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荣 杨珺超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杭州 31000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有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气道阻塞症状,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疾患,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2]。宋康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博士后指导老师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中医内科疾病和疑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治疗小儿哮喘从“痰”和“虚”两大方面着手辨证论治,现将其经验简介如下。
1.1 宣降肺气,祛痰平喘 肺主气职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寒热外邪内扰于肺,其气郁闭宣发不能,因此有冷哮和热哮之分,前者温治后者清治,宜宣肺解表,只有肺气宣畅,才能邪散痰消。宋老师根据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用药轻灵,擅用对药,如麻黄和杏仁;前胡、苏子和桔梗;枇杷叶和蝉衣;宣肃并施,一升一降,相得益彰。因痰与气关系密切,痰阻于内必定妨碍气机流动,气机阻滞进而影响体内津液流动致出现痰浊、水饮,故在祛痰的时候,伍以理气降气之品,气顺则痰消,喘咳自愈。另外,风为百病之长,为外感病的先导,伤人最多,无处不入,宋老师提出用“祛风脱敏”法论治。常用苏子、前胡、苦杏仁、枇杷叶、荆芥、防风、地肤子、紫草、蝉衣、地龙、麻黄、炙百部、炙冬花、甘草;其中苦杏仁、枇杷叶、蝉衣、前胡、苏子宣肺降气,化痰平喘,调畅气机;炙百部、炙冬花润肺止咳;炙麻黄宣肺平喘,还能抗过敏[3],地龙通络平喘;紫草、地肤子、防风、荆芥、蝉衣祛风脱敏;甘草调和诸药;伴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者可加藿香、苏叶、白芷芳香开窍;伴痰多者加鲜芦根;食滞纳呆者可加炒稻芽、炒麦芽、六神曲消食和胃。全方升降相宜,标本兼治,润而不燥。
1.2 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宋老师认为,哮喘病位虽在肺,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肝藏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从左生发,肺气由右肃降,肝气以升发为主,肺气以肃降为顺,彼此制约,相互协调,则人体气机顺畅。若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机失调,疏泄失职,则肺气肃降失司而咳嗽;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于肺,肺气肃降失常,气逆作咳。脾胃同属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则一身气机匀调,脏腑功能正常。又肺和大肠相表里,肺主肃降,主行水,通调水道,六腑以通为用,肺以降为和,若肺失肃降,则大肠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肺气易壅滞使咳嗽加重。因此,宋老师对于因肺气不调,大肠失节,痰气上壅而致咳喘者,多主张肝、脾胃、肠腑气机同调。用通腑法以肃肺而降顽痰,强调用药不宜峻猛,腑气通正气不伤为佳。宋老师临床喜用佛手、绿梅花、玫瑰花疏肝;枳壳、全瓜蒌调肠胃气滞,理气而不燥,更无伤阴之弊。
1.3 化痰降浊,活血化瘀 宋老师认为,痰和瘀是哮喘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化痰与活血应贯穿治疗全程。肺为娇脏,主皮毛而开窍于鼻,六淫外邪侵袭,外则肺气郁闭,毛孔开阖不利,内及宣降功能,日久肺气受损,子盗母气,致脾失健运,饮食物不化水谷精微,气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化生痰湿,潜藏于肺,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又肺朝百脉,主生成宗气,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若痰浊蕴肺,肺气宣降作用失常,不能正常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运血乏力,心脉不畅,而使肺部瘀血。痰瘀互结,脏腑虚损,本虚标实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则病程缠绵难愈。因此,宋老师重视治痰、治瘀法的运用,常用药有紫菀、百部、瓜蒌、薤白、半夏、川芎、丹参等,化瘀化痰的同时不忘行气,气行则血行,痰亦行,使气血流通,脏器平调,机体康健。另配虫类药,如僵蚕、地龙、穿山甲等搜络祛痰瘀。
