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合并脑梗死的可能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及预防

2018-01-17 02:03高雅萱综述陈嘉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凝白蛋白抗凝

李 秋, 高雅萱综述, 陈嘉峰审校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种主要因肾小球滤过膜病变,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综合征,其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静脉血栓等,因NS常致凝血抗凝系统紊乱、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为脑梗死的直接原因,NS合并脑梗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1]。考虑到脑梗死为一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临床上更应重视此类患者,从而做到早期预防,降低其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现本文就其可能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及预防综述如下。

1 病理机制

NS促使血栓形成机制暂不明确,但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任何可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因素均可促使血栓的形成[2],现结合NS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其合并脑梗死的可能病理机制。

1.1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NS患者因其肾小球滤过膜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随尿液排,血浆中参与凝血与抗凝过程的物质发生变化,促进血栓形成,其主要物质变化如下。

1.1.1 血清白蛋白丢失 血清白蛋白从尿中丢失,激活肝脏代偿性地合成白蛋白增加,同时伴随着肾小管分解白蛋白增加,当其合成量小于丢失与分解量时,便出现了低蛋白血症,因血清白蛋白参与血液中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转化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过程,正常情况下,白蛋白与AA结合,而当白蛋白降低时,结合的AA减少,游离的AA进一步转变成TXA2,增强血小板聚集力,促进血栓形成[3]。

1.1.2 内源性抗凝物质丢失 除小分子量的血浆白蛋白大量丧失外,内源性的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蛋白质C、蛋白质S等也随尿液排出。AT-Ⅲ是灭活凝血酶的重要物质,当其大量缺乏,必然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NS患者AT-Ⅲ 缺乏率约40%~80%,且与血清白蛋白水平<20 g/L密切相关[4],因而当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效果不佳时,监测并补充血浆白蛋白未尝不是另一新尝试。蛋白质C是一种依赖维生素K而发挥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可使凝血时间延长,增强灭活凝血因子Ⅴa、Ⅷa,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当其血浆浓度小于50%时,血栓可形成[5]。而蛋白质S是蛋白质C活化的辅因子。当游离的蛋白质S从尿液中丢失,而C4b结合蛋白正常或升高时,其可与剩余的蛋白质S结合,致使血浆中总的蛋白质S正常或增加,具有活性的游离蛋白质S减少,促进NS患者血栓形成。因此,临床上可通过监测NS患者血浆中蛋白质C、蛋白质S的浓度,及早发现血栓形成的征兆,及早启动抗凝治疗,降低包括脑梗死在内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1.1.3 凝血系统激活 NS患者血浆蛋白质降低促进肝脏代偿性合成白蛋白的同时,也合成大量大分子蛋白质包括:因子Ⅴ、Ⅷ 、vWF、纤维蛋白原等,因其分子量大,尿液中排出量少,肝脏合成增加,致使其在血液中积聚。有研究表明NS患者血液中Ⅷ因子浓度较健康人增加2~3倍[6],表明其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可促进血小板、红细胞的聚集,使血液呈高凝状态[7],它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8]。而Ⅴ、Ⅷ因子的升高使凝血酶合成增加,并可导致纤维蛋白沉积增加。此外,vWF水平的增加与血小板黏附力增强密切相关[9],在血栓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肾病性水肿 水肿主要由于血浆蛋白过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而产生。此外,部分患者因有效血容量减少,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等,引起钠水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近年来发现有些原发性水钠潴留因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并无明显关系[10],但不论何种因素的水钠潴留均可成为血压升高的重要推动力,而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相关性,后者又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病因。

1.3 高脂血症 通常认为NS患者体内大量的蛋白质随尿液排除后,机体代偿性地会生成蛋白质以补充机体所需,因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而其分解率下降,致使体内血脂升高,但国外有文献显示[11],NS患者的血脂异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清除率受损,很小程度取决于生物合成增加,国内一项针对60例NS患者的研究表明,NS患者的血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非NS患者,且胆固醇与尿白蛋白呈正相关[12];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于血小板利用AA合成TX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可引起血小板自发性聚集[13],通过降低NS患者的血脂水平扭转血小板的聚合,也能证明LDL对血小板聚合有影响[14];此外,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且最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10]。

2 临床特点

2.1 发生率 NS患者出现的血栓多位于静脉系统,出现以动脉血栓为并发症的情况相对少见,国内一项针对597例NS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是3.69%,其中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是2.85%,动脉血栓的发病率是1.01%[15]。

2.2 发病年龄 国内一项针对28例NS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研究表明其平均发病年龄为(43.65±9.6)岁[16],明显低于一般中老年脑梗死的发病年龄,早发性动脉样硬化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17]。NS患者因其本身病变所致的血脂异常、血压升高可能致使了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出现青年脑梗死;同时NS患者可能存在的血液高凝状态也认为是青年卒中的少见原因之一[18],但也有报道称NS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发病年龄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因其血管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局部血流缓慢,易致血栓形成[19]。

2.3 梗死部位 NS并发脑梗死时最常受累的部位为基底节区,梗死范围<2.3×5.2 cm[20,21],但近几年研究表明其病变部位以额叶为主,且可存在多血管分布区受累[22],因而NS合并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是否存在特异性还需进一步确证。

2.4 主要病理类型 陈拓强曾报道52例NS合并脑梗死的患者中有28例为膜性肾病[22];一项26例的相关研究中,膜性肾病占14例[23],且国外也有报道表明该病理类型易致使血栓形成[24]。

