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红,赵宏志
肥胖症正成为全球流行的疾病,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肥胖症的发生由于机体能量代谢失衡所引起。在对病态肥胖的研究中发现,肥胖导致的身体代谢紊乱会给机体带来巨大的危害。在病态肥胖的治疗中,运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及其他一些物理治疗效率低,极易反弹, 而外科手术能获得持续有效的减重效果,被认为是疗效最好并且最持久的治疗病态肥胖的方法,腹腔镜减重术已成为了外科减重的主流方法。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的一种状态,是严重影响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等多种疾病[1],甚至可诱发多种恶性肿瘤[2],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会增加死亡风险[3]。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一般体重超重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或减肥药物等多种方法进行控制,而病态性肥胖即体质量指数( bodymess index,BMI)>40 kg /m2或>35 kg /m2,且合并多种内科疾病,采用非手术治疗很难取得预期减重效果。因此,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减重外科应运而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手术治疗被认为是唯一可长期治疗病态性肥胖的方式[4]。据报道,减重手术推广也相应减少了肥胖患者整体医疗费用支出[5]。我国肥胖外科虽起步较晚,但近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6]。
减重手术根据其原理可分为三类,即减少吸收型、限制摄入型、混合型手术。减少吸收型手术主要包括胆胰转道术、空肠回肠旁路术等,此类手术术后可能出现顽固性腹泻、电解质紊乱、肝功能衰竭、顽固性低蛋白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术后体重控制也有一定程度的反弹趋势,所以现已基本废用或作为二线减重手术。限制摄入型手术即胃减容术,主要通过减少胃容量来限制食物的摄入量,减少患者达到饱腹感所需进食量以达到减重目的。此类手术相对简捷、安全,且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其可在腹腔镜下完成,是目前的主流手术。
2.1 胃内水球植入术 内镜下将球囊内注入盐水并置入胃内6个月,使患者产生饱腹感的错觉,从而达到减重效果。术后患者可出现食管炎、恶心、呕吐等,还可能出现球囊移位、球囊漏气,此时则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且术后肥胖复发率较高,该手术目前尚不作为独立手术应用。对于超级肥胖患者,欲行其他混合型减重手术前,可先行此手术降低一定风险,从而更加保证确切的手术成功率。
2.2 可调节胃束带术 1983年,Kuzmak等[7]最早实施胃束带术并推广于临床。他用一种硅胶制成的胃束带置入患者体内,形成可调节性的胃出口和相对小的胃囊,同时将胃束带确切包埋。1993年,Catona 等[8]首次在腹腔镜下进行可调节胃束带术。此类手术可降低食物排空速度,并使患者达到饱腹感时的进食量减少,降低食欲,达到减重目的。但由于患者较差的依从性和高要求的束带修正率,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应用逐渐减少,现仅占世界范围内减重手术的10%左右[9]。它仅仅单纯限制胃容积,减少患者摄入,长期减重效果较差,对于糖耐量的改善远不如胃袖状切除术及胃旁路术等[10]。在2008年以前,该术式可以说是减重手术的主流术式,而在此之后就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师弃用。
2.3 胃袖状切除术 此术式是将包括胃底在内的70%胃组织行袖状切除,通常采用腹腔镜的方式,应用切割闭合器沿胃长轴方向切除大部分胃壁,剩余胃腔呈“香蕉状”,同时胃内可留置纤维光导胃镜作为监控[11]。在此术式刚刚被引进时,曾被单纯认为是限制摄入型手术,但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丰富,此术式逐渐被认为不只依靠限制食物摄入而达到减重效果。因术中切除可产生胃饥饿素的部分胃体,术后1 年左右体内循环的胃饥饿素水平显著下降[12-13]。但是,此类孤立的激素变化不能完整解释手术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该手术起初被作为伴有高手术风险肥胖患者的一期手术,达到一定减重效果后,二期再行其他分流手术[14-15],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但后来认为该术式适合绝大多数病态性肥胖患者,尤其对于一些合并严重并发症的超级肥胖患者效果也较好,可作为独立手术应用[16]。并且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保留了消化道正常的生理结构,术后并发症少,减重效果确切,是目前较流行的减重手术之一。研究表明,对于患者术后早中期减重效果评价,胃袖状切除术与Roux-en-Y式胃旁路术作用相当[17]。根据西方国家大样本荟萃分析报道,胃袖状切除术后1年超重体重减少百分比为30%~60%,术后消化道漏、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3.3%[9,13,18],其最突出的远期并发症为胃食管反流病[18]。对于亚洲国家,胃袖状切除术占据全部肥胖外科手术的50%以上,尤其对于日本则可达到70%[19]。原因是这些国家胃癌发病率较高,且出于对残胃癌的考虑。
2.4 胃旁路术 胃旁路术是指重建胃肠道,同时缩小胃容积。它是现阶段美国最常用的减重手术,也被称为减重手术的“金标准”。它是一种混合型手术,其中限制摄入作用主要通过术中创建一个约15~30 mL 的小胃囊和狭窄的胃-回肠输出道实现,并将营养物质输送向远端小肠,类似于胃大部切除后的RouX-en-Y式胃肠吻合术。减少吸收在该手术中只起到部分作用。对于术后减重效果而言,限制食物摄入可起到75%左右的作用,而减少吸收最多可起到30%的作用[20]。2001年,Rutledge[21]首次报道腹腔镜迷你胃旁路术治疗肥胖患者,该手术在传统胃旁路术基础上做出一定程度的改进,效果相当满意。Lee等[22]认为,腹腔镜迷你胃旁路术与传统胃旁路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被认为是一种更简单且更安全的可替代传统胃旁路术的手术。根据西方国家大样本荟萃分析报道,胃旁路术后1年超重体重减少百分比为65%~70%,二型糖尿病缓解率为80~85%。其吻合口溃疡、胃食管反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5%,手术相关病死率约为0.5%[9,13,17]。
我国减重手术起步较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初尚未借鉴国外的手术经验,手术适应证把握不明确,开展了一系列国外早已淘汰的减重术式。2000年,郑成竹等[23]完成国内首例垂直束带胃成形术,从此国内减重手术才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2003年,郑成竹等[24]再次完成国内第1例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2004年,王存川等[25]完成了国内第1例腹腔镜Roux-en-Y 式胃旁路术。2006年,刘金钢等[26]完成了我国第1例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直至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的成立,推动了全国各地减重手术的开展。2014版中国肥胖和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的出现,更是中国减重代谢手术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指南中明确阐述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式选择、围手术期管理等相关内容[27],使我国减重外科向着更加规范化方向前进。目前,我国减重外科手术主要以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腹腔镜Roux-en-Y式胃旁路术为主流术式。
减重不仅仅是美容,更重要是治疗疾病。随着减重手术方式的不断完善以及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成熟,该手术将会以其安全、有效、微创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现在人们对于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对手术减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手术治疗肥胖会被更多人接受。减肥外科同时涉及了胃肠外科、微创外科及整形外科等多个学科的技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多学科合作的治疗模式,是未来减肥外科发展趋势。为了符合精准化医疗的要求,对于保留的胃容积大小、吻合口的直径大小、个体量化的转流肠道长度及术后预期减重目标等,也应进一步细化。我国减肥外科起步较晚,对病态性肥胖的机制研究较少,且目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数据,也制约着我国减重外科的发展。所以,随着减重手术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渐推广,机制相关的基础研究需要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长期随访的临床数据需要录入及分享,从而进一步完善更符合国人生理特质的减重术式,共同推进这一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