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教学更贴近学生

2018-01-16 12:15李娜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对比

李娜

【摘要】本文对比《折形状》的两次教学,从新课导入、实验活动、材料选择、拓展运用等方面进行调整比对,提出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应从生活入手,不要过度指导,而应以学生为主,考虑学生需求,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对比 《折形状》 实验过程 提示语 实验材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74-02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课需要试讲多次,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更改实验材料,不断优化教学语言……通过不断改变教学环节,优化教学细节,促使整节课的效果大大提高。《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笔者先后两次试教本课,对新课导入、实验活动、材料选择、拓展运用等方面的调整进行了对比和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新课导入方法的对比

第一次试教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四种形状的模型)

生:不同形状的模型。

师:大家都认识这些形状吗?(板书:形状)

生:三角形、圆形……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一个平面上的,那立体的模型应该怎么说?

生:球、锥、柱……

师:还有一个呢?其实这叫作台,就是将锥的上半部切掉就是台了(老师同步在黑板上贴出这些形状)。

第二次试教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先欣赏一些有趣的图片(含有明显能看出形状的生活中的图片),谁来说一说这都是些什么图片?

生:垃圾篓、金字塔、头盖骨、仙人柱、石柱等。

师:你能在这些物体中找到常见的形状吗?

生:能,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你们说的都是这些物体的一面,那立体的呢?

生:头盖骨含有球状,金字塔是锥形……

(师出示学生说的相应的模型)

师:对,非常棒!还有像台灯的上半部分有一面是梯形,其立体的图形就叫做台,而仙人柱就是柱形。

第一次导入单刀直入,一上来就直接出示立体模型,让学生直接看到形状,虽然直观感受比较强,但是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也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第二次导入从生活入手,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而且要求学生从具体的物体图形中找出形状,促进学生动脑,抽象出每种形状的特点,便于后面折出这些形状。形状对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对于形状的作用则没有思考过,第二次导入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抽象出形状,给学生的实验提供思路,改变形状,怎么改,改成什么形状都有帮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顺利,不至于中间脱节。尽管第一次导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整节课来说效果没有第二次好。

从生活入手,也是学生前概念的展示,便于后面深入开展折形状的活动。学生对观察与实验非常感兴趣,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实验很难展开,学生对于折成什么样的形状毫无头绪。因此,在导入中渗透形状的知识非常有必要,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形状,为课堂教学需要服务。

二、试验材料的选择与实验活动过程的对比

第一次试教实验材料:A4白纸,胶带,科学书

师:刚才我们仅仅简单改变纸的形状就托起了一本科学书,现在要想让这张纸托起更多的科学书,该怎么办?你们有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们打算折成哪些形状呢?哪种形状能承受更多的科学书呢?

生:圆形纸筒。

……

师:由于时间问题今天我们只选择几种形状来研究,看看不同形状的纸筒其承受力有什么不同,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生:先折出这些形状然后比较。

师:那么在折纸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

第二次试教实验材料:画好虚线粘好双面胶的A4白纸,科学书

师:既然这样设计会给我们带来方便,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呢?你能用这张A4纸托起一本科学书吗?该怎么做呢?

生:把纸折成台状。

……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不想试一试呢?

(选择几个学习小组上讲台演示托起一本科学书)

谈话:这些成功的小组,他们都改变了什么?

生:纸的形状改变了。

师:把薄的纸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者弯曲,可以提高纸的承受力。你们刚刚折成的不同形状,它们的承受力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怎样去比较呢?

生:折出不同的形状,分别测量他们的承受力。

师:我们先选几种形状吧!大家折的好像都是纸筒状,那我们就选4种不同的纸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什么?

生:形状。

师:什么不能改变?

生:纸张质地、大小不能改变,纸的高度也不能改变,都要横着折叠。

生:还有厚度也不能改变。

师:那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生:纸筒要放在平整的桌面上、放书时不能用力,要轻轻地放。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老师还有几点要补充,纸张只能用一次,在缝隙处要粘牢固,书要对准纸筒中心。

第一次试教实验材料比较简单,教师的指导要非常细致,才能让学生比较好地完成实验,否则活动前所提到的注意事项根本无法引发学生的关注,学生依然还是按照自己想法去折,有的高度不一样,有的反复折叠,因为不知道某些形状该怎么折,所以需要多次尝试,浪费时间和材料;因为思路不清晰,所以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知道怎么进行对比实验。而在第二次试教中,笔者对材料进行了处理,把折痕画好并用双面胶粘好,这样做有三个好处:①解决了折形状的难题,例如六边形纸筒;②纸张粘合度好不留缝隙。在第一次试教中采用胶带,不太好粘贴,大部分学生会采用横着粘贴,而采用双面胶纸张接头处粘合度非常好;③不会出现厚度不一样的情况。学生的操作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本课而言操作看似简单,但是需要注意与控制的因素很多,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像第一次那样试教,老师过度的指导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

三、拓展应用的对比

第一次试教片段: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形状,这叫做薄壳结构。你们觉得它能承受多少本科学书呢?

师:把四个鸡蛋壳放在桌子上,在上面一本一本地放书,能放很多本。

第二次试教片段:

师:大家刚刚看到的安全帽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

生:因为承受力大,能保证我们头部的安全。

师:其实在我们人体就有拱形存在,比如我们的头盖骨,此外你还知道哪些器官也是拱形的?

……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拱形的实物,这种实物在科学上叫做薄壳结构,这个结构的承受能力有多大呢?我们来试试。

第一次采用鸡蛋壳的薄壳结构,虽然也能反映它的承受能力强,但第二次能让学生直接参与,而且学生站在薄壳上与书在鸡蛋壳上相比,其冲击力更大,学生更愿意自己去尝试那些难度更大的探究过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更大的认知冲突他们才会产生更大的学习探究欲望,当他们看到同学站在乒乓球上而乒乓球没有丝毫损坏时,他们对薄壳结构会产生更浓的研究兴趣,对下节课也是一个铺垫。

两次试教《折形状》让笔者受益匪浅。对小學科学教学来说,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在帮扶之间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是很重要的,所以实验材料的选择与课堂用语就非常重要。教师更应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主,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探究,这就要熟知学生的前概念,用已有的知识牵动新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从生活到课堂再到生活中去。此外,在知识超出学生认知时,教师要适当地提示,这样,学生在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时就更有成就感,更能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猜你喜欢
对比
关于杨德豫与黄杲忻版本的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语法衔接在英汉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下)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