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

2018-01-16 23:37张冄冄
消费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冄冄

摘要:目的:了解合肥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并探讨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程度相关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方法:分层随机抽样合肥4所高校大学生400名,采用手机依赖表与大五人格量表进行施测。结果:14.9%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低,56.7%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中等,28.4%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性别上、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总分、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机依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与依赖程度低的大学生相比神经质得分较高,责任心得分、宜人性得分、开放性得分则较低,且四个因子与手机依赖显著相关。神经质、宜人性、外倾性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五人格特质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密切相关,影响很大。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大 五人格

前言: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大学生。4G互联无线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很多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变革。久而久之,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手机依赖症”便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在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坐公交,走路,与朋友们聚餐,甚至上课,都能看到他们低头玩手机的情形。有学者称其为“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症”、“手机成瘾”等。徐华等人(2008)从操作层面将手机依赖界定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所以手机依赖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手机依赖呢?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是个重要的因素。对于人格特质的研究,大五人格结构模型(包括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开放性、外倾性)已被得到广泛运用。研究者认为这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并且证明具其有跨语言、跨评定者和跨文化的稳定性。Philliips(2006),Bull,Blaszczynski(2008)在调查手机使用和大五人格关系中发现,外向型的人有更高的手机使用频率,主要体现在手机通话和短信服务上,而亲和性低的人更喜欢玩手机游戏。陈少华等人(2005)考察了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发现外倾性及高神经质的大学生更依赖手机,一旦不能使用手机,就容易出现心烦意乱等负性情绪。黄靖茵(2010)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与气质类型的关系,发现多血-粘液质对手机的依赖性相对较低,胆汁质的依赖性则相对较大。杜立操、梁杰华(2012)采用《手机依赖问卷》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表明神经质、内外倾性的特质对手机依赖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王碧英等人(2∞4)认为具有外向、热情待人等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秦曙等人(2009)认为,孤僻、自信心水平不高、低自尊低自我评价的人会更容易手机依赖。

本文将分析目前合肥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且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具体关系,为手机依赖症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代表性高校大学生共400名,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为82%。其中,男生253名,女生75名:大一學生169名,大二学生21名,大三学生76名,大四学生62名;文史类专业学生42名,理工类专业学生246名,艺术类专业学生40名。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该量表由徐华、吴玄娜和陈英和等人编制,包括13个项目,采用五点计分,四个维度分别是耐受性、戒断性、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总分越高,表明对手机依赖越深。a系数分别是0.5251、0.5907、0.4950和0.5272。效度检验采用校标效度,大学生对自己手机依赖程度的自评分数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0.578。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2.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由王孟成、戴晓阳、姚淑桥(2011)编制,共40个题目,采用六点计分,其中第五、八、十三、十五、十八、三十二和三十六题采用反向计分。五个维度分别是宜人性、责任心、外倾性、情绪稳定性和经验开放性。内部致性系数平均0.793,重测系数平均0.742,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以及效标关联效度。

(三)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将上述两种问卷合订成册,全部测验内容次性答完。在合肥市4所高校采取分层随机的抽样方法发放问卷进行施测。筛选有效问卷,通过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1.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状况

所有大学生中,手机依赖最低分13分,最高分62分,平均(31.449.672)分。根据标准十分划分,1-3为低分,4-7为中间分数,8-10为高分。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程度低的大学生49名,占14.9%,手机依赖程度中等的大学生186名,占56.7%,手机依赖程度高的大学生93名,占28.4%。手机依赖中等人数显著高于手机依赖高程度人数。男生手机依赖人数比例高于女生,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大学生使用的都是智能手机,90%大学生开机时间保持在24小时,7%大学生保持在18小时左右,3%大学生低于18小时。

2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性别、年级、专业间差异

根据表1,在手机依赖总分和各因子上,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对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LsD法对四个年级间的手机依赖总分及各因子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手机依赖各因子中,生理反应方面,大年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得分。

对专业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四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进行多重比较发现,手机依赖总分:文史类显著高于理工类(p<0.01)和艺术类(p<0.01),且艺术类显著高于理工类(p<0.05);具体看各因子,戒断性:文史类和艺术类均显著高于理工类(p<0.01;p<0.05);耐受性:文史类和艺术类均显著高于理工(p<001;p<0.01);社会功能:文史类显著高于理工类(p<0.01)且显著高于艺术类(p<0.01);生理反应:文史类显著高于艺术类且显著高于理工类(p<0.01),理工类与艺术类没有显著性差异。endprint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研究

