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园区建设规划与生态系统构建

2018-01-15 17:00曾建明王新超丁长庆
中国茶叶 2018年4期
关键词:茶树茶园区块

曾建明,王新超,丁长庆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规划是园区建设的总纲,是指导园区建设、控制建设节奏和投资方向的“指挥棒”。茶园规划过程是发现和挖掘资源价值,制定价值实现途径的过程。茶园规划要以茶为主线,既要围绕生产高品质茶叶及其衍生品来配置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同时也要充分合理运用现代农业研究的前沿科技成果,提升产业效率。规划编制的过程是一项集社会学、自然科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

一、深入剖析资源优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

定位园区发展目标是园区规划的首要任务,直接决定规划的成败。园区发展目标定位取决于投资主体的投资能力、经营团队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园区资源禀赋、外部条件等因素,并决定规划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定位园区发展目标需要深入掌握园区资源禀赋、产业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农业工程技术前沿动向,并做出科学合理的综合研判。

1.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园区建设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慢但受益期长,成熟园区的面貌长期相对稳定。正是这种“一次投资、长期受益”“一次建设、多年稳定”的特点决定了茶叶园区建设需要做好对国家宏观政策、消费市场需求、市场产品供给、科技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前期调研工作,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脉搏。

2.深挖园区的潜力和价值

对园区的区位条件、外部交通、水文资源、水利设施、土壤条件、植被资源、人文景观等资源禀赋进行深度解读,厘清资源的潜在价值。

3.综合评估园区优势,准确定位园区发展方向

在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和园区资源潜力的基础上,综合园区投资主体的意愿、投资能力、管理团队和从业人员素质与园区潜在产品供给的有效消费人群的构成和消费能力等因素确定园区功能、生产模式、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等为园区建设指明方向。

目前生态茶园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以生产优质茶叶产品为唯一目标的生态茶园;二是以生产优质茶叶产品为主,兼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技术孵化、试验示范的生态科技示范园;三是以茶为载体,三产融合的茶业综合体。不同目标定位,对园区规划内容、投资需求、管理水平、技术支撑以及外部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第一类园区的规划侧重于营造茶叶适生环境,改善茶叶生产的基础设施以满足生产技术的实施,投资相对较少,园区管理相对简单;第二类园区则必须考虑园区在区域产业中的典型性、代表性,要综合考虑展示效果,建设内容要兼顾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所需条件,园区的投资相对较高,对管理人员的科技素质要求高;第三类园区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需综合平衡园区内外的生态、人文景观和体验设施的配置,高度重视游客体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二、科学划分功能区块

每个正常运转的园区一般由不同功能模块组成,功能模块类型多少和模块的大小因园区的定位而不同。一个茶叶园区一般由管理区、生产区和其他功能模块组成,在规划过程中往往因为管理和地形地势的需要将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集聚或将一个功能模块拆分成几个小模块分散布置。因此一个较大型的园区,无论是从功能配置、产品定位还是组织管理上讲,对园区进行适当分区都是十分必要的。分区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功能区块的划分要服从于园区总体定位,形成以交通干道为纽带,由管理中心辐射各个园区的网络,衔接各功能分区,实现人流、物流的捷达,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2.便利性原则

功能区划分的尺度要恰当,不宜过细也不能太大,以方便园区管理、生产操作、环境控制为原则。一般功能单一的园区将管理区和加工区集成为一个功能区,而将茶园按面积大小和地形地貌划分为33.33~66.67 hm2的片区为宜;功能复杂的大型园区,一般将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相对集中,加工区集中单列,并将其他功能模块融入茶园中进行分区。

3.相对独立性原则

每一个功能区块在空间布局上相互隔离;功能上相互区别或大区别小融合,每个分区可独自成园。相对独立的分区能满足一次性整体规划,分期分批建设和独立经营的要求。园区区块要充分利用山形地势、河谷沟渠等天然屏障和园区建成的交通干道、森林植被等进行分隔。

三、合理配置园区基础设施

1.园区管理中心

园区管理中心是园区建设与运行的中枢。园区管理中心由基本功能区块和扩展功能区块组成。基本功能区块主要为办公区(含管理、品控、营销等功能模块)、生活区组成;扩展功能区块因园区定位而异,可根据需要对茶文化体验、休闲旅游、文化交流、科研创新、技术培训等功能模块进行组装。

