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病,其特征为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腔变小,以左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阻,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理表现。HCM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以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多变,病人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心功能减退或衰竭,甚至猝死,临床预后差[1]。目前除了采取手术进行室间隔切除术或消融术外,西医对HCM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2]。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填埋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预防HCM猝死的有效治疗措施[1]。根据HCM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厥证”等范畴,证属先天禀赋不足,心气亏虚,脾失健运,肾阳亏虚,水湿瘀滞,痹阻心脉,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本研究报道1例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扩张性改变因反复发作胸闷、晕厥行起搏器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危重曾进行多次抢救,经保元汤和苓桂术甘汤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1.1 病史 病人,男, 62岁。主诉:发作性胸闷9年,反复晕厥5年,再发2个月。现病史:病人于2003年6月前出现发作性胸闷、气短,多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伴有心悸,无明显出汗,无头晕、头痛,无晕厥、黑蒙,休息后症状能自行缓解,在当地医院诊为肥厚型心肌病,阵发性房颤,长期给予阿司匹林、欣康治疗,于2007年行甲状腺瘤手术后开始出现反复晕厥,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就治于当地医院,反复心肺复苏并出现心动过缓,于2009年3月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仍有短阵室速发作。病人近2个月出现胸闷、憋气,疲乏无力,胃脘胀满,双下肢浮肿,睡眠饮食可,大便调,小便少,舌暗红苔白,脉沉细结代。今为进一步治疗,就治于我院门诊,以“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收入病房。
既往史:2007年行甲状腺瘤切除术。
1.2 诊疗经过 病人2012年9月出现发作性胸闷、气促,多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伴有心悸,无明显出汗,无头晕、头痛,无晕厥、黑蒙,休息后症状能自行缓解,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左房血栓、阵发性房颤,长期给予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鲁南欣康)等治疗。2009年2月突发心悸,继之出现晕厥,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监护提示室颤,给予心肺复苏成功后仍有短阵室速,给予胺碘酮口服后心率明显下降,为30次/min,遂停用胺碘酮。2009年3月17日再次出现晕厥,心电监护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给予胺碘酮静脉推注及心肺复苏后意识恢复,但心率在30次/min,为交界性逸搏,遂于2009年3月19日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美敦力),并长期口服胺碘酮200 mg,每日2次。但服用该药后反复出现乏力、腹胀、双下肢水肿等不适,病人多次自行将该药减量至200 mg,每日1次,或300 mg,每日1次,但一减量即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分别在2009年5月6日、2009年5月27日、2009年12月27日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经心肺复苏、胺碘酮静脉推注后好转。2011年5月入住我院,拟行射频消融手术,但入院查肾功能异常,故未行射频消融手术,给予华法林、美托洛尔、胺碘酮、螺内酯、呋塞米咪、托拉塞米等治疗,病人回家后自行停用华法林及美托洛尔。2012年5月因头晕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起搏器起搏及感知不良,考虑心室导线部分断裂,遂于2012年5月4日更换心室导线。当地医院考虑病人存在心肌纤维化,遂停用胺碘酮。2012年6月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悸,继之晕厥,伴小便失禁,双眼上翻,当时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电除颤、胺碘酮静脉推注后好转。之后长期口服盐酸胺碘酮片200 mg,每日2次;呋塞米片20 mg,每日2次;螺内酯片20 mg,每日2次;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每日3次;替普瑞酮50 mg,每日3次。8月14日起搏器程控提示心房起搏阈值0.75 V(脉宽0.40 ms),心室起搏阈值7.5V(脉宽1.0 ms),心房感知未测出,心室感知(2.0~2.9) mV。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门诊以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感知不良、心功能Ⅱ级、甲状腺瘤切除术后、肾功能不全收入院治疗。发病以来,病人精神、睡眠、食欲可,大小便如常。
入院后完善检查:①胸片,两肺淤血,右侧叶间胸膜增宽;右侧肋膈角钝;主动脉结不宽;肺动脉段平直;双房心室大;起搏器电极尖端分别为于右房、右室流入道近心尖部;心胸比0.69。②超声心动图,左心房收缩末径(LA)49 mm,左心室舒张末径(LV)5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 45%,心脏扩大(以双房为著),心肌受累疾患(室间隔受累为著,考虑肥厚型心肌病),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导线位置可,二尖瓣中量反流,三尖瓣中大量反流,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肺循环高压(轻中度)心包积液(少量)。③心电图,双极起搏时示起搏感知功能不良,自身心律考虑为室性逸搏心律;心室起搏电压7.5 V,脉宽1.0 ms,单极起搏时示起搏心律。④动态心电图,起搏心律,心室起搏功能良好(心室起搏电压7.5 V,脉宽1.0 ms,单极),心房起搏功能不良,心房感知功能不良。⑤血气分析,(未吸氧)酸碱度7.433,二氧化碳分压32.20 mmHg,氧分压92.30 mmHg,标准剩余碱-2.40 mmol/L,实际剩余碱-2.00 mmol/L,标准碳酸氢根浓度22.70 mmol/L,实际碳酸氢根浓度21.20 mmol/L,阴离子间隙8.80 mmol/L。