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在中医经典古籍中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阐释

2018-01-17 10:32郑胜孙丽蕴
关键词:方用渗液湿疹

郑胜,孙丽蕴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福建龙岩350005;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炎症皮肤病。本病特征为皮疹具有多形性,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常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中医古籍中称之为“浸淫疮”、“湿疮”、“绣球风”等;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湿、暑热毒邪;或心气不能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或肺不宣发湿,致皮毛腠理不密,毒肃降气与津液;或脾不运化水湿;或肝气不疏泄气机;或肾阳不蒸腾气化水热蕴于肌肤而发病。本文检索了《中华医典》中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文献,对其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系统阐释。

1 病因病机

1.1 季节因素之岁火太过 子午、寅申、四戊年为君相二火旺盛之年,岁火太过,火气浮越于外,侵及心肾二经致身热骨痛,伤于皮络而成浸淫疮。

《素问·玉机真脏论》[1]记载:“岁火太过,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清·陆懋修·《<内经>运气病释》[2]:“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此火气浮越于外,热伤皮络而为浸淫疮也。于子午、寅申、四戊年上临君相二火,其热尤甚。”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3]:“盖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循胸出胁,入肘下臂故也。身热,火气外浮也。骨痛火浮于外,不温于内也,而为浸淫,言身热久则留注皮络而成浸淫疮也。”

1.2 外感暑邪 夏季,暑热外感,呈现洪脉之象,肌肤灼热疼痛,发为浸淫疮。《素问·玉机真脏论》[1]载:“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清·郑玉坛·《彤园医书》[4]、清·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5]亦有相同记载。

1.3 外感热邪 热邪不解,浸淫疮渗液不止,《素问》[1]记载:“浸淫。热不得去。浸渍而淫。邪热渐深之名。今之蒸热不已。是也。”

1.4 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而致皮疹渗出糜烂。清·李彣·《金匮要略广注》[6]记载:“浸淫者,湿渍之状,脓水流处,即溃烂成疮,故名浸淫疮,是湿热蕴蓄而发者。”

1.5 热袭肺表脾肌 肺在表合皮,肺输布卫气、津液至肌肤,热邪袭表,肺卫不能固护肌表,皮与肌相分离而发泡,皮起则津液注之而有水。清·邹汉璜·《纯懿庐集(疮疡)》[7]记载: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风何以成挠疮。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金不胜火,则皮与肌离而成泡也。皮起则津液注之,故泡中有水也”。

1.6 风热内蕴心经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风热内蕴心经,疹点发于肌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8]记载:“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宋·王怀隐、王祐·《太圣惠方》[9]、日本984·丹波康赖日本·《医心方》[10]、日本·丹波元简1806·《金匮玉函要略辑义》[11]有相同记载。

1.7 肝经湿热,风邪袭表 风热袭表,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清·易风翥·《外科备要》[12]记载:“绣球风,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皮里而成。”。

1.8 脾湿内生,散化肌表 脾阳不振,水湿不运,脾湿内生,脾主肌肉,脾湿浸淫而生湿疮,湿热互结浸淫而生发全身则成浸淫。明·佚名·《幼科概论》[13]记载:四肢身体面部等处,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

1.9 肾经虚弱,风湿相搏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诸经,卫外机能不足,肌表失于固护,从而易于感受风邪;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不振,水湿不运,脾湿内生。风湿相争,肌肤起疹,瘙痒不止,渗液。元·齐德之《外科精义》[14]:“盖湿疮者,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搔痒成疮,浸淫汗出,状如疥疮者是也。”

2 辨证论治

2.1 内治法 从皮疹的演变辨别风、湿、热三邪孰轻孰重,是治疗湿疹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本病脏腑功能失调,兼外感风、湿、热邪气而发病:可分为健脾宣肺除湿、疏风清热安神、益气健脾祛湿、解表疏肝燥湿、益肾疏风除湿进行内科辨证论治。

2.1.1 健脾宣肺除湿 皮损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可伴发热,咳嗽,流浊涕,咽痛;舌红,苔黄,脉浮数。表现为肺经风热证者,用荆羌散方进行治疗。清·邹汉璜·《纯懿庐集(疮疡)》[7]记载: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金不胜火,则皮与肌离而成泡也。风则不能伤皮,故肌粟起。肌粟起,邪伤脾也。脉浮数,荆羌散加苍术八钱、薄荷八钱主之。荆羌散方芥穗30 g、羌活24 g、人参24 g、甘草24 g。荆芥散风止痒、透疹消疮之效;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人参补气生津,补血养血,苍术健脾燥湿,祛风散寒,薄荷辛温解表,利咽透疹,甘草清热解毒。