2.1 肺脏自补 肺为清肃之脏,主一身之气,肺虚则不能主气,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来之邪,邪乘于肺,肺失肃降,气不化津,聚而为痰,痰壅气逆,而致哮喘发作。表现为平素怯寒自汗,时多喷嚏或鼻流清涕,面色无华。治拟补肺益气固表,常用白术、防风、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等。
2.2 培土生金 脏腑功能失调是化生痰浊的病理基础,痰浊阻肺、痰阻气机、升降失常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导致水湿不化,聚生痰浊,遇邪诱发则痰壅气结,肺失肃降而发哮喘,治当培土生金,益肺化痰。宋老师每以六君子汤经方加味治疗,效果颇著。若兼招风邪,可酌加防风、前胡等;若肺气上逆证剧,可酌加杏仁、桑白皮等。脾与肺共同主宰机体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液集聚生痰,痰浊阻肺,肺失宣肃而致气喘痰鸣。表现为平素倦怠乏力,喉间痰鸣,纳食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宋老师认为,哮喘患者多有脾虚肺弱之象,肺虚卫外不固多与脾胃失调、生化乏源有关。而肺为脾之子,脾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补肺,乃培土生金之法,健脾又可化痰利气。若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积湿蒸痰,上贮于肺,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宜培土生金、健脾化痰。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砂仁等。脾气健以养肺气,使肺之宣降功能得以恢复,既治已成之痰,又除生痰之源,而达标本兼治之功。脾复健运,水湿得归正途,绝生痰之源,痰湿一去,则肺气升降自如,哮喘可平耳。
2.3 金水相生 肺为金,肾为水,金水相生,肺肾同源。哮喘病史较久,肾伤气不足,摄纳无权,肺阴受损,由实而虚,母不荫子。“金既绝其生化之源,则水为涸流之纪矣。”久之肺虚及肾,上损及下。久病咳喘,母病及子,肾气虚衰,水泛为痰。表现为平素动则喘息,不耐劳累,怯寒神疲,或盗汗、手足心热,脉沉细。偏阴虚者六味地黄丸加减,偏阳虚者金匮肾气丸加减,所谓“痰之本源于肾”、“益火之源已消阴翳”。常用黄芪、当归、白术、防风、生地、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重在纳肺补肾固本平喘,金水双调,祛痰培本。宋老师指出哮喘虽有痰浊壅肺,气逆喘促之标象,但总以肺脾不足,肾失摄纳,痰浊壅盛不化为根本病机。因此,哮喘一旦进入缓解期,即应扶正固本,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以培补肺脾肾之气虚。另外,体质也是哮喘发生的重要因素。小儿曾有奶廯史、佝偻病史的,属于脾肾亏损。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亏虚可影响小儿机体水谷精气代谢,痰浊内生,为伏痰奠定了基础,也是哮喘发生的根基。
方某,男,6岁。2016年11月3日来诊。既往有哮喘2年余。近日因气候变化咳嗽1个月余,有痰,时有鼻塞不通,入夜咳嗽加重伴稍有气促,听诊肺部无明显哮鸣音。面色萎黄,纳食不香,大便偏溏,怕风易感,舌红苔白腻,脉数。宋老师认为,该患儿为肺脾不足,痰滞内服,治以培土生金,益肺化痰。拟方:苏子、苦杏仁、枇杷叶各6g,蝉衣、桔梗、川贝各3g,鱼腥草、肺形草、陈皮、广藿香、茯苓、桑叶各6g,炒白术9g,姜半夏、苍术、川朴、射干各 3g,炒稻芽、麦芽、甘草各6g。7剂,水煎服,1天1剂,早晚温服。2016年11月10日二诊:患者倦怠无力,咳嗽较前好转,精神转佳,舌淡苔白,脉滑。去川贝、苏子、苍术,加太子参、黄芪各9g,7剂,服法同前。2016年11月17日三诊:患儿胃纳较前好转,伴少痰,鼻塞仍有,去射干、制半夏,加苏叶、白芷各6g。7剂,服法同前。2016年11月24日四诊,患儿哮喘控制尚可,咳嗽稍有,加制紫菀、炙百部、制冬花各6g,7剂。后以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随访3个月,哮喘未再复发。
按:宋老师认为,此病为哮喘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肺主气、司呼吸及宣发肃降功能异常,又小儿脏腑未实,精气未充,脾常不足,为稚阴稚阳之体,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以六君子汤为基础,健脾益气,培土生金;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白术健脾益气;炒二芽健脾开胃,甘草补气调中。宋老师认为,小儿不能纯补,补益之药多壅滞,妨碍气机,因此与行气药配用,使补而不滞。另外宋老师嘱咐患儿家长,现为流感盛行时期,少去人流密集地方,注意保暖,在饮食上宜清淡,烟熏火烤油炸寒凉生冷物尽量避免,同时注意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