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去 朱家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想去看 一场实景园林版的《牡丹亭》,在这个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称的江南古镇泛舟小憩,实在是惬意得很呢,若再有一场实景园林《牡丹亭》相伴,也实在是一桩美事,所以,感觉很是幸福喜悦。呵呵!昆曲的各种美让人欲罢不能,它直直地诱惑着喜爱昆曲的人们沉迷……
朱家角地处上海周边,亦是著名的江南古镇,自宋元以来就已形成规模。这里环境幽静,气候宜人,因了小巧精致而著称,亦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深宅大院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自成风格,自然组成了一幅具有明清特色的水乡水墨画卷。
古色古香的“淼趣楼”、水街的“游船茶馆”情趣横生,游人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游哉,不亦乐乎。小巷窄小狭长,雨后的江南雨巷清湿,地上的青石板闪着幽幽的亮光,在这里漫步,仿佛极易遇见戴望舒笔下的旗袍女子,撑着油纸伞在漫步,当然那个年代的韵味极少,也是古典摄影透露出来的年代美,让小巷和青石板再现了诗人的诗意,让热爱文学的人感慨一二。
朱家角水美、桥古、街奇、园精,不临其境,难以言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静,不走拱形石桥,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体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呢!朱家角的幽是独特的,不喧闹,你尽可以漫游在古巷内揽胜携幽,心自会沉静下来,融入风景。
课植园是朱家角很好的一处庄园式的园林建筑,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部分组成。园内建筑结构精巧,气势宏伟,布局优雅,登逍遥楼顶可望镇区全景,令人心旷神怡。长长的碑廊内,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书写的“梅花诗”等,历经十年动乱,保存完好实在有幸。
园林区在西部,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等,梦幻般的实景园林《牡丹亭》就在这里上演。天色将黑,微风掠过,几百名观众坐在华灯初上的江南园林里,隔着一弯流水,随着拱桥曲路,面对亭台,斜倚水榭,头顶明月,于柳丝青竹下,在细风蝉噪中,倾听穿着精美戏服的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湖畔缠绵私语……
绿柳娇嫩,倚池畔随风摇曳,心忧岁月变迁,一朝美艳化烟,叹春光易逝愁深牵……
一叶小舟载着吹箫女子依水而行,和一旁水榭的古琴隔空对话。风声水声、虫鸣蛙叫配合竹林萧萧,成为了这曲“琴箫吟”的自然交响。风声水声,还有观众的呼吸声,静静地交融在一起,在深幽的园林内,感怀那一番古意悠悠,仿佛与园外是两个世界,穿越了今古。人们叹息在梅边柳下,听杜丽娘郁郁而亡,又观柳梦梅声声梦幻,于是,又皆大欢喜,花好又月圆。
人世间的事就这样千回百转,柳暗花明。
在江南园林内,用极简主义的方式演奏自然之声,体现外部自然和内在心灵的共通,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和梦想,是一种自然的回归,也是社会发展、崇尚自然的一个心结。
园林是承载昆曲之美最好的空间,离开镜框式的舞台,置身于和杜丽娘柳梦梅共同呼吸的气场,一步一景,一颦一笑,咫尺瞬间。梦中情、人鬼情,是倒映在池水中的纸灯笼,是飞舞在纱帐中的萤火虫,只是一次梦幻之旅……张军如是说!
作为实景园林昆曲的制作人,张军为传承昆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高校、书局、星巴克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不停地推广,用年轻人独有的触角体验和诠释古老的昆曲艺术。
台上是风流蕴藉的柳梦梅,张军扮相俊秀英武,表演潇洒细腻,气质儒雅奔放,唱腔清晰磁性,他的那一句“啊,姐姐……”总在脑子里回想,铿锵多情,昆曲王子醉了,观众也堕落下去了,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看园林佳话。
实景园林昆曲还原了中国古代“客至乐具,豪门清韵”的待客之本,将牡丹之亭还原于园林,也还给了汤显祖一个最真实、最纯粹的牡丹之梦。这部“公园中的莎士比亚”为昆曲的传承打出了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昆曲诞生在苏州,带着粉红色的记忆,带着江南的旖旎柔软,在白墙黛瓦间传唱。园林是静止的昆曲,而昆曲是流動的园林,唇齿相依,演绎了古往今来人世间至情至性的情感。
要是汤显祖老先生知道他最钟情的牡丹之梦在江南园林中悠悠盛开,也会十分得意吧。这样的珠联璧合甚是美妙,特别在现代,给古典文化披上了一个彩色的梦幻。
几天来,一直细雨霏霏。江南烟雨细腻绵长,伴着长长的水袖舞在朱家角,昆曲优美的声腔飘浮在上空。漫步在细长的石板街道,一时间又被热闹的景象感染,那些独具特色的江南小吃香味扑鼻,传得好远好远。
坐在幽深的咖啡小店里,望着外面,游人穿梭。忽然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不自觉都是相互依存着的。
此刻,园林和昆曲、我与小巷、青石板与游人等等都相遇了,我们已然互为风景中的人物。江南烟雨成就了多少幽梦不得而知,但对面都是来寻梦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