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珏+何舒婷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需要积极转型。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是一个“确定问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循环研究过程。活动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课前研讨,在说课中明确课程内容,在合作中确定观察要点,在策划中设计观察量表;课中观察,在分工中明确组际安排,在合作中进行观察记录;课后反思,在分享中展示观察现象,在碰撞中提出改进建议。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通过积极对话不断改进课堂教学,逐步走向合作建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建构;课堂观察;教研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需要积极转型:活动形式从专家自上而下的“有效传递”转向教师团队的“平等对话”;活动内容从研究“教师教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教师成为研修的主体,为成长而研修。这样的教研活动才能成为关注“儿童”“教师”共同成长的有效平台。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观察”的微观分析方法,可借助课堂观察点进行定量分析,多方合作、观察、反思、发现、诊断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现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成长。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学术节上,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次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尝试在团队的合作建构中,引领教师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需要围绕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体验一次完整的合作,完成一项持续的研究。本次活动以《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研究课例,整个流程分为课前研讨、课中观察、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一、课前研讨:对话+策划
一般开展教研活动时,参加活动的教师事先没有做过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与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听课教师主要关注授课教师单方的行为,反而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诸多证据。而此次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起点和归宿都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在课堂观察前一周,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数学教研组围绕教研活动将展示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举行了课前会议,以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主题及观察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
(一)课前会议:在说课中明确课程内容
会议中,由授课教师即被观察者陈诗怡老师,就本次授课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学生的情况、自己的困惑等进行表述。
【设计思考】(略)
【创新之处】
在内容的选择上,整合并完善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去掉同质材料,增加了异质材料,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内容能动对话。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利用表格记录研究过程,利用iPad技术反思研究过程,在平等互动的氛围下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积极对话,思维碰撞。学生通过和自我内省对话,不断自主建构,掌握了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方法策略。
【设计反思】
改进后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更有促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组内的互动是否更有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碰撞?课堂中创设哪些情境能支撑学生积极思考?
(二)对话:在合作中确定观察要点
明确观察内容后,授课教师与观察团队就课堂观察的目标、内容以及量表等事宜进行商讨,最终厘清观察要点:关注学生与学习对象、学习同伴以及自我内心的三种对话,观察学习是否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会议讨论过程(略)。
(三)策划:设计观察量表
确定了有效的观察要点,课堂观察活动得以进一步推进,突破口也就落在了观察量表的设计与使用上。根据研究表明,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我们尝试根据课堂观察框架,将观察者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从课程性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设计并改进各小组的观察量表(如下表所示)。
观察主题:“三种对话”,引领学习走向深入
第一小组的观察维度:课程性质——学生和学习内容能动对话。
研究问题: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对话基础)
二、课中观察:分工+合作
一般教研活動在进行时,参加活动的教师关注的内容比较分散,不利于活动后问题聚焦。有了课前的研讨,教师团队就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课中观察。观察者根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观察内容,收集课堂中教和学的重要信息。
(一)分工:对应维度,组际分工
首先,对应观察维度和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组际分工,即不同的组领取不同的观察量表进行观察,每次观察前要先确定合作观察的伙伴,熟悉课堂场地的位置,再根据观察目标和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观察位置,分工合作。观察小组须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记录所观察到的课堂关键行为和自己的思考,注意位置的安排要前后结合、点面结合,以备观察团队共同分析。
【课堂镜头】
根据课前的组际分工,预设的三个观察小组进入现场后,第一小组观察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性,故选择第一排的位置进行拍摄记录。第二小组观察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故所选的位置在每个研究小组的后面。第三小组观察的是教师的教学,为减少对教学的影响选择了最后一排的位置。总体来说,所确定的观察位置既要便于观察学生,也要便于观察授课教师。本次教研活动各小组观察位置安排如下图。
