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春
(青岛德仁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从而导致生物作用缺损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经久不愈便会对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器官造成损害。糖尿病皮肤病变(diabetic dermopathy)是指皮肤病中潜伏着糖尿病。糖尿病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特点表现为病变范围广且种类繁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疱疹、瘙痒疼痛、感觉异常、足部坏疽等。如下报道:
选取 2017年3月—2017年12月内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按床位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5~70岁,平均(55.6±3.3)岁;观察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57~70岁,平均(56.8±2.5)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糖尿病皮肤病变,(2)均无其他任何皮肤炎症,(3)符合收缩压(SBP)120~139mmHg和舒张压(DPB)80~90mmHg[1]的诊断标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合理使用降压药,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实施中医治疗:主要成分丹皮15g、生地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山楂10g、当归20g、山萸肉15g、石膏20g、白鲜皮20g、知母15g、黄芩10g、防风15g、荆芥10g、地肤子20g、甘草10g;以上药材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进行加减调整;然后加水2500mL,煮20~25min后,取药液服用,然后将患肢熏蒸约15min后再浸洗患手20min;每天2次,总疗程共2 周[2]。
采取两种方式:其一,采用科室自制的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瘙痒疼痛程度做对比;其二,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进行比较,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护理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此次对比护理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算,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对比,观察组34例患者瘙痒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时分别为(5.21±1.44)、(2.89±0.96)、(1.23±0.61);对照组患者瘙痒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时分别为(5.45±1.38)、(3.67±1.02)、(2.08±0.88);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之后瘙痒疼痛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的前提下,t分别等于3.5218、5.0206;
对照组34例患者,其中6(17.6)例为无效,11(32.3)为有效,17(50.0)为显效,治疗有效率为82.3%;观察组1(2.9)例无效,8(23.5)为有效,25(73.5)例为显效,治疗有效率为97.0%,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前提下,χ2等于5.3012;
遗传因素、高血糖造成的代谢异常、高血压代谢异常均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临床主要症状则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无力,肥胖;现阶段临床上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运动治疗等。临床上将糖尿病皮肤病的致病因素归纳为5种类型:即微血管障碍所致、神经损害所致、代谢障碍所致、糖尿病性皮肤感染、降糖类药物所致。主要临床表现就是皮肤感染(疖肿、毛囊炎、脓疱病、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皮肤瘙痒(全身性,并且较顽固)、感觉异常(皮肤麻木、针刺感、灼痛感,多发于足部)、糖尿病性大疱病(手脚处并发症,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后期会产生水疱,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糖尿病性黄瘤(多见于膝、肘、背部)、糖尿病性皮疹[3];本文通过选取特定时段内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最后发现在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中医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瘙痒疼痛程度,并且很好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就本次研究中实施中医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7.0%,值得医护人员在临床中推广并使用。
[1]张丹娜,姚钜森.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皮肤瘙痒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9):841-842.
[2]王小娟.中药内外结合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2):79-80.
[3]庄疆赢,黄娟,吴华堂.当归饮子联合药浴洗剂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38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