2.1.2 疏风清热安神 皮损色红,水疱糜烂、渗液,瘙痒;伴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口渴,夜不成眠,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表现为心经外感风热证者,用升麻汤进行治疗。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15]记载:“升麻汤治心有风热,生浸淫疮遍体。升麻大黄(锉,微炒)、黄芩(去黑心)、枳实(面炒)、芍药各 30 g、当归(切,焙)、甘草(炙),各15 g,上锉碎。每服15 g匕,水一盏半,灯心一握,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经。升阳发表、透疹解毒;大黄清热攻击积、解毒消痈;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枳实破气消积;芍药养血合营;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甘草清热解毒。

2.1.3 益气健脾祛湿 皮损皮损色淡或暗,丘疱疹糜烂渗出,瘙痒;伴病程长,纳少,腹胀,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细滑。表现为脾虚湿蕴证者,用消导二陈汤进行治疗。明·佚名·《幼科概论》[13]记载:“四肢身体面部等处,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治法宜用消导二陈汤,茅苍术3 g、焦白术 3 g、广陈皮 1.5 g、半夏曲 6 g、茯苓块 6 g、炒神曲6 g、西砂仁3 g、炙甘草1.5 g以上各药共用水二茶碗,煎成浓汁四分之三茶碗一次与服”。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温燥,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炒神曲和中补脾,使脾健而湿化痰消,苍术、砂仁以增燥湿化痰之力,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2.1.4 解表疏肝燥湿 皮损糜烂渗出,起疹点,伴阴部皮肤潮湿,会阴部胀满不适、隐痛,性情抑郁,皮肤瘙痒,舌淡胖,苔腻,脉弦滑,表现为肝经湿热证者,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清·易风翥·《外科备要》[12]记载:“绣球风,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皮里而成。初起干燥痒极,喜浴热汤,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抓破津淫脂水,皮热痛如火燎者,此属里热,内服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清肝胆之热;黄芩清肺胃之热;栀子清三焦之热;竹叶清心除烦;板蓝根清热解毒;羚羊角为血肉有情之品,入肝经,凉血解毒;生薏米仁健脾除湿;泽泻、车前草利水渗湿;生地黄、紫草、丹皮入血分以清之。全方共奏清热利湿之效。

2.1.5 益肾疏风除湿 皮肤疹点反复长年不愈,伴神疲乏力表现、活力低下、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缓、无力。表现肾虚风袭肌表证者,用四生汤进行治疗。清·魏之琇·《名医类案续编》[16]记载:“刘鸿腿生湿疮,数年不愈,尺脉轻诊似大,重按无力。此肾气虚,风邪袭之而然……以四生汤治之。不信,自服芩、连等药,遂致气血日弱,脓水愈多,形症愈惫。迨二年,复求治,仍以前药治之而愈。”肾气虚,不可用芩、连等苦寒之品;应以四生汤治疗,生荷叶升发清阳,生艾叶祛寒除湿,生柏叶凉血止血,生地凉血生津,共奏凉血止血之效。

2.2 外治法 湿疡的外治法常用的有“扑、撒、洗、浴、搽、涂”等,临床中根据不同皮损特点选择不同治法;常用的药物有苦瓠、蛇皮、黄连、黄柏、胡粉、雄黄、硫磺等。

2.2.1 扑撒法 皮疹水疱、渗出、流水、糜烂、结痂时,多外扑散剂,收敛拔干;方用苦瓠散、黄连胡粉散、香油调四黄散等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①皮损呈急性,表现为粟粒大小丘疱疹,初发时疹点小,先痒后痛,可有明显的糜烂、渗液。肌肤色红疼痛,痒痛不止,方用苦瓠散以燥湿止痒。

