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策咨询岗位上亲历辽宁高等教育35年巨变(之八)
——“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2018-01-15 23:17邓晓春
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教在校生普通高校

邓晓春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十五”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此时的国际大背景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间政治较量、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济竞争日益鲜明地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态势,即由工业经济的竞争、能源经济的竞争向知识经济的竞争跨越。或者说,由商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向智力的竞争迈进。面对这一崭新的态势,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抢占人才和教育的制高点”上。为此,欧盟提出《建设一个知识的欧洲》的纲领,美国制定了《2061年计划》,日本提出《培养21世纪的日本人》改革方案,韩国发布了《实现世界化的新教育构想》,等等,生动地体现了世纪之交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态势。[1]

面对这一崭新态势,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不失时机地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决定。它为中国教育雄姿勃发地迈向21世纪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决定》鲜明地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决定》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与这一迫切要求相比,“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严峻竞争的新形势。为此,《决定》提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2]

与此同时,国务院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中央《决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行动方案。

辽宁省委、省政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决定》精神,迅速制定了《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辽宁省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辽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奋斗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迈向辽宁教育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

一、“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的改革

“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是建立在迎接21世纪新挑战的基础之上的,是肩负着新世纪“教育兴邦,人才兴国”使命的,是以《决定》为指针,并结合辽宁实际而进行的,所以这一改革的思想解放程度和深化改革力度,都是改革开放20年来最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一次。其后的实践表明,“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在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大规模“扩大招生”的前提下,依然保持“高速、持续发展的势头”,并远远超出我们预计的目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全省高教界认真贯彻《决定》和《实施意见》精神,大胆突破,锐意创新,真正树立起“以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全省高教改革,促进高教发展的新思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新进展和改革新成效。其主要内容我们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切实“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办学”

从本文之三、之四开始论及辽宁教育改革以来,可以看出,在辽宁不断推出的高教改革方案、意见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办学”的思路,几乎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明确提出,20年来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例如,利用辽宁大中型企业集中和企业办学历史悠久等优势,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没有取得体制突破之前,这些成人高等学校一直无法摆脱的一个困扰就是“散、小、低、差”。“十五”期间的改革则不同。这一次辽宁提出的高教改革方案中,其“办学体制改革”的思想突破和政策深化都是空前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确提出“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各种办学形式,只要有利于辽宁经济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均可大胆实践”[3],这是前所未有的改革思路。回溯之前,从“六五”到“九五”的高教改革,大多是着眼于如何“扩大放权”,即在“允许”上作文章,这次则截然不同,十分明确,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一切办学形式,“均可大胆实践”。这就为“办学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策保障。

在这个改革新思路下,辽宁原有成人高等教育迈入新的优化重组轨道,成人高校由原来的49所调整为24所,压缩了50%。而民办高等学校却异军突起。仅以民办普通高校为例,在2000年,全省仅有“民办万成经贸职业学院”(首届招生641人,在校生641人)等少数几所民办大学,而到了2005年,则形成拥有民办高等职业学校10所、独立学院23所、在校生人数达到97002人的规模宏大的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态势,详见表1。

表1:到2005年辽宁进入教育统计年鉴的民办普通高校规模情况[4]单位:人

(二)彻底改变高等学校“完全依赖国家拨款”的投资体制,建立起新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长期以来,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上大学要求和国家有限的高等教育拨款”之间的矛盾。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明确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大战略,但是,农业需要保证、交通能源需要保证、科学技术创新需要投入,此外在教育内部,义务教育更需要保证等等,决定了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不可能在原有“国家包上大学”的旧思路下,求得上述矛盾的有效解决。因此,几十年的高教改革得出一条结论,要真正解决上述矛盾,必须彻底打破“高等教育完全依赖国家拨款的投资体制”,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2000年1月14日的辽宁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就为找到这一新的路子指出了突破口。《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教改革、加速高教发展,必须“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个人、社会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资责任”,“要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占培养成本的比例,实行‘优质优价’,依托市场机制,扩大教育消费,推动经济增长”。[5]这是以《决定》为依据,对原有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与模式的彻底改革。

