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8-01-17 08:22钱风华房学东徐忠信吴运涛赵国庆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协同技能体系

钱风华,房学东,徐忠信,孙 辉,杨 萍,吴运涛,赵国庆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130033)

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是我院教学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改革的重点。几年来,项目组在赵国庆院长的带领下,以承担校、省、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具有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从协同创新和岗位胜任力导向新的视角研究和实践入手,对构成临床实践教育体系的主要要素入手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改革研究和优化实践,推动了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有效提升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1 改革背景

1.1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是临床实践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

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两个文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的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这与2011年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和教育部高教司、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开展的《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教学改革》所要求的应达到的优质服务的合格医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是基本一致的。

2012年教育部启动卓越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我校是首批获教育部“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和推进,是引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最为直接的动力,必然对医学教育原有培养体系、体制、理念、目标、模式、机制发生深层次的触动。《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教学改革》项目所包含的核心能力,是临床实践体系构建和改革的依据。

1.2以协同理念为指导,推动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协同创新是目前世界教育、科技创新活动的最新趋势,对推动临床实践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在系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重新优化系统各要素的组合与配置,借助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以平台和制度作保障,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具有新的组织结构,最终产生新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应,具有目标共同性(在各子系统中进行协调,形成共同的目标,重新组合各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子系统的合力实现系统的共同目标)、系统开放性(系统中各子系统要实现资源共享、要素组合和信息交换)、机制协调性(协同创新活动是建立在系统各要素的有效协调和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保证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作用非线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即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各子系统所不能达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效果,有量的积累,更产生了质的飞跃)。本成果研究项目符合协同创新的规律和机制,临床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要素多,如体制、理念、目标、内容结构、途径、模式、制度机制、质量保障等要素的系统组合,还涉及学校、学部、学院、科室和学生部门的目标协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方法相同、载体协同、主体协同创新等,也要考虑和岗位胜任力系统要求的对接,形成各子系统的关联与互动,优势教学资源配置,才能构建起体系完备、机制健全、高效运转、融合统一、协同发展、目标达成度高的临床实践体系。我校医学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用协同创新的理念,指导构建全新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十年来一直不断研究探索、深化改革的动力。

2 问题提出

2.1协同理念不清晰、岗位胜任力导向不准确、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和功能不完善、不连贯和相互脱节

一是忽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分散不连贯。传统教育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教学而忽视课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考核评价体系已理论学习成绩为主。实践环节一部分是基础医学的实验课;一部分是临床阶段的可见实习、毕业实习。二是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育思想是影响实践教学的根本障碍,实践教学的比例也偏少。各环节彼此独立,形式单一,没有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2.2职业精神教育和临床实践教育体系相分离,忽视实践教育的立德树人问题

坚持德育为重,能力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坚持专业育人和职业精神育人相协同,把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作为一个重要子系统纳入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依托学校、学部的资源和优势,挖掘本学院医德教育的资源,并研究职业精神培育的规律,提升育人效果。

2.3协同创新机制缺失,多主体之间缺乏沟通资源难以共享

多年来,由于协同创新机制缺失,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不清,学院、科室、教学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实践教学的资源、平台建设都相对落后和封闭。我院自从建立教改试点班以来,学院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辐射推进的原则,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协同机制,以协同理念,汇集最优势资源,最优势师资,开放协调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校领导和教育部认证专家的肯定和认同。

2.4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不能满足胜任力要求

传统实习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仍然是由大课变为小课,教师主导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带教方式,学生的临床思维、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得不到系统培养。几年来,根据学科特点,各学科创新应用多元多种教学方法,依托先进的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平台,开展系统临床技能培训和大量SP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在实习基地,突出情境化教学,由教师组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PBL等教学活动。

3 实施方案

3.1改革的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国家对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岗位胜任力要求和培养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协同各子系统和各要素构建和改革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临床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在实践体系结构内容上,突出系统化、全程化、立体化、标准化;在教学资源条件上,汇聚校、部、院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改善临床技能中心条件,增加虚拟方针设备、模拟设备;配备优秀教师授课及实践带教;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突出现代、综合和多元;在职业精神和素养教育上,坚持白求恩精神为引领,坚持主体协同,突出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社会实践环节的医德教育,合力育人,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和吉大特色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改革和完善。

3.2贯穿协同理念,设计和优化临床实践教学结构与功能,并与岗位胜任力基本标准相对接

2013年以来,本项目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确立“一条主线,两个面向、三个提升、四个协同”, 一条主线即以全面提高岗位胜任力为主线;两个面向,即面向医疗机构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面向未来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三个提升,即职业素养提升,临床能力提升,实践质量提升;四个协同,即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协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协同,基本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协同,个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协同,形成临床能力培养的“三个不断线”,解决各子系统的相互脱节问题。