(二)合作:分解内容,组内协作
通过组际分工,在明确各小组观察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课堂观察的维度和观察人数,在组内再次进行细化分工。按照“一人多责”或“多人多责”的方式进行合作观察与记录,对教学行为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记录方式。
【观察镜头】
第三小组负责观察的维度是教师的教学,观察的内容有指导氛围、指导方式和指导结果,具体从本节课的四个环节——复习引入、组内合作、组际交流和拓展延伸进行观察。组内教师进行了如下交流。endprint
王老师:我来负责学习任务“橡皮泥”的观察,主要记录陈老师的指导方式,在“讲解、提问、示范、参与、评价、媒体”等词语中定性选用。
艾老师:那我来负责学习任务“鹅卵石”的观察吧。
何老师:铁钉和乒乓球的观察都交給我吧。
徐老师:我就负责记录陈老师的指导时间,可以用秒表进行定量记录。
三、课后反思:分享+碰撞
一般的教研活动到了评课环节,教师所关注的多为细节,或听专家的“一言堂”,没能利用团队的力量集中解决关键问题。而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后反思,则是形成观察共同体,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专业对话,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订后续行动跟进方案。
(一)分享:展示观察现象
各观察组用视频、照片、图式、语言、表格等形式展示观察到的现象,在分享中,进行观察结果的分析。
1.第一组
观察现象:陈老师对学习素材的改编很精致,由原先的一种材料拓展到多种材料,这些材料统一中又有差异。
分析结果:教师提供给每个小组的橡皮泥、鹅卵石、乒乓球等学习材料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在任务单的驱使下,积极体验体积的转化过程,感受知识联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2.第二组
观察现象:陈老师利用多种互动方式,使得师生很好地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
分析结果:在“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作为探究发现的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陈老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等的。此次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见下图)。
3.第三组
观察现象:在复习导入环节,陈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原有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知识。在出示“探究橡皮泥、鹅卵石、铁钉、乒乓球的体积” 的学习任务后,就如何“合作”让学生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可行的建议,对后续的小组探究给予了有效的前期指导。在探究过程中,陈老师深入到每个研究小组进行积极的指导并记录学生的研究过程。在汇报交流阶段,她利用移动终端技术,展示了学生研究过程的片段和现象,及时引导组际对话的展开,在碰撞中提炼出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和策略。在拓展环节,陈老师通过播放微课,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思考。
分析结果:陈老师运用了提问、评价、示范、多媒体等多种指导方式,其目的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组内对话、组际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充分。课后,观察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都非常喜欢《不规则物体体积》这节课,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教师的提问、指导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并肯定了陈老师有亲和力,善于启发,讲解清晰。
(三)碰撞:提出改进建议
在展示观察现象和分析观察结果的基础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形成观察共同体,聚焦问题,在智慧碰撞中,三个观察小组提出了后续的改进建议。
1.促进学生和学习对象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补充一些开放材料,如糖、海绵等。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把材料放在工作台上,各小组根据研究需求自行选取,而不是由教师分发。这样的材料安排更富有现实性,更符合有效性,也更具有数学性,从而有效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2.促进学生和学习同伴的对话
教师可以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以拓宽互动途径。以互相帮助为目的的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在一个小组内共同参与,加深对知识的归纳、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学生互动的形式,如互看、互说、互评……促进生生互动。
3.促进学生和自我内心的对话
在学生进行组内合作、探究任务时,教师是通过指导的方式参与的。但观察小组在对“被观察者的参与面”的统计中发现,授课教师在不同的组所花的时间和次数都不一样,建议在这个环节中要明确教师也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应该为各组学生的合作研究提供协作和帮助。此外,在组际交流中,陈老师引导的重点应该是创设、维护平等的交流氛围,通过多媒体的直观辅助,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碰撞,开展自我对话。
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是一个“确定问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循环研究过程,可以从定性与定量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科学分析。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探寻的是信息环境下教研活动的“合作建构”途径,是对传统听评课的发展与超越。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活动,借助观察小组这个合作体,使教研组内每位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通过积极对话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让教研活动真正回归本位,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3]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崔允漷,沈毅.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3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