唐·王焘·《外台秘要》[17]古今录验疗记载:“浸淫疮,苦瓠散方。苦瓠30 g、蛇皮15 g烧、露蜂房(熬)15 g、大豆 150 g、梁上尘 30 g,上五味为散,以粉粥和,涂纸贴赤处,日三,甚良”。方中用苦瓠1两,苦瓠散亦取苦寒以解湿热之邪;佐以蜂房、蛇蜕杀虫祛风;大豆、梁尘泻热收湿,通治上下浸淫也。

②皮损呈亚急性,表现为丘疱疹,渗液减少,合并感染者可出现脓疱,脓性渗出,色暗红,结痂、鳞屑,方用黄连胡粉散方,以清热燥湿。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黄连胡粉散》[18]记载:“黄连60 g、胡粉75 g、水银30 g上三味,为末相和,软皮果熟搜之,自能和合,纵不得成一家,亦得水银细散入粉中也,以敷乳疮、诸湿疮,黄烂肥疮等”。宋·王怀隐、王祐·《太平圣惠方》[9]亦有相同记载。方中黄连清热燥湿,胡粉杀虫疗疮,水银细散入粉中以去腐生肌。

③皮损呈慢性,表现为皮疹损害境界不清,有逐渐向外扩展之趋势,可泛发全身,色褐红,粗糙肥厚,脱屑,结痂,伴有抓痕血痂,方用香油调四黄散,以解毒止痒。

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19]原文记载:“香油调四黄散如糊状涂搽患处,有清热燥湿、收敛止痒之功,治疗湿疮。”方中大黄30 g、黄柏30 g、雄黄30 g、硫磺30 g各等分,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2.2 洗敷法 外用煎汤洗剂,多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法为主。方药用茵陈煎汤、地榆煮水、蛇床汤、地肤子汤、槐枝煎水剂洗敷等。

①皮损呈急性,表现有水疱、渗出的特点,方用茵陈煎汤以清热利湿。唐·孙思邈·《千金翼方》[20]记载:“治遍身风痒,生疮疥。茵陈煎汤浓洗立安”;茵陈蒿苦微寒,入肝经血分,有解毒疗疮之效,常用治湿热内蕴所致的风瘙隐疹、湿疹疥疮等。

②皮损呈亚急性,表现为色暗红、水疱、渗液、结痂,瘙痒。方用地榆煎汤以解毒凉血。唐·孙思邈·《千金要方》[18]: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21]亦有相同的记载);方用地榆,性苦、酸、涩,微寒,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效,常用治湿疹疥疮。

③阴囊下湿痒、女子阴痒带下,湿疹,方用蛇床汤、地肤子汤、槐枝煎水剂洗敷以燥湿止痒。清·易风翥·《外科备要》[12]记载:“古名绣球风,外洗蛇床汤。洗后擦狼毒膏,轻者煎地肤子汤勤洗,常搽过灯油,猪油调灶心土亦效。槐枝煎水洗,住痒”。蛇床子有祛风,杀虫止痒之效,地肤子利湿,祛风止痒之效,槐枝有清热燥湿之效。

2.2.3 搽、涂法 皮损呈慢性,表现为肥厚瘙痒、表面粗糙者,外用搽涂剂,多以润肤止痒为主。外涂雄黄膏等。

宋·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2]记载:“雄黄膏治浸淫疮。经效。雄黄(研水飞)30 g、雌黄(研水飞)30 g、川乌头(去皮脐研为末)1个、松脂(研)0.3 g、乱发(烧灰)0.3 g,以猪脂180 g。于铫子内熬成油。次入后三味。煎至发消尽。以绵滤去滓。入二黄末搅匀,盛瓷器中成膏。每用少许涂疮上。日三次。”雄黄解毒消肿,雌黄杀虫止痒,川乌头祛风散寒,松脂杀虫祛风,猪脂解毒润燥,全方共凑解毒疗疮、润燥止痒。

3 小结

本文通过研究湿疹的中医古代文献,发现其病因为季节因素、外感风、湿、热邪,病机以脏腑功能失调,外感以上邪气发病;内治法以健脾宣肺除湿、疏风清热安神、益气健脾祛湿等进行内服辨证论治;外治法以“扑、撒、洗、浴、搽、涂”据不同皮损特点进行选择;上述系统梳理,为湿疹古今病因病机及内外科规范化治疗做出了有益探讨,有效地指导临床,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

猜你喜欢
方用渗液湿疹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总有过敏、湿疹,可能是太讲究卫生惹的祸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