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进无止境

2018-01-15 09:44杨晓慧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20期
关键词:病种转型医院

文/本刊记者 杨晓慧

提出转型之日,便为百年十院再获盎然生机之时。眼光与智慧,拼搏与奋进,成就了医院跨越式发展。

9月2日,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十院”)全体员工来讲,是个重要的日子。继2015年第一届“临床发展能力专题大会”召开后,淬炼两年,第二届大会如期而至。看着宣传视频中的人与物、数据与场景,院长秦环龙与全体员工再次笃定了他们所走的道路——转型。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管理团队

预见者,得未来。早在2012年,秦环龙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为医院发展谋出路做布局时,就作出了转型的决定。

事实证明了他们的选择。在转型之路上,凭借智慧与拼搏,追求卓越的“十院人”用了三五年的时间走过了别人近十年走过的道路,从籍籍无名到榜上有名,百年十院在“高手如云”的沪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将声名远播至海外。

医院连续5年在上海市市级医院院长绩效考核中获得A档;连续八年社会满意度调查名列全市前茅,位列2016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医院全国排名第67位……——一项项荣誉与认可见证着他们闯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里程。

预见者的转型之路

“医泽申城,济世人间”,成立于1910年的上海十院创建之初便屹立于申城,用医术守护着这座城池。

在秦环龙接棒医院院长时,这座百年老院已经完成了企业医院改制,彼时的上海也因八年“申康维新”小有收获,全国新医改也正逐步走向纵深。

取消药品加成,控制耗材比,开展薪酬分配体系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明确三级医院功能定位……一系列改革对医院提出了考验。在优质医疗资源聚集的上海,不进则退,于夹缝中的十院面临着“闯出去”的难题。

对此,秦环龙带领领导班子提出了五个转型的发展思路: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从基本业务量增长走向病种结构转型;从简单看病、手术走向医教研全面发展;从医疗业务量增长走向人文建设发展;从粗犷的垂直管理走向院-科-组三级管理。

临床内涵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确保将其内涵具体化,提升临床服务水平,医院确定了三大落地策略:提高医疗技术含金量,“深化病种结构转型,并兼顾关键疗效指标”;探索“学科专科化、专科中心化、中心内部医-技-护-管一体化”新模式;学科建设向“外科微创化,内科医技化,医技介入化,诊断分子化”发展,从而提升临床发展能力。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2012年,医院紧盯“双控双降”;2014年,医院实现病种改善,转型发展;2014年至2017年,医院着重加强临床能力专科建设;2017年2月,医院迈入中心化建设时代。

这其中,2015年9月召开的“首届临床发展能力专题大会”成为医院临床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据悉,本次会议以“深化转型,快速提升临床综合实力”为主题,在总结了医院近三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剖析了目前医院在临床发展能力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全院临床发展能力的培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比于‘临床能力’,我们更聚焦‘临床发展能力’,它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 谈及此次大会,秦环龙向《中国医院院长》强调,“临床发展能力”更是医院、科室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医院与学科竞争力的核心内涵。

一项项计划在推进,一个个项目正落地,医院临床发展迎来一件又一件惊喜。

2016年7月,上海第二家、全国第五家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落户医院;11月,医院百年历史上第一个试管婴儿顺利降生,翻开了医院辅助生殖医学发展新篇章。2017年5月,医院再传喜讯,成立了同济大学癌症中心,成为医院下一步转型的重要杠杆;8月,医院成立了上海首家沃森肿瘤智能会诊中心,开启了AI建设新纪元……

与此同时,重视人才建设的十院也迎来了新硕果。于2016年启动的“医匠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于今年7月迎来了第一次考核;继2016年医院获得了历史上首个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再次斩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服务也转型

临床建设的转型牵动着医院管理、建设的每一根神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早已让临床、质量管理、医疗服务等各项内容相互交融。对于服务来讲,“以人为本”是业界共识,但如何从“人”出发则有不同的路径。

医院院办主任于学靖对记者谈道,近年来,医院相继成立了生殖医学中心、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11个学科的中心化建设,推进更新疾病诊疗模式,这是医院从基础性服务向全流程服务转型,即从提供一般便民惠民服务向提供以技术为核心的链式服务转型。

以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为例,该中心于2015年8月成立,整合了甲状腺外科、超声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等学科力量,在门诊采取了“一门关”式、集群式的多学科联合门诊管理,不仅打破了学科建设的壁垒,还省去了患者往返奔波,改善就医体验。

急诊脑卒中、胸痛中心是医院推进学科专病化、专科中心化、中心内部医-技-护-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及“急诊专科化”“专科急诊化”的典范。通过流程再造、合理布局、人员配置、绩效导向,推进用最短的路径和时间完成业务流程,医院不仅为患者赢得了救治时间,同时还提升了服务体验,得到了患者认可。近年来,医院急诊PCI及急性脑梗死救治量均位居上海市级医院前茅。

探索眼科白内障日间手术中心、代谢病管理中心、高尿酸痛风中心的运行管理模式,医院逐步形成“手术、管理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在缩短患者住院日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便捷。

今年7月,医院一站式出入院服务站投入使用。在保障ERAS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服务站能够完成术前各项检查,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标准化的入院绿色通道,减少了术前等待时间。

护理是优质服务的重要“窗口”,上海十院的护理工作是行业典范,医院不仅是国家卫计委首批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还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并于2017年被评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医院”。

荣誉的背后是护理人员对优质服务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级质量管理模式为抓手,加强护理质量监测;以“门诊无忧、手术室无惧、急诊便捷”为服务目标,开拓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探寻“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服务模式,拓宽优质服务广度。每次的“向前一步”都为医院护理工作迎来了患者的掌声与赞许。

