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琼
(宜宾珙县中医院 四川 宜宾 644501)
2016年1月—6月接诊患者随机选取100名为对照组,2016年7月—12月接诊患者随机选取100名为实验组,在接诊患者到达医院后专科医护人员急救反应时间、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采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22~56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是(39.8±4.2)岁;有57名男性患者,43名女性患者,患者从到达医院到入住病房的时间为10~40分钟,平均时间为(28.2±6.3)分钟;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4~5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是(37.6±5.2)岁;有53名男性患者,47名女性患者,患者发病至入住病房的时间为40~100分钟,平均时间为(63.3±9.6)分钟。两组患者均无遗传病或慢性疾病;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组间比较[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在接诊后采取基本护理措施,接诊回医院后按程序办理手续再进行相应检查和专科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具体方法措施:
(1)急诊科设置专职联络员,留在医院专门负责办理接诊病人手续,并提前与接诊医务人员和相应科室沟通,通知相应科室做好病人入院准备工作。
(2)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及驾驶员进行系统培训,严格出诊时间,制定接诊流程,规定接诊前、接诊中、接诊后要完成的工作,并要求住院科室要全力配合。
(3)医务人员在救护车接诊途中要与患者家属进行联系,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初步判断病情,根据情况嘱托家属对病人进行相应处理,如测体温、血压等,告知家属随时与医务人员保持联系,等待救护车到来[2]。
(4)接诊患者后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给予吸氧、吸痰等,根据情况给予对症处理,如镇痛、降温等,如果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处理。
(5)在运送患者过程中,要求医务人员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安慰和支持,减轻患者恐惧和焦虑,同时向患者家属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既往史、用药情况等。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加强疾病认知,使患者家属高效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3]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要通知急诊联络员,由联络员提前为病人办理相关手续,如办理就诊卡,通知检查科室做好准备,对需要住院者提前办理住院手续,并通知和协助相应科室做好接收病人准备工作如床单元、心电监护、吸氧、吸痰准备等,确保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得到相应处置。
(6)到达医院后,联络员帮助护送患者,接诊医务人员要与专科医生做好病人交接,直到病人顺利入住病房。
对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患者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评分标准;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t进行组间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数据对比可知,前瞻性护理在病人的急诊急救中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意义,通过对前瞻性护理的应用,可以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通过数据分析,实行前瞻性护理的实验组在到达医院30分钟左右就可以得到专科医护人员的救助,病人满意度为96.3%。而使用普通护理的对照组在到达医院后到得到专科医生救治时间在70分钟左右,病人满意度为82.6%。两组患者得到有效救护时间和满意度评价差距较大。所以医院在对急诊中实行前瞻性护理可以极大的提升医护工作的效率,让患者更快的得到有效救治,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而且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发现采用前瞻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程度,所以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中有着很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与普通的护理模式相比,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具有高效、科学、迅速等特点。根据实验可以看出,应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前瞻性的救护安排,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提升救护质量,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所以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以在急诊科进行临床应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