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2018-01-16 07:21赵雪
活力 2018年1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影响

赵雪

【摘要】经历了不断的社会变迁和东西方文化发展,当代文化批判和文化哲学的理论发展仍然是以马克思关于文化的论述为启发性源泉的,马克思主义其思想精髓主要是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无论是对过去还是现在的文化影响都是深远的。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典出发,结合中国当前的具体发展情况,来谈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简述

首先,马克思是在考察文化与人的本质规定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开始对文化概念进行阐释。文化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借以改造自身的思想成果的总和,是在自然向人的生成及人向社会的生成过程中所造就的精神文明。从对人与动物的区别的经验观察中,马克思得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指出,构成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和人类文明的基本内容是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而非理性活动,人的感性之中包含有理性因素,这是一种基于人的自由和理性能力发展起来的与动物的感性具有本质区别的新感性。这种感性的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也体现着人的自由本性。

其次,马克思对文化异化的批判和扬弃是辩证的。马克思的文化理想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状态的实现为旨趣。共产主义的文化理想就是创造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共产主义并非要消灭感性,而是要彻底解放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共产主义的文化必然能够在人身上实现自然与自由的完整统一,从而使自由自觉的活动内化于人的自然生命活动。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共产主义的文化还应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科学与人文发生了脱节,理性与价值日益疏远,因而文化呈现二元化的分裂状态,由于价值意识与价值导向的缺失,自然科学变成了冷酷的,人文科学蜕变为了精神的白恋和玄思的游戏,二者各执一端,完全背道而驰”。这正是文化异化的真实表现。共产主义的文化以促进二者和谐统一的实现为己任,把人作为内在的价值目标,从人的感性需要出发,必然实现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人文科学和以人文科学为良心的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思想指导。纵观我国的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举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发展科技,在学习外来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要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只有加快科技文化的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科技意识,使人们尊重科学、了解科学、运用科学,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態的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的指导,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如效率、竞争等:加强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等。三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文化建设更应强调以人为中心,更应站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未来高度,着力建设和创造一个适应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普及科学文化的同时,使广大人民在浓厚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旗帜和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决定理论在于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国家目前而言,创新民族文化,发挥特色优势,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开发,实施特色优势战略,才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加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准确地分析与把握各文化艺术门类的优势与劣势,并以此为依据,通过确立主打品牌,把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雄厚的文化资本,以期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不断壮大中国文化产业的自身实力。必须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使之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外国文化产业进行交流的资本,使中国文化在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创造出新的人类文化成果。二是要奠定“文化自觉”的理论基石,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它是对包括文化认识论、文化主体观、文化政策和文化立法在内的文化理论体系的理性思考。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从文化认识论、文化主体观、文化政策三个层次构建文化理论体系,是围绕“文化白觉”总体要求展开的,其范畴、逻辑、术语表达都是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的,奠定了“文化自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倡导“文化自觉”,尊重文化对规律认识和运用的本质要求,重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的精神力量。三是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会出现多样性变化。在精神生产产业化、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会相互碰撞。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开展健康积极的文化创作和文化批评,建设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和多方面需要的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文化认识论上强调规律的本源性,即文化的本质在于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在文化主体论上坚持以人为本,即文化的价值在于增强社会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力:在文化发展论上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即不断完善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特点的文化体制。中国化地发展着的文化理论体系,是提升社会主体文化自觉、增强文化发展前瞻性和预见性、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