正是“十五”期间有了“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重要改革,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制约辽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详见表2。

表2:从辽宁“地方高等学校(含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变化看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表2显示,在辽宁高等教育经费总支出中,国家财政拨款(即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而来自家庭个人、社会等非国家拨款部分比重则不断提高。

——2000年,辽宁高等教育经费总支出中,预算内外比例为49.83%:50.17%,即0.99:1。此时,国家拨款之外的经费与国家拨款基本持平。

——2005年,在“办学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辽宁高等教育经费总支出中,预算内外比例已达到0.42:1。此时,国家拨款之外的经费已达到国家拨款的2.41倍。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中,国家拨款之外的经费比例达到69.14%,即十分之七;教育基建支出中,国家拨款之外的经费比例达到79.64%,即五分之四。这意味着“十五”期间,辽宁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上有70%-80%的贡献,来自办学与投资体制改革。

(三)积极推行教育建设贷款,创新“资产置换+后勤社会化改革”并进模式

“十五”期间,辽宁高教改革在实施“以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创新思路同时,还开创了一个“资产置换+后勤社会改革”并行的新模式。该模式的创新思想包括:第一,鼓励高校“以‘资产置换’方式,在不增加国家拨款的前提下,较大规模地扩大高校用地、更新教育教学用房和设施”,这是一项极具创新的思路。原沈阳师范学院(现沈阳师范大学)、大连大学等,在省教育厅及厅发展规划处的全力支持下,率先迈开了步子,并取得积极的喜人成果。为此,辽宁省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了“现场交流会”,推广这项经验。第二,省政府、省教育厅还大力鼓励高等学校“采用贷款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推进教育建设贷款”,并明确规定“对经同级政府批准立项的用于建设教学设施的贷款,财政要予以贴息”。第三,为了改变以往教育基建投资中,要有一大块“被迫用于”学校生活设施(包括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工宿舍、教职工食堂以及学校医院等)的状况,此次改革,配套地提出“大力推进高教后勤社会化改革”,以确保“将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用于学科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等。并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12]

“十五”期间,在高校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路的推动下,辽宁普通高校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1.78亿元,其中,纯用于教育教学用房建设的投资101.78亿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投资6.85亿元,占6.73%,第二部分自筹资金94.27亿元,占92.27%,累计竣工802.3万平方米,具体情况见表3。

表3:“十五”期间辽宁地方普通高校基本建设完成情况

——到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到7.8万亩,比2000年3.54万亩,增加1.2倍。

——到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080万平方米,与2000年相比增长75%。

特别值得辽宁高教界自豪的是,他们创造的“资产置换+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在“十五”期间取得令人震惊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辽宁共完成资产置换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高达90多亿元,累计扩大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4万多亩,新建校舍面积达8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37所万人大学。

“相当于新建37所万人大学”(这是在短短5年之内取得的成果),这是多么辉煌的成就,它可以说是“十五”期间辽宁高教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的一个缩影。

(四)以“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实验研究”为牵引,全面推进辽宁高校“育人模式”的改革

“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突出点,就是十分强调“在发展中提高,以提高促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此,要求全省高校,以深化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育人模式”改革。

省教育厅在厅长张德祥教授的亲自主持下,在前后两任高教处处长翟文豹博士、孙华林博士的积极参与下,在省教育厅高教处与省高教学会、省教育研究院的通力协作下,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为基地,在全省正式启动“辽宁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

通过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文化素质教育工程”和“创新教育工程”为两翼的大连理工大学素质教育新模式。[18]

形成了为克服“过窄的专业教育导致学生适应能力弱、综合素质低、创新能力不强的弊端”,从构建“课程平台、文化素质平台、能力平台”等三个平台入手,坚持“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形成以培养学生“三个创新”(即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东北大学素质教育新模式。[19]

形成了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为途径,注重“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工程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发展壮大学校教育教学空间,创建高校素质教育广阔天地的沈阳工业大学素质教育新模式[20]等。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大连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和沈阳理工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等。

