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金融供给与经济需求匹配性研究

2018-01-15 06:49尹进鹏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政策建议供给侧改革

尹进鹏

摘要:在宏观经济“新常态”发展周期中,结构性难题、历史性问题、改革性课题的延续和提出,都对海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润滑剂,金融端供给侧改革是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实现金融业发展壮大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石和关键,研究区域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匹配性和有效性,找出不足,弥补金融供给的规模性和结构性短板,对实现海西经济金融协同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匹配性;绿色金融;政策建议

2014年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周期,海西州经济运行呈现生产总值增长乏力、工业拉动能力减弱、规上企业效益下滑等一系列特征,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规模、结构和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研究区域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匹配性和有效性,找出金融供给短板并针对性补齐,对于提升金融支持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金融协同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供给应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变化的匹配策略

2014年下半年以来,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特征逐渐显现,对海西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运行和支柱行业发展影响尤为明显。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随之发生变化,对金融供给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金融机构积极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针对性措施,为实体经济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松紧基本适度、结构总体匹配的资金环境。

(一)经济金融规模总体匹配

“新常態”发展周期中,下游产业需求低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要支柱产业的海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乏力,工业增产不增值,企业亏损面居高不下,受此影响,金融供给的支持效率下滑,要想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客观上需要更大的金融投入。“新常态”前的2013年,全州金融供给总量570.3亿元(州内外贷款+债券),地区生产总值553.2亿元,金融和经济总量之比接近1∶1;“新常态”后的2015年,金融供给总量攀升至880.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回落至439.8亿元,比例超过2:1,金融供给在总量上顺应实体经济需求,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二)贷款结构多维调整匹配

一是期限结构顺势匹配。受“新常态”周期影响,海西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54个月下行,钾肥、煤炭、有色金属等主要产品价格拦腰斩断,工业企业库存增加、效益下滑。“新常态”前的2013年,全州规上企业亏损面34.5%;今年前5月,亏损面扩大至4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3.1%,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1.8%。受此影响,工业企业资金链条紧张,项目投资热情锐减,对短期融资的需求大幅提升。金融机构顺应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阶段性变化,通过增加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投放办理力度,提升金融供给的匹配性。今年上半年,全州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短期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116.8亿元,同比增长39.5%,高于贷款整体增速42.5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企业爬坡过坎,缓解流动性压力。

二是产业结构引领匹配。海西“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通过五个培育打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海西州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引领,率先将金融资源向特色生物、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先进产能和业态倾斜,贷款投放先于产业增加值实现放量增长。2016年6月末,全州金融机构第一产业贷款余额11.3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一产增加值增速1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贷款余额65.5亿元,同比增长11.7%,高于三产增加值增速3.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积极营销绿色信贷,引领产业结构绿色调整,6月末,新能源产业贷款余额49.8亿元,同比增长9.6%,高于贷款整体增速12.6个百分点,推动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高于规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

三是投向结构均衡匹配。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性和覆盖面,依托企业负担轻、转型快、嗅觉灵的规模优势,大力推进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工程,通过推广应收账款质押、网络循环贷、简式快速贷、中小企业信贷工厂、七贷一透等批量化信用贷款产品破解“融资难”;通过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清理收费项目等挖潜让利办法破解“融资贵”;通过精简流程、压缩环节等规章去冗手段破解“融资慢”,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贷款普惠水平。1—6月,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培植38户,同比增加14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9.4亿元,同比增长35.8%,远高于大中企业的负增长。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突破100亿元,成功树立金融支小支微第一座里程碑。

(三)融资方式强调精准匹配

金融机构围绕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意见》(金融支持“二十条”)和《关于金融支持海西经济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对困难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创新企业再融资方式,着力解决企业再融资问题,支持工业稳产企业增效,实践出一批特征鲜明、精准有效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助力优质企业建立系统性融资体系,重视融资衔接,缓解财务压力。YHJT是唯一注册地和生产地均在海西的上市公司(截至2016年6月末),是国内盐湖化工产业的领军企业。2010年,企业上马“镁钠资源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项目,辖内工商银行牵头国开、农行、中行、建行等5家分支机构以银团贷款形式联合授信139亿元,后期项目建设超概算,5家银行追加授信55亿元,全力支持企业资源循环利用。2015年,项目贷款进入还款周期,受项目关键技术瓶颈和钾肥市场价格下跌影响,企业财务压力上升;同时,辖内大型商业银行对其授信已达上限,无法通过“过桥贷款”形式帮助企业缓解压力。在此背景下,授信银行与企业共谋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性、立体化融资设计,积极运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股权市场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做好融资衔接。2015年,辖内授信银行配合承销行为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46.5亿元,中期票据20亿元,其中27.5亿元用于归还辖内到期贷款;今年6月份,25亿元短期融资券面临到期兑付,辖内涉贷银行联合授信21.5亿元用于资金周转,同时配合省分行做好15亿元永续债发行落地基础工作,其中9.4亿元按期偿还项目贷款和流动性贷款。此外,邮储银行省分行在项目建设关键时期,为企业授信24亿元,多家金融机构定向股权认购48.5亿元,都为企业多渠道、多模式、多机构增加融资规模、拓展融资渠道、完善融资衔接和优化资本结构做出金融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资金周转出现暂时困难但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保持合理支持”的政策要求。endprint