⑥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上升至15.4 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下降至72%,国际标准比值(PT)1.24,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9.5 s,D-二聚体2.04 μg/mL。⑦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6 840.7 pmol/L。⑧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2.61 pg/mL,游离甲状腺素1.15 ng/dL,总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0.80 ng/mL,总甲状腺素4.60 μg/mL,促甲状腺素18.75 μIU/mL。⑨感染指标,红细胞沉降率13 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290.0 IU/mL。⑩C反应蛋白12.00 mg/L,类风湿因子<20.00 IU/mL。血培养(1次)溶血葡萄球菌,对莫西沙星、青霉素、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庆大霉素、苯唑西林、利奈唑烷、利福平、四环素、替加环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敏感。血培养(2次)未见细菌生长。
西医诊断:肥厚型心肌病、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室颤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功能Ⅱ级、甲状腺瘤切除术后。
中医诊断:厥证,气厥,心肾阳虚、水瘀互阻证。
1.3 查房讨论 西医,陈在嘉主任医师:病人既往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目前心脏扩大,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性改变。许美龄主任医师:病人仅有一次血培养阳性,临床上无发热、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故菌血症证据不足。王方正主任医师:病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多在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ICD指证明确。目前起搏依赖双腔ICD对病人有利。但心房有无电活动,并不明确。有可能为慢性心房颤动,且双腔ICD操作复杂,相应感染的风险增加,故建议植入单腔ICD。张澍主任医师:病人目前基础病明确,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期表现。多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ICD指证明确。外院曾行起搏器治疗,目前电池电量下降,起搏感知功能不良。菌血症证据不足,暂不考虑。治疗上存在的难点是:①植入双腔还是单腔ICD:病人心功能差,为起搏器依赖,植入双腔ICD对病人更有利,且利于对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但目前程控示心房最大电压不能起搏,有可能是慢性心房颤动,但也可能为心房电极故障,可在术中测试,明确是否可行心房起搏。如不能行心房起搏,则只能植入单腔ICD。②病人心脏内目前已有3根电极,如再植入ICD导线,则可能加重三尖瓣反流;残余导线也可能会干扰ICD工作。完全拔除导线为理想方案,但风险也较高。折中方案为拔除4个月前新放置的一根导线,但风险也应向家属充分交代。病人基础病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期改变,菌血症目前证据不足。ICD植入指证明确,术中测试心房是否可起搏,决定植入双腔或单腔ICD。病人心内残余导线较多,但拔电极风险较高。术中可试行拔除4个月前新放置的一根导线,相关风险向家属充分交代。
中医,马丽红主任医师:病人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性改变诊断明确,属ICD治疗指证的高危病人,但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均减低,生存质量差。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治则。本病主症反复晕厥,属中医“厥证”范畴,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内经》中有关厥证论述很多,后世多分为气厥、血厥、痰厥、暑厥等,本例应属气厥为主,气陷血瘀,升降失调,阳微阴弦,选保元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颇合病机。另槟榔、枳壳属理气走窜之品,可暂用而不宜久服,尽量避其与补气药作用相佐,以防耗气伤阳。
1.4 中医辨证分析 病人首诊主诉“发作性胸闷9年,反复晕厥5年,再发2个月”,该病人为老年男性,久病迁延不愈,伤及心肾,气血不足,胸阳不振,瘀血内阻,引发胸闷,憋气。心病日久伤脾,脾胃运化失司,则见疲乏无力,胃脘胀满。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则见双下肢浮肿。舌暗红苔白,脉沉细结代,综合四诊辨病属“厥证、气厥”范畴,辨证为“心肾阳虚、水瘀互阻”证。中医治则:益气活血,温阳利水,通利三焦。
1.5 中医治则、方药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通利三焦。保元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组方:生晒参10 g,黄芪30 g,肉桂6 g,茯苓30 g,泽泻15 g,车前子15 g,冬瓜皮30 g,丹参30 g,红景天10 g,三七粉3 g,桂枝10 g,枳壳12 g,炒白术15 g,鹿角胶10 g,炙甘草6 g,焦槟榔15 g。水煎服,每次100 mL,每日2次,共7付。
二诊:病人服中药后,疲乏症状明显缓解,双下肢浮肿、胃脘部胀满减轻,仍有胸闷憋气,舌脉同上。以上方加瓜蒌30 g、薤白12 g、葶苈子15 g宽胸理气,泻肺行水,继服7剂。三诊:病人诸症明显缓解,继续服用中药汤剂20付,出院。随访6个月:病人出院后因间断胸闷憋气,双下肢浮肿,坚持用原处方中药治疗,半年后随访:病人一般情况好,复查动态心电图:起搏心律,心室起搏功能良好;超声心动图:LA 48 mm,LV 50 mm,LVEF 55%,二尖瓣中量反流,三尖瓣中量反流,心包积液(少量)。
