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农林局 原二玎 田大伟 宋鹏飞
近年来,温县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全县农民合作社达到1255家,家庭农场达到87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4万hm2,其中3.33 hm2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300 hm2。伴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温县农资、农技、金融、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体系、企业主导的合作服务体系、社会主导的经营性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
(一)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体系
1.机构建设方面。温县建立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19个,乡镇农业、畜牧服务站16个,区域站2个,实现了农技服务覆盖全县。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北冷乡、黄庄镇、番田镇“三农”服务综合体,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土地流转、农机作业、日常生活等“一站式”服务。
2.农技服务方面。建立健全了“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把握关键季节和时间节点,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全程服务,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秸秆还田、机械深耕、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实用技术。
3.信息服务方面。建立一个综合平台—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集成农产品质量追溯、价格采集、农业物联网等八大模块,具备信息发布、管理决策、灾害预警等六大功能。开展了农业气象服务,向政府相关部门、农业部门提供气象预警和决策服务,向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农户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墒情、雨情、灾情、农情等单项情报。成立了温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流转土地经营权近万亩。
(二)企业主导的合作服务体系
依托温麦良种、四大怀药两大特色优势产业,成立了种子协会、怀药协会,由涉农企业主导建立了合作服务体系。在良种繁育方面,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由种业公司为农民提供代繁种子、技术指导、质量检验,统一组织开展植保统防统治、机械化耕种收,并以高于市场粮价10%回收种子。四大怀药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种植大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实行统产统购统收,带动1万多户农民年均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社会主导的经营性服务体系
1.植保、农机服务。温县共有植保服务组织18家,其中2家为注册植保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数7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2017年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面积35.2万hm2次,其中统防统治面积4.3万hm2次。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5%。
2.农资服务。鹏宇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在温县建成了10家农资服务中心,与天脊集团等合作,取消中间商环节,将优质化肥直销给农民,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实惠。2015年,温县成立了“温县集约化种植协会”,发展会员632个,带动周边农户2000多户。
3.金融服务。温县设立了“温县现代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规模为500万元,用于支持温县现代农业发展,已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1000多万元。
4.土地托管服务。截至2017年底,全县土地托管面积达0.9万hm2,其中全托管面积 0.3 万 hm2,半托管面积 0.6 万 hm2。
(一)公益性服务机构引领作用不强,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少、流动性大,职责定位不清。
(二)经营性服务组织多数实力较弱、规模较小、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足。
(三)服务内容与经营主体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及金融、保险、信息等产后服务缺乏。
(四)社会保险体系不完善。针对农户、服务组织的保险品种少,而且保障水平较低。
(一)打造综合服务组织
引导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开展农业规模化全程托管服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由单纯服务农业为主向服务“三农”全方位拓展,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力军。
(二)提供专业个性服务
引导社会组织提供开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草畜等专业服务,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引导社会组织提供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及金融、保险、信息等产后服务。
(三)创新服务手段
引导社会组织学习“互联网+”“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新科技,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潮流,顺应社会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四)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从金融、保险、人才等各方面着手,制订出台针对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扶持措施,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向社会服务组织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