1.不同手机依赖程度的大学生的大五人格比较

根据表2,手机依赖程度低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显著低于手机依赖程度高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低的大学生责任心得分、宜人性得分、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的大学生,在外倾性上无显著性差异。

进步多重比较发现,在神经质维度上,手机依赖程度低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手机依赖程度中等和依赖程度高等大学生得分(p<0.01;p<0.01),手机依赖程度中等显著低于手机依赖程度高(p<0.05);在责任心维度上,手机依赖程度低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p<0.05),手机依赖程度中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p<0.01);在宜人性维度上,手机依赖程度低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p<0.01),手机依赖程度中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p<0.01);在开放性维度上,手机依赖程度低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p<0.05),手机依赖程度中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程度高(p<0.01)。

根据表3相关分析显示,神经质、外倾性与手机依赖呈正相关(神经质在0.01上显著相关),责任心、宜人性、开放性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责任心、宜人性在0.01上显著相关,开放性在0.05上显著相关)。

2.大五人格因素与手机依赖的逐步回归分析

将手机依赖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大五人格各因素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根据表4显示,神经质、宜人性、外倾性、责任心依次进入到回归方程,说明大五人格对手机依赖具有定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和外倾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宜人性和责任心对手机依赖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

1.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分析

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中等程度的手机依赖,少部分有高程度的手机依赖,而且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开机时间都保持在24小时,说明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倾向比较普遍,与以往研究结果(2009)相似。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惊人,上网、拍照、游戏等近似与一台小电脑的多样化功能都使得智能手机的普及性越来越广。就是这些智能化的改革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沉浸在手机里不能自拔,而在一些风靡全球的电视剧里面,男女主角使用的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来说也有定的吸引力,他们会跟随潮流,投入到手机里面,对手机产生依赖。

2.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别、年级、专业差异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性别上、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已有研究结论相似。但在专业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已有研究(2013)结论不一样。

结果显示,男生手机依赖人数比例高于女生,但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现在手机软件越来越多,男生女生对于手机的需要在不同方面都能得到满足。大二年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大二学生在学业方面不是太紧张,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而大学生对大学保持着新鲜感,经常参加课外活动,不会太依赖手机;大三学生学业较紧张,大四学生忙着毕业,都没有太多时间玩手机。文史类、艺术類专业学生相比理工类学生可能更加关注新闻资讯,且他们的交际面比较广泛,因此使用手机时间更长,就更容易手机依赖。

在具体因子上,大四学生生理反应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考研等各种压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比较敏感,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他们会更多使用手机寻求安慰。在各个具体因子上,文史类专业学生都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说明文史类学生学习比较轻松,且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上网查资料,用到手机的地方也就比较多,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手机依赖。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

手机依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手机依赖程度较低的大学生,责任心、宜人性、开放性得分显著低于手机依赖程度较低的大学生。相关分析也显示,大五人格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具有这些性格特点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高神经质的个体具有焦虑、情绪化、感到不安、逃避现实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太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容易感到害羞、自卑,所以他们更喜欢在手机里与他人交流,因为他们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责任心低的个体具有无目标、松懈、意志弱、享乐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往往没有目标,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喜欢享乐,能在手机里找到乐趣,因此会对手机过度依赖。宜人性低的个体具有粗鲁、多疑、固执己见、好操纵别人的特点,这种类型的人较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稳定的友谊,他们往往是孤独的,而有研究(2012)显示,孤独感越强的个体越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开放性低的个体具有兴趣少、现实性、习俗化的特点,这种类型的人情绪范围窄、生活方式固定,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他的兴趣爱好,就更容易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

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对手机依赖具有定的预测作用。因此,人格变量可能是手机依赖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即:神经质、外倾性得分越高,宜人性、责任心得分越低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神经质、外倾性得分越高的人通过使用手机网络等媒介更容易获得较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的挫折,而宜人性、责任心得分越低的人难以控制自己,在现实世界里与他人较难相处,只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到归属感。因此,神经质和外倾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宜人性和责任心对手机依赖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四、结论

(1)14.9%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低,56.7%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中等,284%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

(2)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性别上、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总分、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手机依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比依赖程度低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更高,责任心、宜人性开放性得分更低,且四个因子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相关。神经质和外倾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宜人性和责任心对手机依赖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