保元汤源自明代魏桂岩的《博爱心鉴》,具有温阳补气的功效,全方由人参、黄芪、肉桂、甘草四药组成。原方中无肉桂用量,现代多依据《景岳全书》添加。苓桂术甘汤源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药组成,主治心下有停饮、胸胁支满、眩晕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之阳虚饮停证,是益气温阳、健脾化饮的代表方。马丽红主任认为本例病人为肥厚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间断发作室性心动过速10年,宿疾未愈,近日又行起搏器植入术,属元阳不足,心阳不振,瘀血阻络,水湿运化失常,故出现胸闷、憋气,疲乏无力,胃脘胀满,双下肢浮肿等症;中医辨证为:元阳不振,心脾肾虚,水瘀互阻;以保元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肉桂益气温阳,振奋元阳,苓桂术甘汤利水通阳,红景天、三七益气活血;白术、枳壳、槟榔健脾理气,通调三焦;诸药合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通利三焦,诸症自除。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人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人参皂苷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使冠脉流量增加、阻力下降、心肌供氧量增加,并可明显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3]。黄芪可增强正常人体心脏收缩功能,对因中毒或疲劳而衰竭的心脏,其强心的效果更加显著,主要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出的血量增多[4];相关实验证明,100%的黄芪注射液可使离体心脏收缩加快、加强[5]。丹参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降压、改善微循环障碍、抗血栓形成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对犬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保护作用,使红细胞的带氧功能提高,增强心功能[6]。红景天可显著增加血红蛋白数量,清除乳酸,提高机体缺氧时的有氧代谢过程,提高血氧含量,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有效消除疲劳,恢复体力[7]。三七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Rg1及人参三醇型皂苷,三七总皂苷不仅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提高血小板cAMP含量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心血管,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恢复心肌供氧和耗氧之间的平衡,起到加强侧支循环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同时使血压明显下降。Rb1和Rg1均有扩张血管作用,Rb1的作用强于Rg1,但均比等剂量的总皂苷弱,说明单体皂苷之间在扩张血管作用上有协同作用;三七皂苷扩张血管作用机制与其阻止Ca2+内流有关,Ca2+是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物质,三七皂苷有类似钙拮抗剂的作用,Rb1和 Rg1分别通过阻止外源 Ca2+流入和抑制细胞 Ca2+释放而阻止 Ca2+内流[8]。葶苈子含强心苷成分,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葶苈子可使猫心脏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心排血量明显增加,静脉压显著降低[9]。苓桂术甘汤中桂枝可以改善冠脉循环,增加心脉营养血流量,同时可以降低再灌注室颤发生率,改善心功能,如恢复心率、提高心室最大收缩速率及左室收缩功能指数,同时伴心肌摄氧量增加[10]。炙甘草中的甘草总黄酮等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收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的活性,同时其对缺血再灌注、低钾等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良好的作用[11]。
保元汤和苓桂术甘汤中的诸药合用,能较好地增加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心律,对改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控制室性心律失常、预防晕厥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aron BJ.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2,87(10):1308-1320.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专题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1,39 (10):886-891.
[3] 王巍,苏光悦,胡婉琦,等.近10年人参皂苷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6,47(20):3736-3741.
[4] 李香华,王洪新.黄芪甲苷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132-136.
[5] 郭雪红.黄芪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5,26(21):3018-3021.
[6] 杨志霞,林谦,马利.丹参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文献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93-96;114.
[7] 岳星星,谢春毅,陶晓瑜.红景天苷干预心血管系统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3):130-133.
[8] 张毅,戴胜云,徐冰,等.三七总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理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7,49(1):82-85.
[9] 王妍,贡济宇.葶苈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39-40.
[10] 刘萍,张丽萍.桂枝化学成分及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0):1926-1927.
[11] 王龙,王化良.炙甘草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10):1074-1076.
(收稿日期:2018-01-05)
(本文编辑 王雅洁)
史大卓教授点评
病人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性改变诊断明确,属ICD治疗指证的高危病人,但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均减低,生存质量差。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治则,收效显著,临床症状缓解,心功能也随之改善(EF55%,三尖瓣反流稍减)。本病主症为反复晕厥,属中医“厥证”范畴,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内经》中有关厥证论述很多,后世医学多分为气厥、血厥、痰厥、暑厥等。本例应属气厥为主,气陷血瘀,升降失调,阳微阴弦,选保元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颇合病机。另槟榔、枳壳属理气走窜之品,可暂而不宜久服,尽量避其与补气药作用相左,以防耗气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