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目标,构建“四位一体”(即认知实践、临床见习、临床模拟实践、毕业实习)和“六阶段”(医学感知、医学认知、预见习、见习、社会实践、实习)全程式协同临床实习模式。依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搭建三个平台即基本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平台和综合临床技能训练平台。

“三个平台”相互协同,使临床技能训练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三个平台”:①平台一:基本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科无菌术、四大穿刺技术、静脉输液、导尿、心肺复苏等基本技能;②平台二: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包括强劲技术、微创技术、婴幼儿气管插管、后穹窿穿刺、分段刮诊、康复医学技术等专科特有的技能;③平台三:综合临床技能训练平台:主要是病例讨论、疑难病例分析、模拟临床情境、临床技能综合考核(OSCE)。训练综合处理、应急处理、临床思维能力。

自2012年开始,坚持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为动力,以我院现代化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系统研究与改革,深入探索层次性、系统化、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从体系的层次性构建上,构建了“模型模拟教学→动物模拟教学→模拟人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临床真实病人”五层次序贯化的实践教学方法。由无生命教学模具到有生命的动物,过渡到标准化病人及临床真实病人实践教学过程,实现了从单纯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向临床实践操作密切结合的学习、从单项技能的掌握向综合临床能力的提高、从模式化线性思维向创新性思维的转换。二是从体系的系统化构建上,设计了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括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保障及评价等子体系(要素),并赋予了丰富的建设内涵,形成了一个相互协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是从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上,在深入研究影响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及质量形成内在联系和要求基础上,制定了各医院课间实习、毕业实习、考试等方面的质量评价标准,为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各环节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四是初步建立了“12311”实践教学模式,即:实践教学强调“一个中心—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两个目的—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三条途径—实习教学、培训中心模拟平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十一种实践教学形式—PBL教学、病例讨论、见习、教学查房、导师制、工作坊、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早期接触病人、课外实践、网络旁修”,此模式获2012年教学成果奖。为本项目成果的形成奠定了有力基础。

3.3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践教育”三位一体协同统一的课内外实践教育体系,将职业精神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教育并重,纳入到临床人才培养体系

在开设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的协同发展,2013年以来,学校、学部、学院协同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和探索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践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实践教育体系和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传统,坚持白求恩精神引领,立德树人,在职业精神教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主要以“职业精神教育四个活动板块”,有效提升卓越医学人才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一是职业精神教育板块:学院为学生配备了行政和业务兼职班主任,关注学生德育成长,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安排院内崔树森、孙辉、朱庆三等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医德教育和各科室潜移默化的医德教育,内化学生品格和职业素养形成。二是志愿者服务板块:多年我院积极参与学校、学部、临床医学院组织学生进社区农村,到革命老区支农支教活动;三是白求恩精神育人板块:将白求恩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我院每年派出多名教师赴河北唐县参加“重走白求恩路”主题活动,寻访白求恩事迹,为农民送医送药;四是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板块:旨在着力构建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体系,在我校常年坚持基础科研技能训练活动和跨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的科研活动的基础上,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东北赛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三次参加全国临床基本技能竞赛分别获得第2名、第9名、第11名的佳绩,两次参加东北赛区大区赛获得一等奖;在吉林大学举办的临床技能大赛中,三次取得第一的佳绩。

3.4解决多主体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问题,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针对目标、协调沟通、优势资源缺乏有效协同创新问题,通过研究建立以下机制:一是目标协同机制。学院按照吉林大学要着力培养一大批“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和医学部培养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医改形势的发展趋势,保持培养目标方向上的一致性与协调性,在承担三届教改试点班的任务中,学院强调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教学质量负全责;实施“四个强化”即: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团队建设、强化责任主体、强化师生互动;履行“四个承诺”:保证正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主讲,副高级职称教师带教实习,一批名师如孙辉、王江滨、房学东、杨萍、毕黎琦等教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教学;保证部分教师脱产教学,集体备课,统一试讲;保证每名教师至少讲授4—6学时;保证教改试点班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二是开放动态协调机制。实践育人体系是由不同的参与主体所组成一个复杂系统,在系统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协调性;我院在组织教学改革活动中,打破学科封闭,尝试合作教学、跨学院组织多学科参与教学和病例讨论实践活动;聘请校外专家、省教育厅领导指导实践教学;三是合作联动机制。站在“大医学”育人的高度,充分整合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作用,合力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实践效果。我院依托虚拟仿真平台,多次为吉林省卫计委举办外科虚拟仿真师资培训班;举办全省首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竞赛。

3.5通过建立三届卓越教学改革试点班,深入探索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机制,解决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问题

3.5.1加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育协同 一是强化理论教学和床旁教学相结合,各科删减20%的理论学时,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在临床主干课程的见习实习中,通过学生参与管床、教师示教和床旁教学、病史采集、学生汇报病例、教师总结答疑、病历书写、观摩和实践诊疗等方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二是建立全程性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预见习、课间实习、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临床模拟教学、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实践教学全过程、立体化、持续性地参与、体验、操作,获得实践技能。

