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与教育中的意义

2018-01-15 22:42刘念菲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工匠精神

【摘 要】工匠精神的起点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分析工匠精神历史起源的基础上浅谈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新的内涵。浅析合理运用并发扬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中的意义,提出对于艺术创作,艺术工作者应有更专注投入奉献自己的实践精神;同时也提出重视培养“一门技术”的教育即在艺术教育领域中重视起工匠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艺术创作;艺术教育

从先秦直到今天,“师”一直沿用,古有尊师重道,今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这一历代对教师的尊称,没有例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韩愈于《师说》之中给予教师行业这一经典定义,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性,也隐喻了对为师者的赞美。

古时候技艺知识的传授主要有两种途径,“父子相传,师徒相承”,即一为家庭式传授,一为师徒间传授。家庭式教育更多是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而师徒间传授则是学艺期间,师傅与徒弟同吃、同住、共同劳动,通过言传身教,一起研习技艺,尊师重道在这一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尊师”既要尊敬师长,也要尊重技艺知识,还要遵守职业道德与操守;“重道”尊重传统文化,遵循客观规律。在师傅传授徒弟、徒弟为师后再传授徒弟,心传体知、体察领悟的传承过程中,属于精神范畴的工匠精神便起源于此。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已经被赋予新的意义。所谓工匠精神不仅包含延续了传统意义,也新发了一种表征——非工匠职业的现代表征。当下,工匠精神的内涵中已经不再单单指手工业者所具备的精神取向,而是任何行业中工作者的行为追求。正如臧志军所认为的,这是一种文化,即努力发现问题的同时也依靠自身的实践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与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是有明显差别的。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积极向上若能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中被重视并被合理发扬,那么艺术工作者可以创作出更加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艺术教育事业也能真正做到“敬业”、“乐业”。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手艺人是古代“工匠”的俗称,例如:画匠、钟表匠、砖瓦匠、木匠等,他们精通于某一种工艺手艺,同时依靠这种工艺手艺谋生。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人们在长期的手工业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许多文明成果,也造就了大批的能工巧匠,古代的杰出工匠代表,例如衣被天下的黄道婆,解牛的庖丁,精湛工艺的鲁班等。这些拥有技艺专长的“手艺人”匠心独具,技艺精湛,他们有耐心,稳重且敬业,而且一丝不苟,遵循自然规律,他们这种对于工作执着的精神——工匠精神令他们带来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例如北京故宫中的雕梁画栋,无论去北京多少次都不免感到惊叹,如此工整细致的花纹图案是怀着怎样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心态一点点描绘上去的;还有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记载的: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现今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可惜的是,古代有太多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制作工艺精湛,却都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但工匠精神依旧延续至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尊重规律,尊重知识技艺,遵守职业道德操守,是成为一名合格工匠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工匠精神与艺术创作

当下,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交流交换更加高效、便捷。各种艺术讯息也铺天盖地而来,画展、艺术交流会、艺术博览会等,各种艺术类型百花齐放,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但是当真正站在展览馆里观看作品时,似乎更多是走马观花,全部浏览一遍。热爱西方油画艺术作品的工作者与油画家更多地集聚在油画作品前各抒己见,水墨画艺术工作者与国画家则是站在水墨画作品前驻足观赏。这不禁令人想要思考。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由列昂纳多·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被悬挂在大厅的中央,四周的墙壁都没有悬挂任何画作,但是这幅油画展览时可以吸引到全国各地的旅客去观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在北京故宫展览时需要很早排队领号观看,依然很难拿到号码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宣泄情绪也好,寄托情感也好,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孩子”,倾注了心血才浇灌出来。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会兢兢业业思考作品构成关系,也会夜以继日不辞辛苦进行创作。但是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程度,当今的部分作品却依旧和被历史岁月洗礼过的作品有一定的差距,是这中间有一种精神还没有做到极致——工匠精神。

人在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快速发展的现实影响了各种艺术思潮的更迭。艺术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创作者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艺术工作者如果能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秉持“工匠精神”,这里说的工匠精神,不是相对于产品生产或者产品创新的工艺生产理念,而是具有现代表征的工匠精神。是做艺术的专注程度,以及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即对艺术工作执著、热爱的精神;对自己所研究的艺术精益求精;对自己作品的一丝不苟,对艺术理论的孜孜追求,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奉献的创作精神。那么,何愁无法做出令观众“挪不开步子”的艺术作品?

