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楚楚 王美容 马大正(指导)
马大正系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马老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近五十载,对运用经方、时方治疗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多有研究。在食疗用药方面倡导“药食同源”、“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理念,将食疗与药物相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现将马老师食疗法治疗妊娠烦渴的经验介绍如下。
陈某,女,2013年4月18日因“怀孕3月余,口干3个月”初诊。反复出现口干症状,喜冷饮,饮水不解渴,腰痛,便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诊断:妊娠烦渴,证属阴虚,治则为甘寒清热,生津止渴。方以五汁饮化裁:荸荠汁、甘蔗汁各50mL,梨汁100mL,麦冬 12g,天花粉、知母各 10g,芦根 30g,生地黄、北沙参各15g,1天1剂,后六味药入煎,待凉后与荸荠、甘蔗、梨汁兑服,共5剂。2013年4月23日复诊,上述症状均除,无恶阻,偶泛酸。
按:该患者口干日久,喜冷饮,饮水不解渴,此为阴虚,宜大补阴液,则虚火自除,烦热可止。马老师以五汁饮化裁,原方取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书中有“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的记载。可治胃燥,亦治温疟,乃甘寒救胃阴之方。以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蔗浆)五汁和匀凉服,甘寒清热,生津止渴,主治太阴温病,热灼津伤,口渴,吐白沫,黏滞不快者。该患者阴虚为本,津伤为标,兼有郁火,恐药效不足,马老师加生地黄、天花粉、知母、北沙参,大队滋阴之品养阴益胃,生津解渴,与五汁同用,疗效显著。
王某,女,2016年9月21日因“妊娠67天,饮水不解渴3天”初诊,诉口渴,频繁饮水仍不解渴,便秘,口额部痤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诊断:妊娠烦渴,证属阴虚,治宜清热生津,滋阴解渴,以雪梨浆加味治疗:石斛(先煎)15g,麦冬 12g,乌梅 6g,梨汁(冲)100mL,1天1剂,前三味入煎,待凉后与梨汁同服,共6剂。患者2016年9月27日复诊,诉口渴已除,大便正常,痤疮消退。
按:患者平素脾气亏虚,孕期血聚下元养胎,阴血亏少,生化乏源,不能上载津液濡养上焦,故见口渴;阴虚火旺,三焦火炽,蒸腾水汽,故饮水不得解;阳明热盛,肠燥津亏,则见便秘;胃阴不足,胃火上炎,故见痤疮。马老师选用石斛、麦冬、乌梅以达滋阴生津,养胃解渴之效。其中石斛味甘、微苦,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本草纲目拾遗》称石斛“清胃除虚热,生津”。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乌梅味酸性平,具有敛肺、涩肠、生津之功。《本草衍义》称:“食用梅则津液泄。”该患者妊娠期间喜好酸食,马老师投其所好,以乌梅入药,生津止渴,并加入一味梨汁作药,即雪梨浆。《温病条辨》记载:“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捣取汁)时时频饮。”梨子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之效,与它药相合,共奏消渴除烦之功。
妊娠烦渴,亦称妊娠口渴、胎前焦渴,首见于《普济方·妊娠诸疾门》,是指以妊娠期间口干烦渴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陈良甫《妇人大全良方》曰:“妊娠烦躁口渴者……若脏腑虚弱,营卫不和,以致阴阳失度,热乘于心脾,则津液消烁,故烦躁口渴也。”其症多因孕妇阴虚内热,热乘心脾,热盛津伤,血少而三焦火炽故也。故妊娠烦渴,以养阴为大法,为根本也。五汁饮不仅可以在温病初起高热时应用,降低体温,亦可以作为温病恢复期的调理用药[1]。雪梨浆用于治疗太阴温病,口渴甚者。果实之所以能入药,与其补益作用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药食两用,兼顾补养与去疾两途。
马老师认为,妊娠烦渴与温病都以“伤阴”为主,故五汁饮、雪梨浆在病机以及治疗大法上,十分吻合。此外,还有几点优势:其一,妊娠肝胃不和,冲气上逆,妇人多有恶阻,服药即吐,却偏爱瓜果,以果汁入药,更易为患者接受;其二,妊娠期诸药禁忌,瓜果性平,固护胃气,不伤胎元。从辨证论治出发,为了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每次拟方落笔之前,他都要询问患者,何时口渴较甚,口中味道如何,素喜何种瓜果,然后根据患者口渴的轻重,饮食的偏好来选择用药,尽量选择新鲜当季,易于取得的瓜果,如此细致推敲,三因制宜。
妊娠烦渴并不少见,许多人饮水则解,故往往不受重视。然脾虚胃弱之人,嗜水过度亦为害,易变生变饮见心悸、痞满、胃反呕吐,得不偿失。《温病条辨》所载“五汁饮”及“雪梨浆”,甘寒益胃,润燥止渴,为温病滋阴代表方。江浙一带气候多温热,孕妇阴亏血少,常见阴液不足。凡见妊娠阴虚烦渴之人,此法简便廉验,还能作为日常食疗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