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珍+宁鹏飞+黄志峰+左连村
摘 要: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引发了新的思考。立足于广东经济的发展需求,提出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使培养出来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的需要。
关键词:经济管理;协同育人;平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1.083
1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和市场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这两方面的严峻挑战。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低,这也使得“协同育人”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因此,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是当前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协同育人平台就是将高校、企业、院校和政府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一个系统,主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资源匮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广州工商学院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淀了“实践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正在逐步搭建实践创新型的协同育人平台,使我校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来探讨协同育人平台的实施策略。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建立协同育人平台的意义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对学校和企业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学校层面
2.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很多院校,特别是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够准确、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够吻合等。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知识面单一;业务操作能力低,职业综合能力不够;缺少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其他院校、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一起培养学生。在理论适度,技能为主的原则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优秀人才。
2.1.2 教学资源整合的需要
协同育人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平台各方资源的整合和更新。如将学校里的实训实验资源和企业的生产资源同步更新,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2 企业层面
2.2.1 储备人才的需要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企业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企业将培养员工的工作前置,培训工作在学生毕业之前进行,学生毕业之后不需要经过培训可直接上岗,顺利的由“学校人”转变为“企业人”。
2.2.2 节约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协同育人平台的建立,使得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与高校联合开发教学教材和培训课程,对员工进行培训,为企业带了经济效益,节约成本。企业还可以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高新科技和信息等,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建设的周期也比较长,平台各方之间还需要相互协调与紧密合作,因而协同育人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
3.1 校企合作程度有待加深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密切程度有待加深,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也仅局限于学校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企業进行参观,更深入一步的合作也只是联合编写教材,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合作深度不够。因此,学校和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使双方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另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也就是企业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来说存在利益驱动力不强,还需要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以及高校的重视程度不高。
3.2 协同育人团队高层次人才有限
协同育人团队中,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不够多,更不用说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这也说明,协同育人团队的评聘机制还需要完善。所以学校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评聘考核机制,激发团队人员的积极性。
3.3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学校与企业合作,目的是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教学团队中,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大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异,这也说明现在的教学体系还不太完善,还需要建立更好的沟通机制,完善教学体系。
3.4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任务的支持方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各方的完成需要对平台各成员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一个联盟、一个系统、一个工程”,来促使协同育人任务的完成。
4 实施策略
4.1 建立“产教、培训联盟”,服务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经济
协同育人平台由行业企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相联合,成立产教联盟,明确联盟的工作计划、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培训课程项目安排、培训课程开发、校企与校校间师资互认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开展方面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
4.2 建立协同育人社会需求反馈系统
学校通过与经济管理类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共同建立社会需求反馈系统,关注岗位需求的变化,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状况。社会需求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毕业生开展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工作流向。从而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等提供建议和意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及时性的反馈渠道。endprint
协同育人社会需求反馈系统提供的岗位需求变化和市场状况等信息,可以作为平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依据,并依此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3 夯实“实践创新+技能竞赛”工程,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在理论适度,技能为主的原则下,协同育人平台各方应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子,实施“实践创新+技能竞赛”工程,联合各方践行专业“实训、实战、实习”实践体系,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场地和技术实践指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消化。
技能竞赛是对学生技能水平和企业员工技能素质的全面检阅,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
5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的保障机制
为保证协同育人平台顺利运行,平台各方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可以通签订合同来约束各方的行为。
5.1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障
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接触真实地实际场景,大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习实训,有利于学僧了解真实地工作环境,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了解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以基地为依托,将企业项目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教学。项目运作方面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同时引入企业资源及企业标准到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同时保证实习实训质量。
5.2 制度保障
平台顺畅高效的运行,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平台各方共同成立专门的协同共管机构,组织协调和统筹工作,同时负责设计合作方案。为保障协同育人平台的顺利运行,还需要加强对合作过程的监督,如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定期考核,并依此作为评聘、评优评先的依据。
以绩效奖励为例,平台的绩效奖励方式可以包括:
(1)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机构。为了能够更加客观的评价协同育人平台的实际效果,引入第三方机构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来对协同育人平台的绩效科学的评价,如在毕业论文、实习质量、创新创业成效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主要是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2)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对参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企业,应给与一定的激励,比如在税收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優惠。对积极参与平台建设为平台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也应有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比如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时给予有限照顾,这样一方面是对大家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家的激励。
5.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是整合学校企业的资源构建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校企共同承担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这一体系中,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技术、设备和时间场地,同时还需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具体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胡胜红,杨欣.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333-335.
[2]汪建利,陈国平,于丰园.大学时间教学的协同创新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38-140.
[3]徐敦凯.谈基于内涵发展的质量工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23-25.
[4]秦钢年,黄大明,卢福宁等.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01-104.
[5]邰枫,高国华,宋广清等.工程教育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75-177.
[6]汤佳乐,程放,黄春辉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8-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