以上述“实验研究”为牵引,辽宁省教育厅通过实施“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创建了一大批“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涌现了一大批“教育教学名师”,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育人模式改革”进程。

二、“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十五”高教改革的大力促进下,“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事业获得空前巨大的发展。这里,我们通过与“十五”原定规划的比较来展现之。

(一)2000年辽宁制定的“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目标

1.拟定的发展规划目标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高教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依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辽宁省“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十五”期间辽宁“各级各类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供选择方案。[21]

方案1:“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7%,上升到2005年的24.2%,提高7.2个百分点。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入学率,由2000年的9.4%,上升到2005年的15.8%,提高6.4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中拥有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133人,上升到2005年的168人,提高26.3%。

方案2:“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7%,上升到2005年的27.5%,提高10.5个百分点。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入学率,由2000年的9.4%,上升到2005年的19.2%,提高9.8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中拥有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133人上升到2005年的191人,提升43.6%。

2.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发展规划目标

省政府办公会在听取并论证各委办厅局“十五”(及2015年)规划工作汇报时,对省教育厅提出的“两个方案征求意见稿”表达了四点意见:第一,省教育厅“十五”及2015规划研究工作做得深入、透彻;研究工作的依据充分。第二,研究方案体现了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要求。第三,所提保障措施切实、有力。第四,鉴于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来,辽宁整体高等教育已经历了1999年扩大招生30.56%,2000年又扩大招生24.90%,连续两年大幅度扩招,累计增幅已很大,“十五”如按第一方案,还将保持每年招生递增6.0%的速度增长,如按第二方案,还将保持每年招生递增9.21%的高速增长,能否体现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请全省高教战线再慎重研究。

省财政部门认为,辽宁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排在全国后10位,跟不上高教事业发展的需求,从辽宁目前财力来看,上述两个方案的增速都显得偏高。

在反复研究、各方平衡的基础上,最后,省委、省政府批准的辽宁省“十五”高教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05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50人”。[22]同时提出,“着眼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以及“加速辽宁高教强省建设”的目标。

(二)“十五”期间,以改革为动力,辽宁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结果

我们不否认当年省财政部门的担心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更看到了“十五”期间,辽宁高教战线深化改革所激发出来的动力和活力是令人震惊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改革的大方向对头,符合广大人民的迫切需求。正因为如此,才能激发出如此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以下数据就是“十五”期间(在省财政拨款增长有限的前提下)辽宁高教事业实际发展的真实写照。

——(背景数据)2000年,辽宁高等学校招生18.41万人,在校生47.9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8所,招生11.64万人,在校生31.23万人;成人高校49所,招生6.77万人,在校生16.69万人。[23]

——到2001年,辽宁全部高等学校招生20.39万人,比2000年增长10.75%,在校生56.81万人,比2000年增长18.55%。其中:普通高校61所,招生13.59万人,比2000年增长16.75%,在校生39.19万人,比2000年增长25.49%;成人高校38所,招生6.80万人,比2000年增长0.44%,基本持平,在校生17.62万人,比2000年增长5.57%。[24]

——到2002年,辽宁全部高等学校招生23.72万人,比2001年增长16.33%,在校生67.73万人,比2001年增长19.22%。其中:普通高等学校66所,招生16.13万人,比2001年增长18.69%,在校生47.60万人,比2001年增长21.45%;成人高等学校30所,招生7.59万人,比2001年增长11.62%,在校生20.13万人,比2001年增长14.24%。[25]

——到2003年,辽宁全部高等学校招生26.49万人,比2002年增长11.68%,在校生77.28万人,比2002年增长14.50%。其中:普通高等学校69所,招生17.79万人,比2002年增长10.29%,在校生54.78万人,比2002年增长15.08%;成人高等学校25所,招生8.73万人,比2002年增长15.02%,在校生22.50万人,比2002年增长11.77%。[26]

