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项研究,说人类更偏爱偶数,问过身边的朋友,好像确实是这样,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数字本身是客观的,但人总是不自觉地把非数学的意义投射其上。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认知心理学专家马林诺夫斯基曾经研究过人们对100以内数字的评价,也就是请一群被试者来为每个数字打分(好/坏,令人兴奋/令人平静)。统计结果清晰地显示出,总的来说偶数被认为是“好”,而奇数则是“坏”;以1、2、3结尾的数字比别的更令人兴奋,偶数则令人心安。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王教授和佛罗里达大学雅尼谢夫斯基也做过类似的联合研究,研究人员请被试者表达自己对100以内随机数字的喜好(喜欢/不喜欢/中立),结果显示,偶数和以5结尾的奇数比其他数字更受欢迎。
奇偶偏好带来的影响既直接又细微——王教授的另一项研究还显示,同一种清洁产品的商品名中含有偶数而不是奇数时,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他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大脑处理偶数比处理奇数更容易,所以含偶数的商品名能讓大脑更流畅舒服地接受,于是自动点赞。
事实上,纽约佩斯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海因斯的研究已经证实,我们的大脑对奇数的反应时间比偶数要长一些。在他设计的测试中,随机数字在屏幕上成对闪现,被试者需要在两个数字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时按下按钮。结果显示,识别奇数对需要的时间平均比偶数对长了20%。
对大脑来说,偶数是天然的,奇数则是不自然的和奇怪的。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奇数给人一种神秘感:对于偶数,大脑可以从容舒适地放行,对奇数则习惯于多留个心眼,审视盘问一番。然而,所有这些并不能解释不少人对数字7的偏爱。作为两只手能数过来的数字中最非主流的一个,它有点小神秘、小个性、一点点不确定,却仍然处于掌控之中,也许这正是7的魅力之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