区域性门脉高压合并颈内静脉血栓1例及文献复习

2018-01-17 18:30:49彭昭宣彭孟云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门脉胃底包块

彭昭宣 彭孟云 汪 静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病科,四川泸州 646000

区域性门脉高压(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又称“ 左侧门脉高压” “胰源性门脉高压”“局限性门脉高压” 等,在肝外型门脉高压症中少见,约占5%,是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1-2]。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唯一可治愈的门脉高压症。颈内静脉血栓形成(internal jugular vein thrombosis,IJVT)是一种少见但有生命危险的血栓性疾病。IJVT的危险因素包括:凝血功能紊乱、恶性肿瘤、妊娠、深静脉置管、上呼吸道炎症等[3]。现就作者近期所见区域性门脉高压合并颈内静脉血栓1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讨论。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1岁,因“反复解黑便1月,复发伴呕血4d”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解黑便,质稀,3~4次/日,每次量约30~50g,无恶心、呕吐、呕血、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心慌、乏力,未予重视,未诊治。平素仍反复黑便,质稀,3~4次/日,每次具体量不详。4d前,患者在黑便基础上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共1次,具体量不详,至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反复解血便,未再呕血,予以积极治疗,患者自诉1天前大便颜色由黑转黄,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急诊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既往史:13年前曾患有“肺结核”,自诉已治愈;2年余前患者在当地医院发现“贫血”,建议行骨髓穿刺,但患者拒绝,未进一步诊治;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1年余,未治疗。1年前患者因腹痛至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诊断考虑“急性胰腺炎”,自诉已治愈。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101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3/45mm Hg,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面色、睑结膜、爪甲苍白,球结膜无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右侧颈根部可见1深静脉置管。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丰满,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5次/min,无气过水声。双下肢未见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0.6%、红细胞计数:2.91×1012/L、血红蛋白测定:58g/L、红细胞比容:21.9 %、血小板计数:220×109/L;肝功:AST:208U/L,ALT:247U/L,GGT:529U/L。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正常。肝炎标志物全套、自身抗体谱均阴性。大便隐血阳性。中上腹MRI:1.门静脉血栓形成致门静脉、脾静脉闭塞伴门静脉海绵样变;脾脏缩小;胆总管上段及肝内胆管稍扩张;2.胰腺炎可能,腹膜炎,双肾小囊肿,腹腔少许积液,肝门部、肠系膜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显示;3.扫描范围内骨质信号异常,多系造血功能活跃所致。胸部平扫CT及中、上腹部增强CT: (1)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栓子形成可能,脾静脉未见明显显示。(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脾脏体积增大,局部脾脏梗死。(3)胆总管壁稍增厚,炎症?肝内胆管稍扩张。(4)腹腔、腹膜后淋巴结显示。(5)双肺下叶炎症;双肺散在纤维索条;左肺下叶钙化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胃镜:食管-胃底-胃体静脉曲张(重度,G0V1&G0V2),门脉高压性胃病。

考虑诊断:(1)区域性门脉高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食管-胃底-胃体静脉曲张(重度);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脾静脉闭塞伴门静脉海绵样变;门脉高压性胃病;(2)双肺肺炎;(3)急性胰腺炎?予以生长抑素止血、抑酸护胃、输血等治疗。患者大便隐血阴性。复查血常规:HGB 78g/L。患者病情好转,住院期间拔除颈内静脉置管后2d,患者右侧颈部见一大小约4×5cm大小包块,无红肿、破溃,质硬,触痛,皮温不高,查体表包块彩超: 右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右侧颈内静脉近心段管径增宽,最大管径约19.1mm,其内可见条状稍强回声及弱回声充填,CDFI:其内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合患者有颈内静脉置管史,考虑为右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急诊行上腔静脉造影+滤器置入术,并予以华法林抗凝等治疗。复查彩超:右侧颈内静脉最大管径约17.0mm,近心段管腔内见条状稍强回声及弱回声充填。后患者自动出院至西京医院进一步治疗。

