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沸散”失传后

2018-01-15 10:02
特别文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草乌华佗麻醉药

在常见杀伐果决的三国历史上,神医华佗的遇害,堪称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令人痛心疾首的损失。

这其中尤其叫人痛得锥心的,就是华佗行医生涯里的伟大发明“麻沸散”,也随着他的死彻底失传。

这个惨痛损失,也叫多少后人深深担心:是不是“麻沸散”失传后,中国古代的外科手术,又回到“咬牙忍痛”的煎熬里了?

想要弄清这个“想想就痛”的问题,就要先说一个事实:研发“麻醉药”这条道路,放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神医华佗,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早在华佗研发“麻沸散”前,中国历代的医生们,早已为此钻研了很久。

以《列子·汤问》的记载,战国年间,名医扁鹊就曾以“毒酒”作麻醉药,成功将两个病人麻晕,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腹腔手术。

到两汉年间,麻醉药的应用也越发普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就有麻醉药的详细用法:“入温酒一杯中而饮之,至不痛为止。”这里用作“麻醉药”的“温酒”,是以酒与乌头制成。当然,镇痛麻醉的效果还比较有限。

比起这有限效果来,汉末三国年间,华佗的麻沸散,却堪称是大飞跃:可以使病人陷入“醉无知觉”的状态,几乎是在毫无知觉里熬过力度极大的痛苦手术。

这循着前人足迹取得的突破,虽然因为一场冤案而湮没,但研发麻醉药物的努力,接下来的中国历代名医们,也从不曾放弃。

在三国之后的两晋至隋唐年间,各种效果的“麻醉药物”,在医疗典籍里就层出不穷。晋朝人葛洪就以“闹羊花”和“草乌”制出麻醉药。唐朝名医孙思邈的麻醉药,则是以“茉莉花根”为材料。这类药物当时虽然应用多,但麻醉效果还是有限,好似一直在弯路上“打转”,直到在宋代名医窦材的《扁鹊心书》里,才终于找到了突破成果:睡圣散!它以曼陀罗花和大麻为材料,药效十分强劲,堪称直追华佗传奇。

元朝名医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里,就对有强大麻醉效果的曼陀罗花,做了“数字化管理”:

患者的年龄、健康狀况、伤情不同,使用曼陀罗花的剂量也就有不同。使用后病人的反应不同,也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药量。同样据这部宝典记载,元代治疗骨科和疮毒疾病时,麻醉药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待到明初年间,明朝藩王朱橚等编的《普济方》问世后,集结了宋元各种麻醉药优点的“草乌散”,成了明初起常见的麻醉药。

以这种麻醉药的效果,病人在接受剪骨等手术时,都可以成功实现全身麻醉。对不同的手术科目,《普济方》里都有“草乌散”用药时严格的药量规定。这时的麻醉药,已经十分安全。

比起这成熟的全身麻醉技术,从明代起,中国古代的“局部麻醉”技术,也是突飞猛进。

明代医生王肯堂,就以酒混合麻醉药物,成功完成了局部麻醉。清代的名医吴谦与顾世澄,更是把“局部麻醉”的技术精进了一步。顾世澄曾以利刀与绣花针,辅以不同配料剂量的麻醉药,完成对患者的缺唇修补手术。吴谦的《医宗金鉴》里,更大量记载了以局部麻醉的方式,成功完成的各类外科手术。

明清时代,这类低调的突破,不但远远超过了昔日华佗的传奇,也是古代史上,了不起的医学突破。

麻醉药的研发不同于其他,每一种可以用来参考的药物,都有相当大的风险性。每一步看似简单的收获,都是用生命在尝试。

(摘自“我们爱历史”微信公众号 图/高加索)

猜你喜欢
草乌华佗麻醉药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麻醉药和麻醉药品是一回事吗
华佗学医
常见麻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三种不同产地蒙药草乌炮制前后三种乌头碱含量的比较研究
咪达唑仑抗焦虑治疗对择期腰椎手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内蒙古草乌中氨基酸提取工艺的研究及测定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和毒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