案例二:贴身成熟企业针对性设计融资方案,重视融汇变通,支持项目建设。ZXGA是盐湖化工行业的重点企业,是盐湖锂资源开发的先行军。近年来,作为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动能供给的锂电池的主要原料,碳酸锂受到市场追逐,锂资源开发已被列为海西“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目前碳酸锂市场价格运行在10—14万/吨区间,企业成本利润率保持在150—250%,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研发推广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深入配套实施,锂资源开发项目前景广阔。今年,中信国安碳酸锂项目需要追加投资扩大产能,但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贷款使用达到合作银行上级行核定授信上限,无法继续以贷款形式获得支持。针对行业和企业实际,授信银行针对性进行融资设计,充分运用总分行多模式资金池,通过融资租赁和收益权理财项目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其中,融资租赁融资3亿元,采用总行旗下金融租赁公司先购入企业已有设备,再返租企业的变通形式;收益权理财项目融资1.5亿元,采用授信银行方案设计、省分行直接对接形式。多元融资模式的设计运用,既有效满足了企业的切实需求,又风险可控地优化了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实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提升金融供给水平的共赢。

案例三:帮扶困难企业应对多方面经营压力,重视政银协作,保障企业运转。WLQH是海西重点煤化工企业,2014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影响,主导产品焦炭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吨价较去年同期回落12%;受可接受价格原材料供应不足影响,企业无法满负荷生产,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受下游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影响,销货款回笼周期延长,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多重压力下,截止2016年6月末,企业资产总额同比下降8.2%,负债总额同比增长10.3%;资产负债率达到80.3%,同比增加13.5个百分点,企业停留在停产边缘。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州政银两界密切沟通协调,共同帮扶企业爬坡过坎,政府方面,强化产销对接,推动州内下游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产品,上游企业适当调整价格提高原料供应。银行方面,强化资金保障,在省外银行撤贷的不利局面下,采取设备抵押、矿权质押、库存抵押、母公司担保、法人保证等多种抵押担保模式,通过无还本续贷、借新还旧、调整贷款期限、“过桥”等多种措施,不减贷、不压贷、不断贷,缓解企业资金压力。6月末,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5亿元,涉贷机构18家,包括6家省、州、县三级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11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案例四:助推脱贫攻坚两年完成巩固任务,重视模式创新,追求支持实效。辖内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主办银行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以机制和模式创新破解金融扶贫的市场失灵。柴达木农商银行依托“福农卡”,针对贫困信用户,推出“致富贷”产品,高效便捷的为贫困信用户提供信贷服务,上半年授信179户,金额272万元。两家农商行创新互助资金和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以互助资金为担保,以扶贫资金为权益,以产业扶贫为手段,提升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扶贫绩效。其中,格尔木市将互助资金800万元存入农商行作为担保资金,将省州市三级扶贫资金979.5万元作为贫困村资产收益项目资金入股农商行,产生收益对贫困户进行分配的信贷机制设计已经敲定,相关资金正在抓紧落实;柴达木农商行与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和市扶贫局达成协议,整合20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1448万元组成风险防控资金,采用“风险防控资金+担保公司”的联合担保模式,对两部门推荐的扶贫项目,由扶贫局按最高50%的比例贴息,其中15%的贴息资金直接注入市扶贫开发公司,继而拨付20个贫困村作为集体收入,以分红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二、影响金融供給与经济需求匹配性提升的制约因素

当前,海西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总体匹配,但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改善有限,企业效益未见实质改善,工业企稳基础仍不牢固,抑制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金融机构反映有规模、有资金,但符合门槛的项目不多;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持续高涨,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匹配性持续提升的制约因素不可低估。