在于学靖看来,服务“以人为本”,那么作用于“人”的任何介质,都是医院关注的对象,包括一针一线,一言一语。

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对此,于2014年建成了融合中国元素装修风格的中医楼,中医楼集门诊、住院部、药房、陈列馆于一体,极大便利中医患者的就诊。于学靖表示,目前已立项的新急诊楼中还将集中规划医技检查区,减少患者往返时间,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改善急诊就医体验。

“博学求精,厚德至善”,医院全院职工的用心换来了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在第三方开展的满意度调查中,医院连续八年在卫生系统社会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全市前茅。

做“有温度的质管”

从最初的理解混沌,到如今的笃定铭记,“转型”已然融入“十院人”心中。

侯冷晨是医务处副处长,当他接手医务处工作时,正是“转型”飞入医院各个角落之时,它为医政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实践创新、理念创新。

“医疗质量安全对整个医院来说是最基本的生命线,是核心也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整个办院的基石就会不稳定。”侯冷晨知道医疗质量安全、医政工作的重要性。在医院全面转型的过程中,医政工作如何开展考验着他和同事。

对此,他们提出了“有温度的管理”。“过去,我们的医政工作就像警察和小偷,以‘抓’代‘管’,但是,现在我们改变了这种模式,通过搭平台、做项目、建机制,提升医生整体素质的方式,服务临床一线,消除对抗,从而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

平台建设是医院提升临床发展能力的着力点,更是医院医政工作转型的重要抓手。在建立中心化诊疗模式的同时,医院还创建了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平台、多学科诊疗平台、临床研究平台、信息化平台等一系列平台建设。

侯冷晨告诉记者,不同的平台采取不同的建立方式,对质量与安全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推进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医院提出了“学科-病种-技术”的学科整体临床发展模式,并出台了阶段性评估考核管理办法,设立了关键指标;推动多学科交叉协作,医院设立了“资金池”,建立了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临床研究,医院建立了申报支持机制;尤其是医院自主研发的“医政管理APP平台”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融入其中,在促进医政管理人员与临床医务人员沟通交流的同时,保障了质量安全。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不仅仅是平台建设,围绕着“患者安全”,医院还相继推出了快速康复、电子化临床路径等项目。

谈及临床路径,侯冷晨说道:“临床路径是质量安全管理的有力助手,相比于纸质版临床路径的相对任意性,电子版临床路径更能有效做到‘痕迹化’管理。”据悉,医院通过200个病种的电子化临床路径实施与17项院内管理课题的研究,将“病种开发”与“有效实施”双管齐下,不仅实现了药品、耗材使用信息与财务绩效成本合算同步对接;还纳入了抗生素使用环节审核;针对合并症、不同诊疗方案探索建立分支路径,从而提高入径率和完成率。

在建平台、立项目的同时,医院还在管理上下功夫,推行了院-科-组三级管理体系,将管理和考核下移,以带组组长的管理作为关键点与抓手,通过“考核到组,责任到人”,确保了医疗质量安全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不仅如此,医院还出台了《关于规范医疗行为、确保质量安全及医保管理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积分制,对全体医师、技师的考核,与评优评先、晋升、岗位聘任等挂钩,将质量与安全最终落实到每位医务人员身上。

价值链上的财务

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医院的财务工作已被整理成书籍,准备公开发行。这是医院财务工作在医院转型过程中的宝贵凝练,由传统的会计核算职能向现代医院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将医疗业务流程嵌入到财务工作中,这样的财务管理才是有生命力的。”回忆近几年的工作,财务处处长吴丹枫谈到,在医院“转方式、调结构、转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医院的财务管理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转型,更是要管理理念创新、转型。

成本核算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诊疗模式的改变对成本核算产生了巨大影响,过去传统模式“口袋到口袋”的核算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医院当下的诊疗模式,需要结合实际而作深刻的改变。

针对开展的各项目,医院建立了以病人服务为中心的规范项目作业库,细化诊疗的关键作业。结合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医院制定的手术难度等级,医院引入医疗服务操作项目的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系数,建立了分摊成本模式,确保了作业成本的计算充分体现三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建立手术室二级库管控平台,实现耗材的控制和手术成本实时核算,为病种支付夯实基础。针对病种,医院建立了各单病种核算模式,并对重点关注病种进行了2015年及2016年的成本测算与效益分析,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病种成本核算的医院,并以此成为全国成本检测示范医院。

信息技术为医院财务管理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通过设置预算、合同、多级审批联动的信息化控制,医院实现了预算与成本在财务管理中的“价值链”管理,保障了医院运营分析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吴丹枫谈道,在医院经济运营分析过程中,医院建立了常规与专项经济运行分析机制,通过分析预算执行、成本核算、业务量变动、财务指标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经济运行指标,提出专业意见与建议,为医院、科室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尤其是针对近两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对医院的影响,吴丹枫带领同事多次进行分析与汇报,为医院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今年年初,医院成立了经济运营中心,由院长秦环龙亲自挂帅,进一步探索医院运营模式转型发展。

为了确保科室成本下沉,做到精细化控制,与医疗小组对接,医院在相关科室设立了运营助理,并对该科室各个医疗小组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反馈。“运营助理就像桥梁一样,把运营中心与各科组连接起来,加强沟通与科学化管理,确保了成本下沉控制精细化。”吴丹枫说。

猜你喜欢
病种转型医院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新病种”等十五则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