3.5.2加强理论教学和多元化教学模式相协同 神经病学以课程组形式组织教学,建立了融基础、预防、临床和人文等多学科教师团队协同开展的病例讨论模式,培养学生整体临床思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内科学、儿科学教研室教师,常年坚持在实习中开展PBL教学、案例教学和大型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外科教研室坚持以问题为引导,多学科同堂合作开展教学。

4 重视保障体系建设,推动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建设

本项目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改革切实落在实处,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其中重点放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上。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师资的重组和优化

4.1.1完善教师选拔和激励制度 实现卓越医生教育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队伍。要坚持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生教育计划的要求来制定教师聘任制度。以保证承担卓越计划的教师是卓越的教师,建立相应的机制来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4.1.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近几年,学院派出多名教师赴台湾阳明大学培训PBL教学模式;参加学校、学部开办的培训班。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参加全国临床技能培训竞赛观摩;组织教师参加学部、学校、中华医学会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学院教案大赛等教学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4.1.3推行导师制管理 多年来,我们对五年制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旨在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成长成才。

4.2加强教学基地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为人才培养改善了教学设施条件

临床培训中心自2008年建立以来,学校和学院投入3000万元进行建设;2015年以来,学院自投经费8500万元修建了科技大楼,并建设6000平方米的临床技能中心, 又投入2500万元的经费,购置国际最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操作系统、综合模拟人及模拟监护系统等,设施与条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4.3建立“三维结构”体系,为改革提供了全程质量监控保障

项目组从时间、层次及方法三个不同维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①时间维。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在其不同时间阶段的质量控制。项目组坚持从临床课程学习、课间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与评价,建立起一个闭环培养质量监控体系。②层次维。即是通过校、部、院、教研室四个层次的教学评价活动来进行质量控制。校级教学管理主要进行宏观控制,确保各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学部学院则是在学校制定的总体目标和方向下,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措施,负责统筹和协调等。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学生的学习行为等环节的监控。教研室监控主要为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教案、教师开课前的试讲等。不同层次,质量监控的内容不同。四个层次相互协同,相互联系。③方法维。即采用多元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在不同的教育时段,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学业成绩。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也是双向的,学生们在课程结束时,都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以上“三维结构”监控体系原理,重点推行的多段式教学检查与评估、教考分离、学风建设、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是深化临床医学阶段质量监控的重大步骤。

5 成果的创新点

5.1创新性地提出协同创新、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先进理念,建立了新的临床实践体系框架

提出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坚持应用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以岗位胜任力为引导,对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创新性。

5.2建立“职业精神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践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课内外实践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了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2012年初步建立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职业精神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教育并重和高度统一,集中教学优势资源,推进主体协同、方法协同,创新实践体系改革机制,各子系统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是本项目的核心成果。

5.3通过建立三届卓越教改试点班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深化和优化了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改革的实践

我院教改试点班所实施的体现协同创新、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四个结合”教学模式,包括床旁教学实践、虚拟教学模式、多学科多团队参与下的教学和病例讨论模式及白求恩精神教育全过程融入实践教学等都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都对新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6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6.1成果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果主要应用于临床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五年制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级等多届本科学生。2016年,我院投入经费850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国内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首家临床技能示范中心”,2016年10月28日被吉林大学审核评估评为先进单位;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团队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优秀团队”;除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培训任务外,还承担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吉林省各医院参加微创基地班学员培训任务;十年来,受益面已达5000多人。

6.2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或东北地区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我院于 2010年、2012年、2014年三次组织学生代表吉林大学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取得第2名、第9名、第11名的优异成绩;两次参加东北赛区大区赛均获得一等奖佳绩。

6.3示范辐射作用日益发挥,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一是成果得到广泛交流和推广。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首家临床技能示范中心”,2016年10月28日吉林大学审核评估评为先进单位;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团队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优秀团队”。教改经验在医学教育相关会议上进行了交流;4项与本改革相关课题获国家级课题;反映本研究成果的重点论文《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临床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发表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上;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1月正式出版《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改革研究》和《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2本专著。编写临床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包括:《临床实践技能与操作》、《病例讨论集》、视频教材、《OSCE考核方案》、《SP培训制度》等系列教材和文件;承担省、校教学改革项目92项,教学获奖8项。二是成果受到相关单位和师生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教改试点班改革经验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封里上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深耕细作”为题进行宣传;2015年吉大校报以《课堂临床零距离》进行媒体宣传报道;武汉大学、佳木斯大学等10余所大学曾来参观考察学习。本项目研究成果,受到学生们的认同和肯定;三届试点班114名学生对教学效果给与充分肯定。

猜你喜欢
协同技能体系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