(一)支持金融供给持续扩容的经济基础改善有限

一是经济增长仍显乏力。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省水平0.6个百分点,尤其是前两年发展较快的一、三产业均未能完成省定目标。

二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全州入库项目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占比仅为20%,省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只有67%,部分重大投资项目进入休眠状态。

三是工业运行压力较大。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长,但过多地表现为库存增加,规上企业增产不增效,利润下降亏损额增加,同时工业投资任务完成率也只有31%,经济拉动能力不足。

(二)有效需求不足抑制州内金融机构项目贷款增长

一是部分贷款获批项目转化为无效需求。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如天然气化工项目,在当下的市场行情中,项目上马立即引致成本收入倒挂,企业观望情绪浓重,不能形成实际授信。

二是还贷资金缺乏合格大型项目承接。前6月,受贷款到期影响,企业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减少20.2亿元,其中,仅盐湖集团一家就归还7.9亿元;同时,具备大额贷款承接能力的项目,如青海矿业烯烃、中电投镍钴矿采选、庆华钢铁一体化等受环评不达标、过剩产能整合及资源配置等因素制约,短期内不能形成新增授信。

三是成熟企业项目贷款规模达到上限。近年来,规上企业资产负债率快速上升,6月末,全部规上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67.1%,部分企业超过80%,绝大部分涉贷成熟企业贷款额达到授信银行上级行核准的额度上限,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贷款继续增长空间有限。

四是州内外银行授信领域高度重叠。州内银行可贷规模受迫压降,据统计,州外银行333亿元贷款中,40%以上来自于股份制商业银行,85%以上投向州内银行授信企业,州外银行授信一方面是对海西融资的有效补充,但另一方面也是抢占有效信贷资源,同时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因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不同,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州内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成熟企业的授信规模被迫压降。endprint

(三)债券融资“挤出效应”对冲潜在信贷需求

挤出效应第一个作用途径是债贷替代,分流贷款需求。企业出于构建立体化融资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和增加议价能力等财务管理需要,通过债券融资解决资金需求,贷款依赖程度下降。第二个途径是总量红线,压降贷款规模。债券融资拉升企业整体负债水平,信贷安全不确定性增加,抑制授信规模增长。第三个途径是政策调控,抑制平台贷款。今年全省上半年发行置换债券190.3亿元,用于偿还各级政府平台贷款,海西平台州内贷款减少2.2亿元,债券融资对贷款增长挤出效应不可低估。另外,债券融资成本值得密切关注,上半年,海西企业发行私募债半年期、一年期、五年期平均利率分别高于同期限贷款平均利率302、433和198个基点,企业财务负担的增加也会给涉贷金融机构带来连锁反应。

(四)“投贷联动”的支持作用和风险隐患需要综合权衡

“投贷联动”模式在增加金融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匹配投融资主体风险偏好方面积极作用明显。但另一方面,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创设、运用在海西尚属新兴事物,参与主体涉及实际出资人、银行、信托、基金管理公司、担保公司、政府投融资平台和用款企业等众多类型机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造成风险传导。特别是基金出资人与使用人身份重叠,同笔资金变换回流、反复注资造成基金关联、撬动率过高等风险点亟需提前警惕。

(五)不良贷款反弹形势严峻,金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016年6月末,海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17.3亿元,比年初增加6.8亿元;不良贷款率3.91%,比年初上升1.5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呈现双升态势,个别重点困难企业多笔贷款多家银行欠息合计2500万元。另外,受不良贷款双升影响,担保公司在保资金代偿压力相应加大,在履行代偿责任过程中,履约不及时、代偿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同时、多次发生在州级和省级担保机构,影响了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后续合作,担保公司担保率过高问题已经集中显现。

(六)金融组织体系仍存短板制约普惠金融全面发展

一是各类准金融机构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缺乏经验,内控机制不完善,风控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缺乏金融与从业经验,制约公司业务经营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审查制度普遍缺失,客户信用记录尚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对客户风险状况的判断主观随意性较大,加剧了信用风险的产生。

二是保险业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功能有待强化,农牧业保险以政策性险种为主,商业险推进极其缓慢。工业领域安全生产、环保达标等责任险种,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农牧业风险特征的专属保险产品缺失。

三是精准服务农牧户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专营机构尚未建立。故未能对农商行和农信社涉农服务形成有益补充和有效竞争,一定程度上制约金融支持“三农三牧”成效。

(七)创新型信贷产品应用范围偏窄品种匹配性不高

一是中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企业集中于光伏发电和公路建设两大领域。质押品种为销售和补贴合同以及公路收费权,其他行业的广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几乎为零。

