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
语句的衔接与排序,就是给出一组次序混乱的句子,要求考生将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語意贯通。语句的衔接与排序是“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一种考查形式,是近几年中考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型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赋分2—3分。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的衔接与排序题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排序题,就是在题目设置的语言环境下,要求考生将一组无序排列的句子重新排序后,按照顺序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或选择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组句子。非语境类排序题,就是考题不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考生将无序排列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或选择排序正确的一项。非语境类排序题,是中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一、考纲解读
这里的“考纲”,指的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语句的衔接与排序”的教学及考查要求。《新课标》(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语句的衔接与排序”是中考落实《新课标》这一要求的一种理想题型。
“语句的衔接与排序”是中考的一个常设考点,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的连贯能力,即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复习备考时的难点。表面上看,以衔接为考查点就是将给定的句子排序,组合为一个连贯的语篇。实际上,语句衔接的练习更在于增强学生对语篇整体结构的把握,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以及各部分的理解。其实,文本阐释、段意概括、关键词提取、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等,都与语句衔接和语篇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二、知识精讲
语句的衔接与排序的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在解题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段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
语段行文内容要一致,即一段文字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话题转移,节外生枝,内容当然就不能一致了。做这类题时,特别要注意的是衔接句的内容一定要与原文的整体含义,特别是局部关键词语的含义相互照应。
(二)语句结构要一致
“语句结构一致”就是强调衔接句和其前后语句结构和短语结构要一致,例如“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和“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句式结构一致,排列在一起才有整句效果。如果破坏了这种一致性,也就失去了语句的连贯性。
(三)做到情景相融
一个语段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趋于统一能使语意显得连贯,选填这类语句要充分尊重原文语境的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比如语境句子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语境句子是壮阔的,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柔婉的。一句话,只有做到情景相融,才能使整段语句连贯衔接。
(四)语句手法要一致
这里所说的手法,可以是表现手法,也可以是修辞手法,手法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或质朴平实,或风趣幽默,或稳健庄重,语句手法一致,就是要求衔接句与上下文的手法一致,从而使整段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
(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
一个语段,要表述的内容往往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少到多,或者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由外到内、由远到近,先说哪一个,后说哪一个,就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答题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辨清属于哪种逻辑顺序,确定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这样就可以准确把握句子的顺序了。
三、考向分析
纵观近几年中考语句衔接与排序题,其题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排列句序
排列句序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它一般是给出若干句子,要求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例如:
(2015·襄阳市)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④③①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④⑤①③②
这类题型一般给出排列好的四种答案供考生选择;或是由考生自己填写序号,这种题难度较大,往往排错一个就会导致错失全分。
我们知道,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先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二)语句复位
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连贯性,是中考试题常采用的一种题型。一般是给定一段话,按要求在其中填入合适的一句或若干句。例如:
(2013·河南省)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则正,满则覆”,____,____。____,____。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故意缺少一角,留出一点缺憾,意思就是不能过满,过满就走向反面了。
①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
②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③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
④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
句子复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主要类型。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虽然题型时常变化,解法也是相应的,如根据各种逻辑关系,注意主语、句式、语气的一致,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辨明题型,抓住答题关键,解答这类题也是可以做到得心应手的。
四、解题思路
近年来,语句的衔接与排序题在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面对内容丰富多彩、题型不断翻新的语句衔接与排序题,有的学生常常束手无策,望题兴叹,其实,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仍可找到解题的规律。
(一)巧用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通过排除(否定)错误选项而求得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适用于解答选择题。因为“排除”往往比“肯定”要容易些,所以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往往要比直接确定正确选项要容易得多。例如:
(2016·长沙市)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因为第⑤句为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前面,这样就可以排除B、C。⑦与⑥的排序根据①确定,⑥(“深思”)在前,⑦(“遐想”)在后,即可得到答案A。
(二)借助代词
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边。如果题目给出的语言材料中含有代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快速确定语句的顺序。例如:
(2016·遂宁市)把下列语句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②在巴西,绿色围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
③“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④在巴西首都巴西尼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
⑤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
A.④①③②⑤
B.③⑤①②④
C.③⑤②①④
D.⑤③②①④
我们先来看第①句,这句话中有一个代词“这”,搞清了“这”指代的内容,就可判断出第①句应排在哪句话的后面。通读题目给出的四句话,不难知道“这”指代“巴西的‘植物墙”,可见第①句应紧承第⑤句话,排在第⑤句之后。而选项A、C、D中第①句和第⑤句是分离的,可以排除A、C、D,选项B是正确的。
(三)确定总领句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做排序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材料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抓住了中心,我们就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依此快速排定语序。例如:
(2016·盐城市)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花草树木枯萎,鱼鸟虫兽死亡,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②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③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根基。
④如若有一天,地球的水枯竭了,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⑤正是有了水的滋润,一切生物才能如此欣欣向荣,如此生机勃勃。
A.④③⑤①②
B.③④②①⑤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②⑤③
通读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第③句是这则材料的总领句,应排在最前面。利用排除法,我们可以排除两个错误选项A和D。根据前后及相邻关系,第⑤句应紧承第③句,这样,我们又可排除选项B。剩下的选项C才是正确答案。
(四)弄清描写顺序
做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体裁,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语段属于记叙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记叙文的文体特点,通过弄清描写顺序来给句子排序。例如:
(2016·咸宁市)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稍远处是一重重长着青冈树的山岗,近处则是一重重种满玉米的丘陵坡地,波浪一般腾向远方。
②我看清周围都是玉米地,密密的青纱郁郁葱葱,一望无际。
③天渐渐亮了,西天起了一层厚厚的云,可是东边的山坡,涌出明亮的朝霞,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
④西望,最远处是一派连绵青山,那是县城附近的西山,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
⑤丘陵之间,蜿蜒着一条修好了很多年但迟迟未能硬化的乡村土公路,在夏天长满杂草,展现勃勃的生机。
A.①④⑤③②
B.③②④①⑤
C.③①④⑤②
D.②③④①⑤
描写景物要有条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常见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及远。从第②句中的“周围”,到第④句中的“最远处”,再到第①句中的“稍远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选项B和D就符合这種顺序。第②句是总领句,应排在最前面,所以选项正确的是D。
(五)看语境
在一个语段中,语境总是决定着语段的内容。此情此境决定着语段传达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具体的语境对语段中每句话的语意都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每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传达的信息不同。选填的句子只有和语段意境一致,才能保持语意的连贯。例如:
(2016·南宁市)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三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当时间变得越发昂贵,消磨时间、降低速度的“闲”越发奢侈。久远年代的诗词里,“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生活的忙碌让我们怎能不怀想“闲”的飘逸。
①是何等馨香又空灵的意境
②是何等悠远又自在的心绪
③是何等寂寞又淡然的雅趣
A. ②③①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突出悠远自在,第②句与此语境吻合。“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现出寂寞和淡然,第③句与此语境一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桂花”有馨香,静夜空山显得空灵,第①句与此语境契合。选项A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