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莉 金铭特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食品药品监测中心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种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是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而黄曲霉毒素就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其主要出现在一些湿热地区的食品以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在土壤、各种坚果以及动植物中广泛存在,容易污染花生、玉米以及小麦等粮油产品,是一种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危害的霉菌毒素。2016年,欧盟对于黄曲霉毒素共发出原始通报2 993份,原始通报产生的后续跟踪信息7 288条,总体2016年通报比2015年增长11.1%。在欧盟报告中明确与中国有关信息主要包括中国坚果、坚果产品和籽类中黄曲霉毒素被通报数量排名第5,通报数量为50条;原产中国的花生被通报49条,其中48条采取边境拒绝措施;我国产品被通报总数254条,同比下降35.53%。现阶段如何解决黄曲霉毒素问题已经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问题[1]。
通过HPLC检测法加强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是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方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在实践中效果显著。其中,HPLC检测法就是一种色谱法,以甲醇等液体作为其流动相,利用四元泵把一些缓冲液以及溶剂泵入色谱柱之中,这样就会分离在样品中的不同组分,其被分离的物质在进入检测系统中就会被发现。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黄曲霉毒素的过程中,首先要利用三氯甲烷、甲醇等溶液的提取溶剂对要监测物质进行处理,提取黄曲霉素样品,然后利用过滤膜过滤之后放置在反相色谱柱中,再通过荧光检测器对其进行系统的监测分析,通过对获得的峰高以及峰面积利用综合外标法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在被检测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具体含量[2]。
而在实践中为了提升样品的纯度,避免各种杂质的影响,可以将HPLC检测技术与免疫亲和层析技术相结合,进而检测黄曲霉毒素的特异性以及灵敏性。在黄曲霉毒素进入免疫亲和柱的时候,其产生的免疫亲核反应会吸附在柱内的固体支持物中,而在提取融合剂流于亲和柱的时候,存在的抗体就会与黄曲霉毒素进行融合。通过清水冲洗就可以有效消除在免疫亲和色谱柱中残留的各种杂质,再利用甲醇等洗脱剂就可以清除残留的黄曲霉毒素[3]。
而为了获得精准的黄曲霉素B1以及黄曲霉毒素M1的灵敏度,可以应用光化学衍生技术、
电化学衍生技术以及碘衍生技术、三氟乙酸柱前衍生化技术等。其中三氟乙酸柱前衍生化技术是现阶段AOAC应用中的重要技术,在实践中灵敏度较高。
FLD检测器方式应用在液相色谱检测中,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且精准性较强的特征。在实践中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黄曲霉素进行科学的分析。但是因为其应用步骤流程相对较为复杂,黄曲霉素的种类繁多,各种结构较为相似,在进行分离处理的时候就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资源。同时,黄曲霉素的G1、B1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在实践中必须要通过衍生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对于HPLC检测操作人员的要求较为严格,因此,主要在专业的实验中应用。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通过色谱技术对样品进行分离,再通过联合质谱检测技术检测样品。在实践中质谱技术具有一定的检测优势,且其选择性良好,是今后检测黄曲霉素的重要技术。在实践中,通过溶液提取样品中的黄曲霉素,然后进行样品稀释以及纯化处理,对其进行免疫亲和柱的纯化吸附,通过霉菌毒素多功能净化站对其进行吸附纯化处理,其提取液通过液相色谱柱对其进行分离,通过电喷雾的方式对其进行离子化处理。在监测过程中主要采取反应离子监测方式开展工作,基于色谱技术保留时间以及质谱产生的碎片技术、离子风度的定性比,通过外标方式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处理。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以及人类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现阶段人们对其较为关注。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黄曲霉毒素,而这些黄曲霉毒素会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对此必须要加强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可以有效了解具体含量,进而在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性。
[1]宋月,陈颖,白欣.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7):882-884.
[2]赵霞.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3).
[3]何翠霞.高效液相色谱在黄曲霉素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6(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