二是订单、仓单等产业链融资规模偏小。专利权、知识产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各种权益质押融资模式更是处于摸索阶段。

三是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推进滞后。由于海西未被列入试点名单,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探索尝试积极性有所下降,寄望于试点经验推广后再行效仿。

三、政策建议

从目前海西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进度看,距离全年目标差距不小,工业领域的信贷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金融机构应着眼于大局和长远,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貫彻货币信贷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平衡,正确处理满足有效信贷需求与防范金融风险升级关系,持续做好海西经济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金融匹配。

(一)继续加大货币信贷政策贯彻落实力度,进一步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有效金融供给

金融业要吃准吃透青海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海西经济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两大意见精髓,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主动向上级部门进行工作汇报和项目申报,要规模、要权限、要产品;广泛与企业、项目开展融资对接和计划衔接,调模式、调期限、调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确保两大意见落地生效。重点落实好企业金融服务主办行、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工程、“一企一策”等意见措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改进信贷管理方式、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增加实体经济活力。

(二)重点满足好工业领域的有效信贷需求,支持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机构应根据海西工业转型升级调整思路,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城结合和企业重组方面给予量身定制的信贷政策和融资方案,做好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五大新兴产业培育打造的金融支持。

一是抓好项目对接。盯住牵动性强、关联度高,有利于传统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以及智能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产能,通过银团贷款、融资租赁、投贷联动等形式,做到州内需求州内解决,促进工业和信贷新增长点发展。

二是对暂时困难但仍具备清偿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不抽贷、不减贷、不断贷,通过调整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是对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呆滞企业和落后产能,按照统一部署,有序压缩并退出授信。

(三)抓住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契机,继续增加扶贫攻坚和薄弱环节信贷投入

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青海省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方案》,全国首个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落地青海。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围绕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青海行动方案和海西方案,进一步将工作重心向增加扶贫开发信贷投入倾斜,精准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各类扶贫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推广金融科技运用,加快金融IC卡非接触式受理环境建设,拓展移动金融应用范围;下沉金融网点和服务,加快惠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覆盖率。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薄弱环节、民生领域、创业就业信贷投入逐年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金融海西模式。endprint

(四)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力争年度推进实施方案任务目标全面实现

金融机构应自上至下加强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将企业环保信息、环保守法情况和综合环评结果作为信贷准入的前置条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联动,实现环保信息的共享共用。积极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重点支持低碳、环保、节能等新产业和新业态;继续增强循环经济、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实行有差别的、动态的授信政策和风险管理措施,力争全年绿色信贷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工程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特别是贫困户贷款获得性和覆盖面。进一步强化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强与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融资担保机构的协调配合,积极开发更多更精的基于风险溢价的信用贷款产品。担保机构要对出现风险的在保贷款严格履约,积极落实代偿责任,缩短代偿资金到位时间;加强担保管理和控制,把担保系数维持在科学合理范围,提高担保和代偿能力。

(六)加强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守住区域金融稳定底线

金融机构对已暴露的信贷风险要科学处置、合理维权,争取多方支持,最大限度保全信贷资产不受损失。对潜在风险要高度关注、密切跟踪和提前预判,经济下行和市场波动时期,尤其要加大对资金使用的流向监测,防范企业套用信贷资金参与违法违规金融交易。对投贷联动等综合性投融资模式要提前制定风险预案,严防严控股权型基金变相抽逃和多头入股,将基金杠杆率控制在合理区间。

(七)拓展金融设施建设维度,补齐金融组织服务短板

建议省级银行、证券、保险、中介服務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深化与海西政企社的联系对接,提高金融综合服务、直接服务效率。支持柴达木农商行和格尔木农商行在做好当地“三农三牧”和县域金融服务的前提下,壮大资本规模,完善股权结构,向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为海西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鼓励在海西已有机构可享受同等待遇的条件下,省州两级政府部门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财税、土地、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引导州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事务所、融资租赁等业态和机构在海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按照“降本增效”原则,在综合权衡筹建质量、成本、效率的基础上,组建各类州级地方法人金融业态和机构,补齐金融组织服务体系短板。

参考文献:

[1]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格致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袁文胜,赵建.构建与“十三五”规划理念相匹配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J].中国银行业,2016,(1)

[3]胡斐.“债转股”的金融隐患[J].英才,2016,(4)

[4]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2016年上半年金融运行形势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政策建议供给侧改革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