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静
(封丘县农牧局,河南 封丘 453300)
小麦白粉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禾布氏白粉菌。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生组织上生长繁殖,主要危害小麦,有时也可侵染黑麦和燕麦。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对小麦造成危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白粉状霉层,霉斑最初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白色至浅灰色的霉层,后逐渐变为浅灰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点,为病菌的闭囊壳。
温度是影响白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空气湿度则直接影响白粉病的发病程度。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借助气流进行近远距离传播。孢子落到感病品种的植株或叶片上,条件适宜时即可萌发产生危害。
病菌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温度在0.5~30℃,相对温度在0~100%的条件下,其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但以湿度在10~17℃为宜。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封丘县小麦播种以机播为主,播种量大、田间相对湿度大,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耐病性不同,目前生产上主导小麦品种中,周麦系列等品种的发病较轻。
播种过早、过晚或播量过大的地块,白粉病发生也较重。播种过早,容易造成植株旺长;过晚则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播量过大,容易造成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长弱,群体易发病。
田间管理粗放,施用氮肥过多,植株旺长,田间郁闭,透风透光差,利于发病。
种植抗、耐病丰产良种是经济易行且有效的方法,生产上应选用豫麦34、周麦16等抗病、耐病品种,从根本上减轻或限制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危害。
合理密植,提倡精量、半精量适时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偏施氮肥,做好氮、磷、钾平衡施肥。适量增施磷肥可明显降低病情。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严禁大水漫灌,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
建立白粉病系统测报点,做好监测,根据气象因素、品种布局、小麦长势等准确预测,及时发布病情预报,进行科学防治。
用15%的粉锈宁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对种子进行处理。随拌随播,能有效控制秋苗菌源数量。春季白粉病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用1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 kg/hm2,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 05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可有效防治白粉病的发生。若遇阴雨天,则应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