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琼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口腔科,广东中山 528400
急性牙髓炎(acute pulpitis)是指由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慢性牙髓炎导致的牙髓组织发生的急性炎症[1]。目前研究认为,根管治疗术(root canal therapy,RCT)在保存患牙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治疗急性牙髓炎,是治疗急性牙髓炎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现阶段,根管治疗术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一次法根管治疗术(One-visit RCT, ORCT),另一种为多次法根管治疗术(Multiple-visit RCT,MRCT)。为了比较两种根管治疗术对于急性牙髓炎的近远期治疗效果及术后疼痛程度,本研究选取了8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ORCT和MRCT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选取2014年4月~2017年1月份经我院收治的急性牙髓炎患者80例。纳入标准:满足(1)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版《牙体牙髓病学》制定;(2)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排除根管不通畅或根管严重钙化患者;(2)排除术前疼痛严重患者;(3)排除以往根管治疗史;(4)排除牙髓炎急性期炎性渗出患者。
将80例患者(共计86颗患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ORCT组患者40例(42颗患牙),其中男 19例,女 21例,平均年龄(47.0±11.2)岁,前牙25颗,后牙17颗。MRCT组患者40例(44颗患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6.1±11.8)岁,前牙26颗,后牙18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拍摄口腔X片,确定患者急性牙髓炎基本情况。采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注射液(碧兰麻,Z.I.du Phare-B.P.216,H20020131)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待麻醉起效后,进行开髓操作,随后去除冠髓,拔出根髓。采用根管测量仪确认根管长度。
ORCT组患者采用ORCT法治疗患牙。方法如下:测量根管长度后,待根管干燥,应用AH Plus根管充填材料(登士柏,ECS000125)和牙胶尖侧方加压法填充根管,确保填充饱满。
MRCT组患者采用MRCT法治疗患牙。方法如下:测量根管长度后,暂时氢氧化钙封闭根管,嘱患者3d后复诊,检查根管情况,符合根管填充治疗时进行根管填充。
1.4.1 治疗疗效 依据文献[3]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有效:患者无明显疼痛或肿胀情况,患牙处无叩击痛,咬合功能良好,X片检查显示根管填充严密,无根尖吸收情况发生。无效:有任一如下情况者即认定为无效,患者出现明显疼痛、肿胀,出现明显叩击痛,咬合功能不良,牙齿松动,有瘘管形成,X片检查显示根尖吸收或根管填充欠严密等。以公式: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计算治疗有效率。于术后7、30、180d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判定。
1.4.2 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进行评分。方法如下:尺的患者面一端标有“0”代表无痛,另一端标有“10”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嘱患者根据疼痛的自我感觉,在尺上画上记号,尺的另一面为测量人员面,根据患者所画记号位置,对应具体数值,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量化评分。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代表无痛,0~3分代表有可以忍受的轻微疼痛,4~6分代表疼痛虽可以忍受,但已经影响睡眠,7~10分代表强烈疼痛,难以忍受,已经影响到饮食或睡眠。于术后1、2、7d对所有患者进行VAS评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在术后7d和术后30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80d时,ORCT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MR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2、7d时,ORCT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MR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术后1d 术后2d 术后7d ORCT 40 1.22±1.01 0.61±0.44 0.11±0.10 MRCT 40 1.24±1.02 0.84±0.43 0.17±0.12 t 0.088 2.364 2.429 P 0.930 0.021 0.017
急性牙髓炎发生时,患牙疼痛剧烈,一般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效果不明显,如未及时治疗,甚至可引起牙髓坏疽、根尖周炎的发生[4-6]。因此,根管治疗是急性牙髓炎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根管治疗方式为ORCT和MRCT。ORCT和MRCT相同之处在于开随后髓腔内渗出物可短时间内引流减压,减轻患者的疼痛,二者不同之处在于:ORCT将开髓、根管测量、根管预备和根管填充一次性完成,而MRCT则需要患者分次进行根管预备和填充[7-8]。单从治疗时间和治疗周期上看,ORCT的优势更为明显。以往研究显示,ORCT和MRCT在缓解急性牙髓炎患者短期疼痛及长期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二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也无明显差异[9-11]。本研究结果显示,ORCT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与MRCT组患者差异不显著,但在术后180d时,ORCT组患者疗效高于MRCT组。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MRCT相比,ORCT将多个操作步骤一次完成,避免了反复操作刺激根尖周部位;同时,ORCT在清除坏死组织后即刻封闭根管,减少了发生感染的机会。另有研究表明,在根管治疗期间,疼痛为其主要急症,发生率为10%左右[12]。有研究认为,MRCT的一个优势在于将治疗步骤分多次进行,可减少患者术后疼痛,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ORCT和MRCT术后疼痛发生率并没有显著的差异[13-15]。本研究将ORCT和MRCT进行比较,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d时比较,差异不显著,但在术后2、7d时,ORCT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MRCT组。分析原因:MRCT的多次操作更易造成患者二次感染,增加了术后疼痛的几率;同时,多次应用根管消毒液,也会容易造成根尖周炎;多步骤、反复根管内操作,会在前次疼痛上增加了二次激惹疼痛的几率[16]。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性牙髓炎上,ORCT具有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并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加之其具有减少患者就诊次数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