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早把中国人研究出来的神经手术全忘光了。千叶城的地下诊所有最先进的技术,日新月异,可他们都治不好他在孟菲斯那间旅馆里受的伤。”
“‘你知道,他无法真正理解我们。他有我们的档案资料,但那都只是统计数据而已。你也许是符合统计规律的动物,亲爱的,凯斯更是丝毫不出意外,但我却有一种天生便无法量化的特质。”
“这是一场演出。如同凯斯自幼观看那所有廉价功夫片的集成,在那一瞬间,他知道她就是他心目中的混世英雄。”
“凯斯一直以为真正的老板们,每个行业的巨擘们,都定然既超越人性,又缺乏人性。”
——摘自《神经漫游者》
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来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他们既是职业罪犯,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他们进行自我放逐,同时也在下意识地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而他们的雇主,则是人类自出现文明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强大对手……
不得不说,相较于科普读物,小说最不匮乏的就是故事性。一部出色的数字科幻小说,一本创下历史记录,同时摘得“雨果奖”(Hugo?Award)、“星云奖”(Nebula?Award)与“菲利普·狄克奖”(Philip?K.Dick?Award)三大科幻小说大奖的著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看一看?
《神经漫游者》是电脑朋客类科幻作品的典范。在电影《黑客帝国》中,其所描绘的网络虚拟空间,核心框架正是源自《神经漫游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客帝国》就是作者吉布森所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
几十年前,吉布森“预言”在未来世界里,跨国企业集团犹如社会巨兽,毫无制约地主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又在彼此之间肆无忌惮地进行信息大战。跨国企业和犯罪组织竞相控制全球电脑信息系统中心,因为电脑自动控制业已成为新世界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在那里,城市居民不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人们普遍存在错位心理,因为他们失去了完整的个性。个人的存在全然作为维持未来世界秩序的工具。在那里,城市人口结构包括企业集团的上层决策者,正在不断削弱中层阶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被人轻视却颇有组织性的下层民众。
在创作上,这部小说场面调度正确,逼真地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氛围。然而,作者显然没有“预先设计”的程序,但是他运用了电脑操作的一般规律,故而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具有电脑程序的可创性。小说情节复杂跳跃,模拟人们进入电脑创意空间后的神奇感觉。小说容纳了多重而又强烈的意象。这些意象超越了科幻的界限,进入大众文化之中,進入电脑文明之中,进入了后现代跨国资本主义之中,构成一个离奇、疯狂、似非而是的未来世界。这些意象的批判性隐喻,使未来世界错综复杂,耐人寻味。这部小说在创作上的突破,开阔了科幻审视社会的视野,给科幻小说带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