2 讨论

RPH 的直接原因是脾静脉阻塞。其临床特点有:(1) 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伴或不伴上消化道出血。(2) 无肝病背景。(3) 脾大,脾功能亢进。(4)可伴发有原发能够压迫脾静脉的病疾, 如胰腺疾病、腹膜后病变等。(5)影像学检查可见脾静脉迂曲,脾静脉闭塞等改变[4-7]。目前区域性门脉高压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脾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一些患者(如高龄、呼吸循环系统疾患不能耐受手术,晚期肿瘤多处转移, 或血小板低需要内科治疗等), 可采用介入栓塞治疗[2]。因此, 对于既往无肝脏基础疾病,出现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特别是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者, 应高度怀疑RPH[8-13]。该患者首发以反复黑便、呕血为主要症状,胃镜提示食管-胃底-胃体静脉重度曲张,影像学提示脾静脉闭塞,既往有胰腺炎病史,虽然本次入院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正常,但不排除长期慢性胰腺炎可能。符合以上(1)(2)(4)(5)特点,诊断明确。患者入院时带入颈内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穿刺等有创操作均会对静脉壁造成机械损伤,留置导管作为异物可引起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患者反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卧床时间长造成血流速度减慢,增加颈内静脉发生血栓的危险性。IJVT的临床表现不一,无特异性表现,临床中较为少见,容易忽视,难于早期诊断。IJVT的临床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局部颈部包块是IJVT的最常见而最容易观察到的临床表现,因颈内静脉外软组织疏松,一旦发生血栓容易突出体表,易于观察。其特点是:包块位置较为固定,大多位于锁骨上窝的前方,界限不清,大小不规则,质地稍硬,可有触痛[14]。(2)另外,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还可能造成皮肤呈深蓝色、周围浅静脉扩张、颜面部水肿、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迫感、甚至呼吸困难等表现。(3)感染引起的IJVT常表现为血管炎为特点,通常有上感病史,如发热、喷嚏、咽痛等前驱症状,严重时出现发热和寒战。同时伴有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表现。IJVT较为表浅,与周围组织对比度大,多种影像学检查均可发现。颈部血管彩超针对颈内静脉血栓特异性高,可达95%以上,并且安全无创、快速、可重复性强,甚至可在床旁进行探查,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MRI可有效诊断IJVT,不仅扫描平面多序列多,而且具有无辐射、敏感性高、无须使用对比剂等优点。CT平扫诊断效果较差,不建议采用,但CT增强扫描能够发现颈内静脉管径增粗、静脉血栓形成部位充盈缺损,对降低漏诊或误诊有一定帮助。IJVT在治疗上以抗感染及抗凝为主。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针对感染性引起的IJVT至关重要,一般需要两联抗生素抗感染,在患者发热进行血液培养对敏感抗生素的选择十分重要,甚至可行手术取栓后细菌培养。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抗凝治疗IJVT 安全可靠、利大于弊。抗凝治疗期间严格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需每周复查1次凝血。使用肝素类药物使APTT保持在1.5~2.0倍正常值上限,然后逐渐过渡到口服华法林,使INR保持在2.0~3.0,维持治疗3~6个月。另外,IJVT可行血管内治疗,包括碎栓消融术、置管溶栓、腔静脉滤器放置、支架成形术、球囊扩张术等。必要时可外科手术治疗[15]。该病例中,发现患者颈内血栓后,先行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3d,同时服用华法林抗凝,为避免发生血管栓塞事件,予以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者出院时体表包块明显缩小,已无明显压痛,进食、呼吸均无不适。复查颈部彩超,颈内静脉管腔减小,血栓较前减小。患者INR还未达标,自行出院至西京医院进一步治疗。

病例中,该患者既往有胰腺疾病病史,后出现脾静脉闭塞,继而出现门脉高压症,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而被发现。本次患者不排除胰腺炎可能,全身炎症状态是栓塞事件的诱因之一;加之患者有颈内静脉置管史,最后出现颈内静脉血栓。区域性门脉高压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多样;颈内静脉管径大、走行直,较其他静脉更不易形成血栓;而本患者由于其有胰腺炎基础疾病,发病后长期卧床,又有深静脉置管史,综合导致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有两种以上可能导致IJVT出现的因素,应充分重视并预防本病并发症的出现。

猜你喜欢
门脉胃底包块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以腹部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子宫内膜癌一例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门脉高压性胆病临床诊疗进展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基于ROC方法对门脉高压脾切后PVT早期预测的诊断研究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