——到2004年,辽宁全部高等学校招生28.62万人,比2003年增长8.04%,在校生78.08万人,比2003年增长1.04%。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0所,招生20.14万人,比2003年增长13.21%,在校生62.62万人,比2003年增长14.31%;成人高等学校25所,招生8.48万人,比2003年增长-2.86%,在校生15.46万人,比2003年增长-31.29%。[27]

——到2005年,辽宁全部高等学校招生31.65万人,比2004年增长10.59%,在校生90.27万人,比2004年增长15.61%。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5所,招生23.01万人,比2004年增长14.25%,在校生71.13万人,比2004年增长13.59%;成人高等学校24所,招生8.64万人,比2004年增长1.87%,在校生19.14万人,比2004年增长20.80%。[28]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十五”期间,以改革为动力,辽宁高等教育在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大幅度扩招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连续5年的高速发展,既充分适应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详见表4。

表4:“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成就

(三)“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的结果与原定规划目标之比较

实践表明,“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以改革求发展,呈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远远超出了2000年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值(见表5和表6)。

——到2005年,全省高校在校大学生数达90.27万人,比原定目标值68.00万人高出32.75%。

——2005年,全省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30.48%,比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原目标22%高出8.48%个百分点。

——2005年,全省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216人,比原定目标值150人高出44%。

——“十五”期间,辽宁整体高等教育招生年递增率实际达到11.44%,比原定目标值年递增5%(即在1999年扩招30.56%、2000年又增长扩招24.90%的基础上,保持未来5年每年继续扩招[33]1万人,主要是普通高校扩招。成人高校主要着眼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不再扩招。这样,到2005年全省高校招生规模将达到23.5万人),高出6.44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辽宁整体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年递增实际达到13.50%,比原定目标值年递增7.25%(即到2005年全省高校在校生达到68万人),高出6.25个百分点。

其中:

——普通高校招生年递增率“十五”期间实际达到13.82%,比原定目标值的年递增7.06%,高出6.76个百分点。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年递增率“十五”期间实际达到17.23%,比原定目标值的年递增率11.14%,高出6.09个百分点。

——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年递增率“十五”期间实际达到25.87%,比原定目标值10.03%,高出14.84%个百分点。

——普通高校研究生在校人数年递增率“十五”期间实际达到28.91%,比原定目标值11.37%,高出17.54个百分点。

——成人高校招生年递增率“十五”期间实际达到5.0%,在校生年递增率为2.77%,基本符合原定规划目标,即“逐步将成人高校办学重点内转到‘在职培训’上来。同时,着力提高成人高校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表5:“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年递增率与原规划确定的递增率之比较

表6:“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实际发展规模与原规划目标之比较

三、“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的几大突破

“十五”期间,辽宁省教育厅在厅长张德祥、副厅长李树森、朱恩田、都本伟、周浩波、何晓淳、王燕玲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齐再光等同志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奋力开拓,与全省高教战线广大师生员工一道,为实现辽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令人称赞的贡献。这些贡献既表现在推进“十五”辽宁高等教育的改革方面、发展方面,更表现在创新方面、突破方面。

诸如,前面“改革部分”已经重点提到的“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实施‘高校资产置换+后勤社会化改革并进模式”,就是一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创新之举。除此之外,我们择其要者,列举以下四点。

(一)“高等教育大省”地位进一步确立,为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辽宁省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省份之一。这个重点建设,包括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也包括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同时,辽宁也为支援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大量的、无私的奉献,包括物质的支持、人才的输送。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之后,一大批蓄势待发的省份迅速崛起,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日益面临资源贫竭、机制陈旧等困扰,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逐渐下移。

尽管如此,在省委、省政府的率领下,全省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省”战略,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省财力相对紧张(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的情况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十五”末,不仅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没有随全省GDP位次下移而下移,反而进一步确立了辽宁在全国“高等教育大省”地位。

以下列几项重要指标为例加以说明。

——辽宁本科高等学校数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江苏。

——辽宁研究生培养能力(按每万人口中在校研究生人数计,达12.3人/万人),位居全国第7位。

——辽宁普通高校本科生培养能力(按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计,达104人/万人),位居全国第5位。