2.5 发生时间 研究表明NS起病6 m血栓事件高发,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与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年发生率分别为9.85%和5.52%[25],因而可早期予以抗凝治疗。

2.6 危险因素 此类脑梗死患者既往多无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入院检查显示其具备明显肾病综合征的生化改变,即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血脂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血小板升高。

3 预 防

NS患者因其特殊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并发静脉血栓,甚至是并发脑梗死,因而对于此类患者重点在于前期预防高凝状态。

3.1 危险因素评估 研究表明NS患者出现以下危险因素时易并发血栓。NS 病程超过8 w不缓解,持续严重低蛋白血症,白蛋白<20 g/L,胆固醇>12 mmol/L;纤维蛋白原>=600 mg/dl;血液浓缩,血红蛋白>160 g/L,血小板>300 g×109/L;抗凝血因子丢失,AT-Ⅲ<20 mg/dl;血浆D-二聚体>0.5 mg/dl;合并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性抗凝物质阳性者;有中心静脉导管者;长期卧床制动者或有静脉血栓病史者[26]。因而对于NS患者应积极监测上述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及早予以常规抗凝治疗;此外,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只能显示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能反映整个凝血过程,而血栓弹力图(TEG)对于NS高凝状态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27]。

3.2 药物选择 常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其中主要的抗凝药物为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对于短时间内(<1 m)预防性抗凝通常采用低分子肝素4000~5000 U/d,国内一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血塞通对于NS合并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19];长期抗凝治疗则选择华口服华法林,并监测INR以调整剂量,一般INR控制在2.0左右。但对于AT-Ⅲ持续低下,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可推荐服用利伐沙班,且无需监测INR[26]。此外对于NS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还应积极予以降脂、纠正低蛋白血症、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NS患者一旦合并脑梗死的发生,应及早在治疗时间窗内予以溶栓,并根据患者脑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予以个体化的治疗。

4 小 结

综上可知,NS合并脑梗死的具体机制暂未明确,但在NS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使机体蛋白质、脂质的代谢异常,影响血液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致使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各种理化因素变化,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促进血栓形成。并且此类患者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早期予以抗凝治疗,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朱 可,郭 丹,赵冬雪.肾病综合征并发大面积脑梗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齐鲁医学杂志,2016,6:729-730.

[2]Bagot C N,Arya R.Virchow and his triad:a question of attribution[J].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2008,143(2):180-190.

[3]张 炯,刘志红.肾病综合征血栓栓塞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0,19(5):401-406.

[4]Kauffmann RH,Veltkamp JJ,Van Tilburg NH,et al.Acquired antithrombin III deficiency and thrombosis in the nephrotic syndrome[J].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1978,65(4):607-613.

[5]Cacciapuoti F.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hypercoagulable states and their treatments[J].Blood Coagulation & Fibrinolys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 Haemostasis & Thrombosis,2011,22(3):155-159.

[6]Chang H,Chen YM,Dunn P.Factor Ⅷ inhibitor associated with nephrotic syndrome[J].Haemophilia,2007,13(6):766-766.

[7]高志华,贾彦诺,刘 丽,等.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的危险因素、病理机制及预防[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2):3460-3462.

[8]Fowkes FG,Lowe GD,Housley E,et al.Cross-linke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progression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Lancet,1993,342(8863):84-86.

[9]Zwaginga JJ,Koomans HA,Sixma JJ,et al.Thrombus formation and platelet-vessel wall interaction in the nephrotic syndrome under flow conditions[J].Pediatric Nephrology,1994,8(6):676-676.

[10]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67.

[11]Vaziri ND.Disorders of lipid metabolism in nephrotic syndrome:mechanisms and consequences[J].Kidney International,2016,90(1):41-52.

[12]李纳琦,薛继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6,40(2):159-161.

[13]Schlegel N.Thromboembolic risks and complications in nephrotic children[J].Seminars in Thrombosis & Hemostasis,1997,23(3):271-280.

[14]Ito S,Machida H,Inaba A,et al.Amelioration of steroids and cyclosporine-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 by pravastatin[J].Pediatric Nephrology,2007,22(4):603-606.

[15]徐 卿.肾病综合征并发症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10-11.

[16]王大成,劳全坤,沈小棋,等.肾病综合征合并脑梗死临床特点及其可能机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7):631-633.

[17]王德生,徐 心,李树祥,等.中青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与病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2):98-101.

[18]杜 娟,蔡艺灵,崔永强,等.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预后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2):626-630.

[19]岳玉桃,李正斌,贾国强,等.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8):553-555.

[20]王四安,刘国权.肾病综合征并脑梗死11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0:78-79.

[21]冯 炜,廖蕴华.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8例临床病理分析[J].内科,2013,8(5):500-500.

[22]陈拓强.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猝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21):43-45.

[23]林 本,伍爱民,罗炽权,等.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7):36-37.

[24]Barbour SJ,Greenwald A,Djurdjev O,et al.Disease-specific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c events is increased in idiopathic glomerulonephritis[J].Kidney International,2012,81(2):190-195.

[25]Mahmoodi BK,ten Kate MK,Waanders F,et al.High absolute risks and predictors of venous and arterial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nephrotic syndrome:results from a larg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Circulation,2008,117(2):224-230.

[26]李世军.肾病综合征抗凝治疗的时机和药物选择[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2,21(5):453-454.

[27]汤晓静,郁胜强.血栓弹力图在评价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7):1890-1892.

猜你喜欢
高凝白蛋白抗凝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