2.产品加工区

产品加工区由初制、精制、成品包装、仓库等功能模块组成,加工区大小因园区大小而定。加工区应符合国家对食品加工厂相关管理要求,并保持相对独立,如果与管理中心规划在同一功能区块,必须与管理中心保持相对隔离以保障食品安全。

3.道路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是人流和物流的基础,是园区建设的第一要务。交通网络的规模和标准应与园区定位相匹配。科技示范或三产融合茶业综合体不仅要满足通达功能,还必须提高建设标准、保留适当通行能力冗余以满足安全需要。

茶园道路网络由干道、支干道、步道和地头道组成,对于茶业综合体,还需考虑配套建设相应的游步道。交通干道是园区外联内接的生命线,满足园区内外人流、物流需要,一般宽6 m,路面需硬化。支干道与主干道相接,是茶园内人流、物流和茶园机械运行的道路,一般道路宽3.5~4.5 m,路面需硬化。步道是干道通向各块茶园的道路,便于操作人员进出,宽度以一辆拖拉机能出入为原则。地头道设置在茶园两端,宽度以耕作机器能灵活调头为原则。三产融合园区的游步道,一般与步道、环园道融合,功能互通。

4.水利设施

茶园的水利系统要求具有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面功能,由渠道、主沟、支沟、隔离沟和水库、水塘等组成。

排水系统:平地和缓坡地的渠道可沿茶园干道设置;坡地茶园沿等高线开设横渠道,并保持一定的倾斜度,环山渠应设在茶园上方。茶园主沟是指与渠道和横排(灌)水沟连接的纵沟,平地茶园的主沟沿干道平行开设;坡地茶园应与步道相结合开设主沟。支沟以蓄水为主,并和主沟连接。平地和缓坡地可沿步道设置,与主沟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相交;在山地梯级茶园内与主沟斜交,与茶行平行。隔离沟设置在茶园与林地的交界处,应沿等高线开设,隔离沟的两头和主沟相连,以便将沟水直接引出园外。

蓄水系统:由水库、水塘、水池组成。水库应利用自然地形修筑。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可修筑水塘、水池作为灌溉、施肥、治虫用水的水源。

灌溉系统:分为自流灌溉和设施灌溉。自流灌溉需要有充足上游水源,其沟、渠设置与排水系统共用;设施灌溉由水源、加工装置、输水管道和喷头组成。

5.园地建设

茶园开垦时必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坡度、地形,注意开垦的时期、方法和施工要求。平地茶园只要进行初垦和复垦两次深耕,开垦工作即可完成。缓坡地茶园要沿等高线横向开垦,有些缓坡地土壤结构差,冲刷严重,要加客土,达到园地平整、土层深厚的要求。缓坡地与平地一样要进行初垦与复垦。陡坡茶园必须等高建梯,梯面宽度公式:宽度/m=(1.6~1.8)×n+1(n为茶行数)。

6.能源系统

园区能源系统包括电力系统、供热系统(燃气系统)。能源供应应全面考虑管理区的生产、生活用电和能源保障,还必须满足园区内物联网设备、杀虫灯、灌溉设备等生产设施用电。

7.通讯与物联网系统

该系统是实现园区内外联络、管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园区的固定电话、移动通讯、网络、监控系统等。

四、重构茶园生态系统

1.茶园生态系统的组成

茶园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人工重构并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复合生态系统,由茶树、环境因素(光、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等四大基本要素组成。以茶树为核心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是茶园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征。茶树是茶园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之一,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合成有机物质供应自身生长发育,为其他动物或微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并通过其他生物的活动来实现物质的循环。茶园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稳定性受人为和环境条件的调控,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茶园,其生态系统的构成差异显著。

2.茶园植物生态系统构建原则

植物是茶园生态系统中最主要、最直观的组成部分,通过植物生态系统的调控可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植物生态系统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保护原生境植被

在建园之初,本着保护性开发原则明确划定开发的生态红线、保留的园区内植被。园区生态红线应包括:坡度超过25°不宜建梯的陡坡区,山顶和山脊区、河谷地带、池塘水系旁5 m范围内区域或地下水位离地表低于0.8 m的低洼地,有效土层厚度低于0.5 m的瘠薄土地和其他易造成滑坡或水土流失、修复期长的区块。这类地块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的原有生态植被,后期可根据生态景观功能进行适当修补。原生态区块在整个园区中可以成为园区分区、灾害防护的天然屏障。