——辽宁综合高等教育培养能力(按每万人口中全部在校大学生计,即既含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又含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生计,达213.9人/万人),位居全国第6位。

上述四组数据足以表明到“十五”末期,辽宁在全国的“高等教育大省”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相关情况详见表7。

表7:到十五末(即2005年)确立辽宁“高等教育大省”地位的标志性数据(高层次人才培育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的数据)

(二)“高等教育强项建设”迈出重要的步伐

首先,我们明确:到“十五”末,尽管辽宁在全国的“高教大省”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但辽宁还不是“高教强省”。这里的“强”,只有站在国家比较的视野上才能确立。所以,此时(“十五”末)即使京、沪、津等发达省(市)也未敢声称自己是“高教强省(市)”,而只是“相对强一些”。辽宁与它们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此,全省上下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又有着强烈的信心。第一步,加速缩短与国内京、津、沪的差距;第二步,再进一步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应当说,“十五”期间,辽宁在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迈进方面,着实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突出地表现在“高校强项”建设上。

——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达到47个,占全省总数的88.68%。

——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博士点达到320个,“十五”期间新增139个,占总数的43.43%。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59个,新增30个,占总数的50.85%。

——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硕士点达到1291个,新增690个,占总数的53.45%。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95个,100%为新增设点。

——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国家重点学科”达到28个,新增19个,占总数的67.86%。

——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6个,新增1个,位居全国第6位。

——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6个,新增4个,位居全国第6位。[35]

(三)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头戏开始上演

“辽宁高等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要求虽然早已提出,但在“十五”之前,一直是零星的、以校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收效也大受影响。

“十五”期间,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来到了——200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年11号文件)。这是继以深圳为中心的沿海开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之后的第四个重大战略步骤。能否实施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不仅对东北三省振兴,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辽宁教育战线在张德祥厅长的带领下,闻风而动,立即动员全厅上下和全省教育系统,重点是高等教育战线,“紧密联系自身实际,研究辽宁教育战线如何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的课题。经过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辽宁教育战线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从紧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两个角度出发,推进全省高等教育与经济领域的全面对接、全方面服务。

——《辽宁教育战线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极大地振奋、鼓舞和调动了全省高等学校的巨大人才资源与科研资源,并使其投身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战线,从而有力地促进全省经济战线的振兴,而且“服务振兴的本身”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即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自身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辽宁教育战线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辽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全国各省起到了示范作用,对此,教育部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全国有一批省(市)专程来辽宁学习“如何以贯彻国家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教育全方面‘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经验。

为此,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郝克明主任的率领下,专门在辽宁召开了“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详细听取了副省长鲁昕和省教育厅厅长张德祥关于辽宁如何制定和实施《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的报告,来自全国的顶尖级教育专家对辽宁教育战线的创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最后郝克明主任在总结发言中对《辽宁教育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给予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创新性贡献”的评价结论。这是辽宁教育战线的“十五”期间获得的一项殊荣!

(四)“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迈入一个新的黄金期

迈入“全国教育科研成果殿堂”,我们会赫然发现一大批闪耀着“崭新教育新理念、新实践”的辽宁教育科研成果展现在我们面前。

——李喜平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辽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喜平主编的《辽宁省1998-2002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喜平主编的《“十五”和2015年辽宁教育展望》,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德祥的《面向21世纪的大学自我重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德祥主编的《辽宁教育的历史性跨越》,白山出版社出版。

——张德祥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跨越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德祥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大学”新型关系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总报告”,发表于2004年《辽宁教育研究》。

——张德祥的《高等教育新跨越与大学“科学定性、特色发展”》,发表于2004年《中国高教研究》。

——张德祥的《高校决策模式改革与教学科研组织创新》,发表于2002年6月《辽宁教育研究》。

——张德祥的《抓住振兴机遇,实施“服务工程”,促进教育创新》,发表于2003年《辽宁教育研究》。

——张德祥的《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辽宁高等教育“质”的飞跃》,发表于2005年《辽宁教育研究》。

