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静
【摘要】本文论述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入“暂存”理念,从而在教与学的进程中设置一条美丽的缓冲地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学习“半成品”的仓库,保证寻疑成果不丢失,也能为解疑和巩固的学习环节及时提供材料。
【关键词】语文教学 “暂存” 初暂存 终暂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A-0101-02
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今天的事一定不要拖到明天,要“今日事,今日毕”。那时,稚嫩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小学、中学、大学的历任各科教师也把这句话如金玉良言般循循善诱地再三教导我,虽然当时的我对于“一定”这个挺苛刻的词不太喜欢,但由于身边从没有人质疑过这句话,渐渐地,“今日事,今日毕”这句话在我心中便如真理一般毋庸置疑。成为教师后,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争论:是课堂上的遗憾,还是妥当之举
【情景再现】张老师教学老舍的《草原》时,在检查预习环节这样设疑: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哪三幅图?举手者颇多。一个戴眼镜的斯文男生站起来答道: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招待远客图。随即,张老师在黑板上一一板书下来。
“应该是主客联欢图吧!”有一人插嘴道。“都可以。”另一人说道。“不一样吧,‘招待和‘联欢的意思不同呀。”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仍难统一意见。“我们暂时把问题放一边,大家可以再思考思考,等到明天语文课上分析这一段落的时候再来讨论”,张老师神情镇定,仿佛是他预料之中的事情,随即在“招待远客”后面写上“主客联欢”,并分别在两个词语旁边加上一个小问号。
评课中,张老师对这一课堂的细节处理引起了争论:有的老师表示这是一处“遗憾”——课堂上,教师没有抓住一个有效的生成契机,教师的教学有“走教案”的嫌疑;有的老师表示赞同——不是课堂上所有问题都必须即时教学,完全可以暂存一下,明天解决也未尝不可。
【案例分析】能引起争论的教学行为,足以说明这一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值得辨析、体味。上面的案例中,一些评课教师提出了“暂存问题”的概念,虽然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和成文的表述,但我觉得在“新课标”讲求师生平等对话的背景下,在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交相辉映的灵动的课堂上,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毕竟“是即时解决问题还是暂存问题”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而又不好“拿捏”的新问题。
二、思考:是对“经典”的挑战,还是践行“新课标”
【情景再现】《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中国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做一番交流。有一名学生说:当记者采访王富洲时,发现他除大拇指外的8个手指都比平常人少了一节,问他缘由,他说手指是当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被冻掉的。“老师,严寒真的能把人的鼻子、耳朵、脚趾冻掉吗?”这时,我说:“大家想知道吗?”“想!”“但我今天不告诉你们!”我用俏皮的语调说着,“你们上网输入‘医学冻伤自己去查一查吧!”这时下课铃声响起。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学生高兴地跑到我的身边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知道了,冻伤分为4度,4度冻伤最严重,皮肤、软组织和骨胳都会坏死……看着他们,我心里暗喜:这一问题的延时理解,让学生通过相关资料掌握了更全面的知识。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在学生生成问题之后,教师如果抱着“今日事,今日毕”的观念——用讲解的教学方式快速解决,是否会让学生错过一次与课外资料的“亲密接触”呢?案例中的生成性问题与文本关系密切,它是教学的有益延伸,教师打破“今日事,今日毕”这一做学问的“经典做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质疑—思考—探究”中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隔天解决,没有淡化问题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在更充裕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中将这一暂存的问题细细咀嚼——“扑上去、沉下来”,在探究中更好地体会了“征服困难”的真谛。由此看来,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对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的一次有力践行。可见,挑战“今日事,今日毕”,践行新课标,将问题暂存理念引入语文教学,有其一定的哲学、心理学依据,是一种跨学科的理念“植入”。
三、畅想:是诠释“慢的艺术”,还是演绎“厚积薄发”
【情景再现】学习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了解班上孩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状况,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师恩难忘》,要求“质疑并回答”。第二天,第一本作业就让我皱起了眉头——问:本文的作者是谁?答:刘绍棠。我不由得叹了口气。第二本作业让我哭笑不得——问:文中的老师姓什么?答:姓田。第三本作业让我火冒三丈——问:娘儿俩累了,走进哪里去歇脚?答:亭子里……这些作业本上的内容是学生的“问题行为”,造成“问题行为”的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我收到的作业之所以那么简单,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质疑并回答”的目的不明确: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问答题,为什么不简单点呢?二是教师对此项作业评价的标准阐述不清。学生自己揣摩:老师、家长不是要全对,要优吗?我就绕开真正的问题,编个简单的“问题”。
学生是需要慢慢长大的,因而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给学生留足等待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的理解或许需要1天、10天、100天……甚至是一辈子,那游子对故乡的眷念、天灾人祸时舍己救人的选择、父母不求回报的给予……怎能在一堂课上理解到位呢?教学中“暂存”理念的引入,便是在教学的进程中设置了一条美丽的缓冲地带,让教育慢下来,再慢下来。暂存,形象地说就是建立起学习流程中半成品的仓库,以保证寻疑程序成果不丢失,也为解疑和巩固及时提供材料,让暂存成为教学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环节。如果说问题是学习的核心,那么暂存就是问题的载体。有了暂存,就能确保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自主地控制学习的节奏、進程,让学生在问题的“密林”中有种闲庭漫步的雅致,以找寻到一份学习的惬意与自得。
语文学习是“问题—厚积—情景—薄发”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能意会,但意会不深,或能言传,但言传不清,或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时,如果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丰厚的知识储备,创设一定的情景,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最终解决问题。可见,厚积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暂存理念的引入,就是要让学生能在问题的引领下,有目的地积累,一段时间内,在某一个匹配的生活或教学情境中,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简简单单地利用一个能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随时收集学习时需要暂存的问题,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做法。
“今日事,今日毕”是伴着我学习、成长的一句“良言”,我质疑这句“做学问”的经典之言,不是对它的全盘否定,更多的是对它的一种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