(2)生态优先、兼顾景观

以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在技术上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杀菌、滞尘、保水防洪的功能,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土等自然资源,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不同植物群落,构成一个和谐、稳定、健全并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的植被系统。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综合运用环境艺术处理手法,创造出景观层次丰富的特色空间,形成多样景观。同时利用植物学景观的季节变化、整体形态、层次变化,根据空间类型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并加大乔木型植物量,力求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3)合理配置生态位,建立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多维空间中的位置,一般包括两个种的生态位全然分离、部分重叠、彼此相切、一个种的生态位包含在另一个种的生态位之中等4类。茶园生态系统重构需充分利用茶树喜光耐荫特性和光照调控茶叶品质机理,选择适宜的上层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配置以实现调整年周期中茶树微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茶叶品质。茶园生态系统在垂直结构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的生态位要分离,如“上层树木(乔木)+下层茶树(灌木)”形成“乔、灌”两层结构,或“树木+茶树+绿肥作物(矮杆)”形成“乔、灌、草”三层结构。在水平结构上,茶树虽然是耐阴性作物,但遮阴过度会造成茶叶减产,因此上层树木的郁闭度控制在30%~35%较为适宜,并保持遮荫区适度透光性。

3.茶园植物生态系统重构的途径

(1)保护原生态区块

对建园初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区块在开发过程中要保留原有生态植被,形成整个园区中园区分区、灾害防护的天然屏障。

(2)修复和建立生态斑块

对园区开发过程中不宜保留原有生态带,或地势较陡、土质较差的不适宜茶树栽培的区块可建立独立的生态小斑块。通过引进生态景观树种或扶育残余原生态斑块从而形成相对较小的独立生态景观区。

(3)建设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建设主要由道路两旁、茶园坎边和生态斑块组成。生态景观建设要注意季相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空间、时间和营养生长态位上的差异,形成春花烂漫、夏日浓荫、秋日如染、冬季常绿的季相景观;常绿与落叶搭配,乔、灌、草、地被搭配,创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注重植物搭配与建筑色彩的协调,形成统一的自然开放空间;抗逆性强,无与茶树共生的明显的病虫害。

(4)建立复合茶园生态系统

选择引进与茶树能互惠共生的树种,采用乔灌结合建立复合生态茶园,为茶树生长营造优良的微环境。引进树种的原则:一是引进树种病虫害少,尤其要无明显的与茶树共生的恶性病虫害;二是间作树种的适生条件与茶树基本一致,尤其是气候和土壤条件;三是选择在生物学上与茶树共生互利树种,或者对茶树有利而茶树对间作树种无害的“偏利树种”,以避免竞争与相克;四是树型高大、枝叶稀疏的深根性乔木型落叶树种;五是选择有利提高土壤肥力或不至过多掠夺土壤肥力和水分的树种。

茶园中可引进的树种有乌桕、苦楝树、银杏、臭椿、梞树、泡桐、相思树、托叶楹、银合欢、松树、杨梅等。

五、茶园规划注意事项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一个成功的茶叶园区从规划到完全建成并产生明显效益需要5~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都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茶叶园区规划要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对今后5~10年内产业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出较可靠的预测。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控制投资成本考虑,园区规划应按照“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预留接口”的原则进行总体规划。

2.因地制宜,建立能量和物质流动模式

不同地区茶园生态系统的构成差异性明显,不可能制定一个统一的模式规范茶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模式,各地区要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资源供给,引进外部资源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茶园能量循环系统。目前比较成功的经验有“猪—沼—茶”循环农业模式以改善茶园养分供给;“羊—茶”模式,以羊控制茶园杂草;“果—茶”共生模式实现多产品供给。

3.园区规划要留有一定的冗余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必然会在其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因此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对不宜分阶段建设或分阶段建设将大大增加成本和影响园区运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留出适当的冗余量,给今后的发展留下空间,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或“打补丁”建设。

猜你喜欢
茶树茶园区块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茶园飘香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周宁生态茶园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