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文兴
[摘要]当代大学生既是时代的晴雨表,更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人才,是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生力军,增强其文化自信是赋予其智慧、德操、精神、理念,使其具有强大定力和高度自信。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也是高校强基固本之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认同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0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2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信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坚定其理想信念和对正确价值的坚守,提高其文化自信进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
(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培养的根本。中华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底气,像一股甘泉,流淌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在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给予有利的启发。古人所说“天人之际”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后世文章的源头和典范,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道德理念上,孔子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治国、平天下等过程来倡导的道德教育,以达到“各守其礼、各遵其德”的个人及社会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二)革命文化的傳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培养的精髓。革命文化对传承我们旗帜鲜明、奋发向上的红色革命文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提高文化自信有着深远意义。从民族英雄的献身精神到井冈山的艰苦奋斗精神,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从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艰苦奋斗的大庆油田精神,到勇于攻坚的航天精神、众志成城的抗震抢险救灾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努力而得的独特优良品质和奋斗精神,在经历过历史的印证和无数实践的检验中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在不断的传承中被时代所认同和接纳,成为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起源,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要向全体人民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的理念,使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一直都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也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随着多元思想不断交汇,价值观念的良莠不齐,使得大学生严重缺乏文化认同感。在传统思想上,较多同学对传统思想缺乏学习与了解,例如:何为“天人合一”“阴阳八卦”,儒家思想是什么,同学们还不能深层次的理解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有关《论语》《易经》《庄子》《道德经》这些思想著作,对中学课本涉及较多的《论语》比较了解或认可,至于其他著作却少有涉猎。而对传统节日来说,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少有了解它们的来历或节日风俗,不重视其存在的意义,甚至忽略一些传统节日的存在。对于我国为纪念屈原而设的“端午节”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事件,较多人认为这是国人忽视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才造成的结果。大学生缺乏文化认同感还表现在传统美德的缺失,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歪曲等。大学生对优秀传统美德的淡化,比如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小孩视而不见等问题,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与重视。
(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不够。红色文化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斗争史和英雄史,是我国革命发展的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中记录着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奋斗精神,然而对于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存在着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和参与性不强等问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热衷于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电子产品,对红色文化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认为红色文化陈旧、无趣。而在校园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上,流行歌曲以及各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了广播的主要内容,缺乏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氛围,对广播新闻的实事报道等宣传方式难以站在新时代、新视角上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而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参与度来看,很少有学生会去主动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也缺乏在社团活动中的体现,这种认识不足、宣传教育不够导致了参与热情的缺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新鲜事物的不断冲击,在大学生眼中红色文化历史与现实的生活没有契合度,认为红色文化离我们实际生活十分久远,使得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也面临着阻碍。
(三)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思想意识辨别力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网络文化传播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思想观念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思想和理论武器对我国文化进行侵略和意识渗透,使得我国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着多元文化的交汇和冲突,一些大学生在政治信念、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偏差。首先,对价值观、意识形态判断力模糊,无法鉴别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不能很好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处。其次,盲目崇拜西方、日韩等流行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民主观念不加辨别的吸收,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的科学思想,唯他国是好。然后,大学生缺乏文化保护意识。当代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命,无法将文化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从语言到行为,从网络世界到实际生活。先进文化受到冲击、大学生思想受到多种文化冲洗,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动摇以至于行为发生偏颇。
三、提高文化自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通过传统文化深入于课堂、传播在网络、践行于生活,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认同感。首先,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深入课堂,适当开设“国学”、传统艺术等课程,深入开展“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美德”系列讲座,加大学习儒家思想的力度。其次,加强网络对传統文化的宣传力度,坚持改进创新网络传播内容和手段,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阐释,拓展传播的平台和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彰显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然后,通过实践使得大学生感受并参与到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和道德建设的基础。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等方式践行传统美德。树立道德楷模更加有利于加强道德教育,以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为榜样,通过树立榜样先锋模范作用来加强道德教育来得更加实际。
(二)以革命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文化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奋斗中展现出的优良成果,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革命精神。高校应该抓住国家重大事件作为爱国教育的题材,以先进方法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增强爱国热情。将红色革命文化深入课堂,将爱国情感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心中。其次,深化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的学习教育,举办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同时,高校可以通过营造革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使革命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比如,在校园里张贴革命时期名人画像,讲述革命伟人的故事,宣扬革命传统文化;在学生主要进出场所设置宣传标语、张贴海报等,使革命传统文化生动地呈现其中,在无形之中树立革命传统文化自信,以此增强爱国热情。大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用民族文化、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哺育青年学子,教育大学生坚定其理想信念。
(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头脑,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辨别能力。帕森斯指出,“价值系统不会自动地实现,而要依靠制度化、社会化和社会控制一连串的全部机制。”进行定期学习和考核体系,建立高校、宣传部门、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宣传,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等机制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紧的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感悟其重要性,使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遵循。再者,重视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产方式,我们要正确运用网络的便捷,加强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杜绝外来文化中错误及糟粕思想的传播,用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并加强网络管理机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能够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