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晓艳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本校生源状况和初中生命科学学科特点,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情境、追踪热点社会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自主学习团队六个方面,就基于生活的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活;生命科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98-03
一、有效教学理论概述
有学者认为,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从知识论的角度讲,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育心理学家鲍里奇基的“有效教学”理念认为,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生命科学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但在初中阶段中,生命科学学科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校(此处指上海市澄衷初级中学,下文同)地处虹口区提篮桥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渐增多,现在已占学生总人数70%,这些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学习氛围不尽人意,学生厌学情绪普遍。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真探索和积极的尝试,联系生命科学学科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基于生活的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有效教学六步法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灵
通过课堂实践研究发现,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展现自己,这是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展,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自我激励中,不断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思维受阻,出现“乱场”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适时给予启发,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初中生好动、好奇、爱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很难保持较长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讲授技巧,通过表情、目光接触与学生保持思维和情感交流,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奇妙的见解,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由此来充分解放学生的心灵。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常见的,又是新奇、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血液的组成”一课时,教师通过一连串联系实际生活的提问:你们听说过贫血吗?它有些什么症状?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当你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会流出血液,为什么不久又自然止血?有时不注意伤口清洁,皮肤会出现红肿、化脓等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积极地给予回答,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接下来,各个小组针对学生自己的血液常规化验单展开分析、讨论,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虽然已经下课了,但同学们仍沉浸在讨论当中。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掌握一项实用的技能——阅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体验做了一回小医生。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一门至深的学问,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注意到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探究欲望,活躍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迫切的渴求下自主探索,创新解决问题。
3. 创设生活情境,加强学生体验式学习
情境体验式教学,是基于“情境”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结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题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思想提出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时间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课堂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情境体验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人体内环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测定自己安静状态时的心率,接着要求他们在一分钟内当场完成30次蹲起运动,做完后分别测定运动结束时和运动结束后3分钟、5分钟的心率,并绘制柱状图来表示心率变化情况。分析安静时和运动后的心率有没有变化?运动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心率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心脏的功能好坏有关系吗?面对这些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完成蹲起动作,就连班中平日有些懒散的同学动作也很到位。课后测验发现,经过这次体验,学生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普遍比没有体验过的学生要好。
在教学“苔藓植物”一课时,学生课前自发去校园、居住小区寻找葫芦藓,并将自己采集到的葫芦藓带进课堂。他们通过对实物标本和图片观察和比较,发现这类植物植株较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等特点。同学们课后将它们安置在班级生物角,课间时常会给它浇少许水,关注它的一天天变化。这样的亲身经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出现冲击了传统“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与喜悦,从而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4. 紧扣生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是永远的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关注点投向生活,使视野更开阔,头脑更充实呢?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讲到“医学常识”安全用药时,列举现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孩子得病时,大多数家长愿为孩子选择级别较高的抗生素,而放弃低档次的药物。这样能够让孩子好得快些,少受些苦。而大人自己患了发烧、感冒,就会选择青霉素来输液。如此想法促使抗生素使用不断升级。这不禁联想到社会上广泛关注的“超级细菌”这一热点,所谓“超级细菌”,是指那些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的细菌,在10~20年内,现在所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导致这一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对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进化至耐药;今日滥用抗生素,明日将无药可用的道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切实的做法就是:从现在开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发生在学生身边与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将课堂知识更多的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当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意识到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如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用生活的真实材料命题,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医学常识”配置家庭药箱后,初二(1)班的生物角多了一个新建的小药箱,药箱内有少量的医用器具、常用外用药及一些内服药,由课代表负责管理。班级小药箱的配置深受师生欢迎。它既增加了学生对常用药物的了解,又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前不久,班中有位女生突发水痘,她首先通知学校采取自觉在家休养,与同学隔离的措施。班级同学得知后并不恐慌,先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然后,自发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用消毒药水对班级课桌椅、地面进行认真、仔细地擦拭,并请学校卫生老师对教室进行全面紫外线消毒。同时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避免水痘在班级、乃至年级中扩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生物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物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体验生物这门课的价值。
6. 联系自身实际,开展自主性团队学习
自主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植物的基本类群”一课时,教师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植物”为切入点,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上网收集我国珍稀植物的相关资料,归纳提炼,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植物小报的编辑、制作,并用简洁的文字和漂亮的图片展示。在整个课外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互助的快乐。小组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丰富植物资源,通过对植物的了解与热爱扩展为对伟大祖国的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其他同学合作,創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小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生是社会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富、深刻。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学校教育的功能。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新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需要,以“有效教学”为目的,立足新课程,转变教育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智慧的人生,人人都成为快乐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2):15-22.
[2] 李雪.基于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0(14):210.
[3] 张铁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学周刊,2016(35):45-46.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