——张德祥的《创新“产学研结合”体制,为提升辽宁“核心竞争力”提供新动力》,发表于2005年《辽宁教育研究》。

以上仅是“十五”期间辽宁教育界两位代表性人物、省教育厅两任厅长的部分理论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以“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而享誉全国。

本文所提的“新的黄金期”绝不是一种自我评价,而是国内高教研究权威人士的评价。这里,我们仅引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同志的评价为例。张晋峰同志撰文指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张德祥教授的上述一系列新作,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十五’期间,他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以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为背景,将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效转化为指导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探索,生动地展示了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辽宁高等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成果,展示了‘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走出辽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子’的新成果”。张晋峰同志还着重指出:这些成果的面世,“不仅对我们检阅‘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深化‘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突破也具有重要价值”。[36]

上述仅是“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界源于实践创新的众多理论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而张晋峰秘书长的评价也仅是全国高教理论界众多评价中有代表性的评价之一。但仅此足见“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战线理论创新的突出贡献。

四、对“十五”期间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反思

张德祥厅长在2005年曾撰写并发表过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题目叫《必须把高校工作的重点转型到提高育人质量上来》。其中,他尖锐地指出:“目前高校有两个问题需要反思,一个是规模冲动问题,一个是结构趋同问题。这些问题希望高校在定位时认真研究和思考。”[37]

(一)所谓“规模冲动”,主要指“脱离实际、忽视质量,盲目追求数量增长的一种心态和行动”

我们在本文前面已经充分肯定,“十五”期间就辽宁全省而言,高等教育大发展是建立在“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同步并进的基础之上的,但也确实存在少数学校不顾自身实际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倾向,从而导致办学困难、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家长不是十分满意的情况。尽管这是个别的现象,但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之一。

(二)“结构趋同”,主要指“专业结构雷同、重复设置现象比较普遍的一种趋势”

如前所述,“十五”期间,辽宁省高等教育在实现大发展同时,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总体上是得到“不断优化”的。但也应当看到,还是存在少数高校忽视“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性工作,忽视“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基本道理,对“人才的结构性浪费是一种更大的浪费”也缺乏深切感受。因此,也不顾有没有师资和办学条件,“什么专业容易办,就办什么专业”“什么专业社会抢手,就办什么专业”,结果造成有些专业高频率地重复设置,进而导致这些“雷同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矛盾突出。这是第二点值得我们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的“高校(用于教育教学的)基建贷款”“政府予以贴息”[38]的承诺,没有完全兑现

前文重笔提到“资产置换”“国家贷款”等多渠道自筹经费方式,加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配套的改革,创造了“相当于新建37所万人大学”的成绩。这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后来,也有一些高校被沉重的贷款付息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学校不得不用一部分“学生缴费”去偿还每年的利息,进而导致教学和科研公用经费下降等现象,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应当指出,以国家普通高校为例,贷款所建造的校园、校舍等一切教学科研设施是进入“国有资产”账面的,那么贷款及其利息怎么能完全由学校用收费部分来偿还呢?如何把高校从这个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很值得各方面思考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本文共回顾了辽宁高等教育“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5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与实施、进展与突破、重大创新不足等,旨在为制定全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及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借鉴。

[1]邓晓春教育文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34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06-13.

[3][5][12][38]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Z].2000-01-14.

[4][11][17][28][35]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5.

[6][23]辽宁省教育委员会.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0.

[7][13][24]辽宁省教育委员会.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1.

[8][14][25]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2.

[9][15][26][3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3.

[10][16][27]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4.

[18][19][20]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实验研究报告[R].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12、18、164.

[21]李喜平.“十五”和2015年辽宁教育展望(上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61、64.

[22]辽宁省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Z].2000-01-24.

[29][31]李喜平.“十五”和2015年辽宁教育展望》(上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47-48.

[30]辽宁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8.

[32]辽宁省教育厅.辽宁教育统计年鉴(2000-2005)[Z].

[34]中国统计年鉴(200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6][37]张晋峰.高等教育新跨越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前言)[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1-2、357.

猜你喜欢
高教在校生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高教明星“猎鹰”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