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珊
摘要: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聚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国也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列为中国教育的总目标。然而,我国现有教育机制下的课程建设,不适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开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深入讨论核心素养与课程建设的关系。在分析出原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Abstrac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China also regard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as the general goal of Chinese education. However, under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not suitable for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students'core competence.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Start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competence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ore competence.
關键词: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e;curriculum reform;all-round development;education goal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248-02
1 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科学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核心素养可培养、可塑造、可持续、可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1]
2 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简单的课程的增减,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方式的变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的现状,无法做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也没有办法培养出富有创造力、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真正的起到作用的课程改革,一定是深入骨髓的、实质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改变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中国教育的发展,关系中国学生未来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源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引领、指导、影射课程教学,将“教学”升华为“教育”,使课程教学不仅仅只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提供助力,真正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各个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育人功能只有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2]。
实践中的具体学科教育,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很难在育人价值上实现真正的统整。但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各个学科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可实现整个教学的统筹统整。
3 原课程设置的不足
我国传统教学中,原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不足:
①教学内容知识多、难度大、内容杂,存在“难、偏、繁”的问题。注重应试教育,只关注考试成绩。教学内容无法顺应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②课程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只关注学生获得的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关注学生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培养的各种能力及创新精神于意识。
③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教学为主,没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学习量偏小。
④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死记硬背,违背学生认知规律。在感知大量实例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潜移默化地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从而渐渐认识到客观事物规律的存在。
⑤课程内容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在语言和逻辑方面的发展,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不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4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
4.1 一个核心:以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核心
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尖端的高素质人才,为工业经济的需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农业经济的需要培养专业型人才,及为大众的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endprint
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教育部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优势,按其优势方向培养其特长,开发其潜能,努力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学生能成长为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有用人才,使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长之路。
同时,课程的设置要定位在人的科学发展上,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人的科学发展具体指人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推理、判断,从而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适应社会及生存发展的能力。注重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
4.2 两个方面: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能够将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能够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諧结合在一起的人,能够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人,而不仅仅是接收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有思想、有情感、有意识的人,而不只是作为容器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课程设置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3 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的目标不能仅仅是知识目标,课程的发展功能强调要让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首先,根据教育的主要目的,给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涵,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能够帮助学生终生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过程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三,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课程的设置要满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才能促进人在发展目标上的融合。[3]
4.4 四个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地位、教学评价的转变
①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存在“难、偏、繁”的问题,而且教师教学更偏重书本知识,而不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不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
②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在“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浪潮下,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把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堂外埋头于书本,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练习”中摆脱出来,把自由的课堂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然、看社会、看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
③改变教师的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置疑。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音、朋友,教师是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同行的伙伴,是学生无限潜能的开发者,是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伴随者,引领学生探索新境界,感受知识的美好。
④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理逻辑、文字分析、语言表述等方面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通过改革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潜力和潜能尽量的激发出来,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过分强调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5]。
在当今社会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属于宏观教育目标层面,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把这个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就是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已成为落实我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6]
参考文献:
[1]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2]走向核心素养[N].人民教育,2015.7.
[3]杨九诠.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深化[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
[4]王晶.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校课程改革实践探讨[J].智能城市,2017,3.
[5]罗世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探[J].贵州教育,2005,5.
[6]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