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8-01-16 16:23
种业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谷子高粱化肥

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成立

近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金沙河面业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的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在河南郑州正式成立,开启了做强中国小麦产业新征程。

据悉,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是从事小麦加工流通、科研育种、质量检测、种子经营、生产推广及保险金融的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自愿联合组成的非营利、非法人的社会组织,将立足于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满足用麦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小麦质量效益、做强优质小麦产业为目标,以共推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着力搭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展示平台、产销对接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绿色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产业交流体系,助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融合,推进种业、加工、流通、种植各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实现麦农增收、麦田增绿、麦业增强。

(农民日报)

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近日在号称“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的三江平原核心区成立。

为何选择黑龙江省宝清县建立这一国家级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院士解释,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粳稻种植区,也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特别是,黑龙江稻谷商品率达到70%左右,对于保障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主销区口粮安全意义重大。另一方面,近15年来我国粳米人均年消费量已从50斤增加到70斤以上,“黑龙江大米”“五常大米”等品牌在全国市场享有很高声誉,具备很强的商品优势。而位于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之间的宝清县,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以此为研究基地,加强耐寒粳稻品种选育,加强直播机械及精量穴直播技术等研发,就是要紧扣国家战略重大需求,着力解决东北水稻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与中国水稻所和海南南繁中心一起,构成“一所”+“南北两中心”优势互补格局。

(科技日报)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日前从2018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获悉: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5%,畜禽水产供种能力不断提升。论坛发布了《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2017全球农业研究前沿分析解读》等5个专项研究报告和智库报告。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2017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强调,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不断提升农业农村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力争到2035年,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关键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若干领域引领全球农业科技发展,全面支撑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发展。

《2017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显示:2014—2016年间,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且近5年技术发展增速保持第一;同时在园艺、种植和播种技术、饲料和肥料几个领域相对技术优势排名第一。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6年间,我国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受到重视,论文产量不断提高,总发文量全球排名第二;我国农业科技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较高,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全球第二,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产出质量受到研究同行和高级别期刊的高度认可,高被引论文发表量和Q1期刊论文发表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二;在分析化学与应用化学、农业工程以及食品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表现突出。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有16家机构进入全球前五十重要专利权人排名,其中中国科学院排名第二;中国农业科学院排名第四。

(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新华网)

我国油菜基础研究与应用跨入世界第一方阵

日前,2018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发布的《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指出,中国在“十字花科作物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设计育种”等4个世界热点前沿中表现卓越。围绕十字花科的主要作物之一油菜,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实现了从理论、技术、产品到转化的链式创新,推动了我国油菜基础研究与应用步入世界第一方阵。

(中国农科院网)

我国谷子高粱产业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近日召开的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品种原始创新及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上获悉,针对谷子高粱糜子种植繁琐、缺乏适宜除草剂、不适合机械化收获、产业链短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究员介绍,新品种新技术在谷子高粱糜子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276个,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700多万吨,节本增效1200多亿元。统计数据表明十年间谷子单产提高69.1%,高粱单产提高27.3%。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率为50.84%,比体系成立前提高了23个百分点。谷子高粱糜子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体系成立前的9%提高到2017年46%。科技进步为谷子高粱糜子生产由散户向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谷子高粱育种方面,这两个作物实现了中矮秆化品种的换代,为机械化轻简栽培提供了品种保证。在栽培技术方面,谷子高粱和糜子的精良播种设备实现了水地和旱地的共同普及,解决了历史延留几千年的人工间苗问题,为谷子高粱在镰刀湾地区的产业化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民日报)

豫南夏玉米“减肥”成功

化肥用的少了,玉米的产量会不会受到影响?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遂平县和兴镇大刘庄村一块玉米地举行“豫南夏玉米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与示范”观摩会,现场测产亩产达到557公斤。这一数据表明,虽然化肥少用了两成,但玉米同样能够实现高产。

为贯彻原农业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河南省遴选13个县(市、区)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并把玉米、蔬菜、果树作为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试点作物,全力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根据农业种植结构地区差异和施肥现状,河南省对玉米划分为豫东豫北平原区、豫南平原区等减肥增效类型区,稳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大刘庄村这块玉米测产田就是2018年豫南夏玉米“减肥减药”的示范田之一。田地的主人刘国富2018年种植夏玉米800亩,其中拿出100亩进行减肥示范。正常地块每亩地上化肥120斤,而示范田每亩地只上复合肥90斤。他高兴地说:“化肥上少了,产量不减少,效益增加了。”

为什么会“减肥”不减产?“关键是施肥科学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杨占平研究员解释,农民在种植玉米时普遍存在“选肥随大流,施肥凭感觉”的问题,施用化肥较随意,施用的量也大,尤其是氮肥的用量大。结果,上的化肥多,玉米也不增产增效。根据这种情况,专家们对这块示范田进行测土配方,根据土壤情况、作物需求科学合理施氮、磷、钾等肥料;对玉米病虫草害进行全程预测预报,采用有针对性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农药减施约三成,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增效的双重目标。

“不论从控制面源污染保护环境,还是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减肥减药’都势在必行。”杨占平说。当前玉米虽然面临阶段性过剩,但仍是我省秋粮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施肥施药总量大。因此,针对玉米种植实施减肥减药增效,对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促进我省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谷子高粱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高粱名称考释
高粱红了
打谷子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金秋时节高粱红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晒谷子(外一首)
高粱米饭治烫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