很多人都说,列昂纳多·达·芬奇是个天才,他学识渊博且多才多藝,在艺术方面他有着精湛的造诣,且其最大的成就是绘画。尽管达·芬奇有着人人艳羡的卓越才干,他却依旧在尽心研究。达·芬奇为了创作出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了与绘画有关的多种学科,例如光学、生物学等等。达·芬奇还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和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北宋王希孟十八岁绘制《千里江山图》,全景式构图开阔且具体,每一个细节都引人入胜,倘若将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一个局部都可以成为一幅画作。年仅十八岁能绘制如此细致的图卷,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他们为了艺术的创作,长期进行实践积累的同时又对艺术有着理性的思索,执着、狂热,奉献自己。这其中所灌注的精神才是让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穿透岁月的时光而来,依然流光四溢的原因。endprint

三、工匠精神与现代艺术教育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家长普遍重视的方面。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未来”,在家长的眼中是不能将就的。但现代社会中也有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就是现存的教育体制是有不足之处的。在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慢慢被忽略淡化。我国教育开设的课程更多的是倾向于重视理论的传授与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塑造工匠精神,导致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脱节。高考扩招后大学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是为了“一纸文凭”而读大学,部分学校就好像一个“厂家”,而学生则是被批量加工出来的“合格商品”。大学生不仅就业困难,企业也犯愁于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

就艺术教育方面来说,曾经我的一位教师说过,考上大学后的学生精神上放松了,对于专业学习甚至还没有高考前更尽心;而上了大学之后,各种公共课程也挤掉了对于“手头功夫”的训练。其实,氛围不足,学生们缺乏了一个追求“工匠精神”的教育环境。这种“被缺失”的教育环境也与中国古代教育有部分关系。中国古代的教育也阻碍了现代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古代崇尚儒家经典,尊崇“读书人”,而掌握着一门技术的“手艺人”处于一个比较低下的社会地位,所以技术教育显然是不能和文化教育并论的。中国人是重视传统的,即使到现代,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掌握一门“技术”不如学好知识文化更有“体面”,也更加“出息”。学习艺术的学生都有这种经历,考上“名牌”大学,人人听后都觉得十分厉害,再一询问专业,是学习艺术的,精通“技术”而不是“学术”,那种敬佩三分的表情便即刻消失五分,艺术毕竟不是“主流”的,还是文理学生更有“前途”。这其实是一种偏见。或许在某些学科成绩方面艺术生确实不如文理学生,但是艺术类学生也不一定是没有“修养”的。其实,术业有专攻,不论是艺术还是文理,只要拿出全部身心去研究,秉持“工匠精神”去学习,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结语

上文讨论了工匠精神与艺术创作以及工匠精神与现代艺术教育,在释义了工匠精神历史内涵的基础上,也分析了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表征;同时尝试性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运用并合理发扬工匠精神于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教育之中,重视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及艺术教育中的培育及其意义。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这两个过程都与“人”紧密相关,人是追求向上的,人也是需要信仰精神支撑的,不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教育,或者是职业工作学习的其他方面,若能提倡工匠精神于其之中,个人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社会也会因“众多”个人的努力而不断发展。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极致的工匠精神,支撑着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稳步迈进。

作者简介:刘念菲(1994~)女,山东滕州人,201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绘画系,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系2017级研究生,主修油画创作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價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2]臧志军.我们如何失去了工匠精神[D].职业教育新思维,2017.

[3]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07):72-75.

[4]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工匠精神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