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申友
【摘 要】中小学科学教材中“生命科学”内容存在不少衔接不良的问题。教学时应正视这些衔接问题,对内容采取整合、调整、拓展等方面的教学策略,由此才能更地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内容衔接;生命科学
从小学进入初中后,部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出现了较明显的不适应现象,不少学生表示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初中的科学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造成上述现象的成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教材的衔接问题也是其中的一项影响因素。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本工具,是将该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结构体系和认知规律构成的一个教学体系。它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用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无不受到教材的限制与约束,而学生用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亦然。因此,不能不说教材是影响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本地区小学使用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三至六年级的《科学》(以下简称《小学科学》)和初中使用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至九年级的《科学》(以下简称《初中科学》)教材进行比较,发现两套教材在知识体系、内容编排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至于教材概念交叉重复,教材内容缺乏连贯性,层次缺乏螺旋上升式递进。笔者就两套教材的生物知识衔接不良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并作了如下总结和罗列。
一、同一知识内容出现不同观点
(一)知识点
1.食物链
在五年级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教材中用了一幅插图(图1),目的是要说明其中存在“落叶→蚯蚓→小鸟”这么一条食物链。但是这条食物链已经属于大学的知识范围,为腐生食物鏈。在初中教材中蚯蚓分解落叶是作为分解者,教材中明确介绍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叫分解者(图2)。落叶不能作为生产者,因为落叶已经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这一知识和初中的观点是不同的,让学生带着相违背的前概念去学习初中的知识,对学生掌握新知识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2.对照组和实验组
五年级上册《种子的发芽实验(一)》中,教材中这么写道: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图4)。而在初中的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但教学中,一般都认为实验组是缺少主要变量的那一组,和小学的教材刚好相反。百度百科中提到这么一段话:“实验中,首先根据题意确定实验变量,即本实验的结果的差异或者说结果的变化是由于谁造成的,这个变化的因素就是实验变量,那么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同样也说明了小学教材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是有待斟酌的。
3.两粒种子能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吗
小学教材中出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两粒种子呢?”(如图4)目的是为了说明在使用多粒种子时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两粒种子能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吗?显然是不能的,一粒种子偶然性太大,两粒同样不能避免。在初中的教材中就要求选取的样本数量必须要多,即使是单一样本,也必须进行重复实验。
(二)应对策略:了解初中教材,调整错误内容
对于小学教材中有些不恰当的地方,小学教师必须直接告诉学生这个不正确以及正确的是什么。当学生写出“落叶→蚯蚓→小鸟”这么一条食物链时,教师就要指出这个错误,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落叶不再是绿色植物了,所以这个不能作为食物链,或者去掉落叶和蚯蚓,再让学生写食物链。对于教材中用两粒种子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的情况,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如果只用一粒种子,万一种子在休眠期,或者死掉了,那这个实验就可能出现错误的结论,增加到两粒也是不能得出结论的,所以必须要用多粒。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则可以采取模糊处理的方法,只把两组实验进行比较,其中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对照组,这样说明就可以了,具体的等初中老师来讲解清楚。
二、初中的有些难点缺乏小学知识的铺垫
(一)知识点
1.植物的感应性
植物的“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在初中既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对光照下生长素对胚芽的促进作用、对为何植物会有向光性等内容很难理解,而这些内容首次出现在初中,在小学完全没有铺垫。
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神经和激素的调节”“胰岛素和血糖含量”等内容都较为抽象,又因为学生生活经验中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并且不能完全理解掌握。
3.血液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这两块内容不仅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得更加吃力。因为“血液的循环”和“尿液的形成”都较为复杂,学生一下子接受太多的概念,很难消化。但是小学对此内容铺垫太少甚至没有铺垫,连肾脏都没有介绍。
(二)应对策略:重难点内容,进行适当铺垫
对于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教师应该适当地进行铺垫,可以二次开发教材,补充教材,适时适量地进行“加一加”,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小学科学知识,更轻松地学习初中科学知识。如“生命活动的调节”这块内容,教师可以在四年级下册第四章第2节《骨骼、关节和肌肉》中添加一个“膝跳反射”的趣味活动,并补充有关反射的知识。在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我们先看到了根》中,在进行种子放置方向对根生长方向的影响实验后,可以向学生阐述原因,并适当地引到植物的向性中。
三、同一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中重复出现,而难度未变
(一)知识点
1.食物中的营养
对比小学和初中的“食物中的营养”这块内容,发现二者都介绍了各种营养素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每种营养素的作用、均衡膳食、一天食物的搭配,这些内容都基本一致,只是初中增加了“水”这种营养素。endprint
2.从岩石到土壤
小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在《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一节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体会流水、冷热对岩石的作用,运用模型法的方式形象地模拟了从岩石到碎石的过程。而初中教材对于这块内容只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比而言,小学科学教材更能体现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3.种子的萌发
小学科学教材设置了螺旋式上升的梯度,由浅到深地进行介绍和探究。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上册的教材中都以直观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下册则让学生亲自播种凤仙花种子,观察种子的萌发,观察植物的一生。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教材安排学生动手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五年级上册则设计实验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而初中教材中只是对这块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重复,对种子萌发的实验还提供详细的步骤让学生进行操作,没有体现探究的理念。
这样的内容还有“做一个生态瓶”,关于这个实验的实验要求、实验过程等,初中和小学都基本一致。
(二)应对策略:重视教学过程,拓展延伸知识
对于中小學重复部分的内容,初中教师可以略讲或者以复习的形式呈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地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哪些食物中有何种营养素等内容,初中教师就可以以练习的形式或者抢答的形式出现,或者在小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食物与能量的内容,减少均衡膳食和食物搭配的内容。
四、同一内容重复出现,小学的深广度高于初中
(一)知识点
1.花的结构
“花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了初中。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油菜花开了》,要求观察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颜色、气味和自己的发现,而初中教材中只对其中的数量进行观察记录。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节《各种各样的花》中还提到了“不完全花” “完全花” “雄花” “雌花” “单性花” “两性花”这些概念,以及这些花的特点,而初中教材完全没有涉及。小学教材通过模拟“给花传粉”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花药和柱头在种子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初中教材中对于这块内容只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2.岩石和矿物
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章都是讲解岩石和矿物的,其中包括给岩石分类、认识并识别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各种矿物的特点以及岩石和矿物的用途。而初中教材只简单地介绍岩石的形成。
(二)应对策略:落实基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
对于小学深度和广度高于初中的内容,初中教师就可以采取落实基础知识、发展思维的方式。如“花的结构”,初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展教学,一来学生能对知识进行回忆,二来能把花的结构、果实的形成以及植物的一生厘清,形成知识体系。在学习岩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当“小老师”的办法巩固知识。
总之,由于教材内容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中小学科学教师只有对彼此的教材更了解,才能在教学上进行合理衔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郁波.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六年级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九年级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郁波.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刘海峰.从小学科学的生物教学看小学与初中课程的衔接[J].方法交流,2014(1).
[5]马仙鹤.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和对策[J].实验教学研究,2012(4).
[6]潘丽华,曹明富.中小学科学教材的衔接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浙江省临海师范附属小学 31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