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经验

2018-01-15 16:33朱世荣李雨蒙王明镜朱千赜胡晓梅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化瘀正气羟基

朱世荣 李雨蒙 王明镜 赵 攀 范 腾 朱千赜 胡晓梅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增殖性疾病,以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MF)最常见[1-2]。近年研究[3]发现,JAK-2/V617F、CALR、MPL 等基因突变与MPN预后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临床用药仍较单一,多局限于传统治疗方法如羟基脲、干扰素等,或联合抗血栓治疗,而JAK抑制剂、端粒酶抑制剂、抗纤维化药物等新的药物仍较缺乏[4]。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癥瘕”、“积聚”等范畴,中医血液病专家建议该病命名为“血积”[5]。胡晓梅,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从事中医血液病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辨特色。胡晓梅老师汇通中西,将西药剂量减低或停用,中医以益气解毒化瘀为法,治疗MPN效果显著。现将胡老师治疗MPN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虚、毒、瘀”是MPN的共同病理因素

虚是疾病之本: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胡老师对该病之虚加以阐释:(1)《景岳全书·积聚》中明确指出“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说明积聚之病多因虚而生;(2)临床常有乏力症状,缠绵难愈,具有虚证表现;(3)现代医学认为,MPN是多能造血干细胞水平克隆性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与患者自身易感性有关[1-2]。

毒为疾病之性: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胡老师对该病之毒加以阐释,将其归为广义之毒:(1)MPN性质为肿瘤性疾病,《释名》曰“∶瘤,流也,血流聚所生瘤肿也。”从病机上讲,该病因邪聚而成,邪聚不解而成毒,具有毒的病性;(2)该病日久,邪气加重,正不胜邪,具有毒的病性;(3)研究[6]发现,MPN 存在 JAK-2/V617F、MPL、CALR等基因突变,与疾病进展相关,具有毒的病性。

瘀为疾病之急:《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原因之一。《诸病源候论》有“瘀久不消而变成积聚癥瘕也”之说。可见瘀血与MPN关系密切。胡老师对该病之瘀加以阐释:(1)从该病症状来看,患者有口唇青紫、肝脾肿大、舌暗红,脉弦涩等瘀血表现,这是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基础;(2)结合现代医学研究[4],血栓形成和出血是MPN患者最显著的并发症,并且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基因突变对于MPN患者尤为重要,会大大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7]。

2 益气解毒化瘀是治疗MPN的基本大法

MPN发生发展与虚、毒、瘀三者密切相关。可分为虚实两端,虚者为正气之虚,实者为邪气之盛,即毒、瘀之盛。正虚与邪实相互影响,正虚为本,正虚受邪,邪聚为毒,毒积成瘀,此为正虚导致邪实;或毒瘀既成,耗伤正气,加重正虚,此为因实致虚。胡老师指出,该病在演变过程中内邪滋生与正气亏损伴随疾病始终,多表现为正气不足而难以解毒化瘀,同时毒附于瘀而难以清解,瘀附于毒而难以疏通,从而形成毒瘀交阻、耗伤正气之势。故治疗当以益气化瘀解毒立法,多以四君子汤益气、血府逐瘀汤化瘀以及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猫爪草、龙葵、夏枯草、重楼等解毒。三者多并存又各有侧重,若正虚明显,多用薏苡仁、炙黄芪、陈皮、炒白术等以益气健脾;邪实明显,多用三棱、莪术、猫爪草、水蛭等活血、解毒之品。总之,益气解毒化瘀为治疗MPN基本大法。

3 案例举隅

例1:尤某某,男性,50岁。2015年8月15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体检发现血红蛋白(Hb)增高(>185g/L),之后多次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水平增高,最高达203g/L。骨髓穿刺检查提示:骨髓增殖性疾病。基因检测JAK-2/V617F(+),无脾肿大,外院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给予西药治疗:羟基脲0.5g/次,1 天 3 次,阿司匹林 0.1g/次,1 天 1 次。患者服用西药疗效不佳,血红蛋白控制不稳定,波动在170~200g/L之间,求助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遂至胡老师门诊。既往有高血压与脑梗病史。就诊时症见:乏力明显,面唇紫暗,头晕头胀,言语不利,饮食可,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查体:腹部未及包块。血常规:血红蛋白(Hb)186g/L,白细胞(WBC)5.49×109/L,血小板(PLT)110×109/L。西医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医诊断:血积;辨证:气虚血瘀,毒热内结;治法:益气化瘀,清热解毒;拟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合全蝎散加减:党参20g,茯苓、炒白术各15g,炙甘草5g,炙黄芪20g,生地 15g,桃仁、红花各 10g,赤芍 15g,川芎 10g,柴胡6g,桔梗、枳壳、川牛膝各10g,全蝎6g,土鳖虫、重楼各10g,半边莲30g,夏枯草20g。煎汤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继续给予原剂量羟基脲、阿司匹林口服。二诊(2015年9月8日):乏力较前减轻,余无特殊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弦。血常规示:Hb 150g/L,WBC 3.6×109/L,PLT 88×109/L。因患者乏力症状改善,正气有所恢复,故加大解毒之力,于前方加白花蛇舌草10g,龙葵30g。同时考虑到血小板降低,故减低羟基脲剂量为0.5g/次,隔日1次,并停用阿司匹林。三诊(2015年10月22日):乏力症状已除,无特殊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弦;血常规示:Hb 139g/L,WBC 4.29×109/L,PLT 125×109/L。因患者已无乏力之症且血小板恢复正常,故于前方加三棱、莪术各10g,增加破血之力。维持低剂量羟基脲0.5g/次,隔日1次。四诊(2015年12月3日):偶有乏力,舌稍暗,边稍有齿痕,苔薄白,脉小弦。血常规示:Hb 138g/L,WBC 4.51×109/L,PLT 134×109/L。因患者再次出现乏力、舌边有齿痕等气虚之症,恐破血伤及正气,故前方去三棱、莪术,加麸炒薏苡仁20g,改炙黄芪30g,增强益气扶正之功。维持低剂量羟基脲0.5g/次,隔日1次。五诊(2016年1月5日):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舌边已无齿痕,苔薄白,脉弦。血常规示:Hb 149g/L,WBC 4.33×109/L,PLT 212×109/L。因患者气虚之症已除,以邪实为主,故前方加山豆根、石见穿、地龙各10g以解毒活血。维持低剂量羟基脲0.5g/次,隔日1次。随访6个月余,至2016年8月底,患者羟基脲用量已由最初的0.5g/次,1天3次减量至0.5g/次,隔日1次,维持治疗,停用阿司匹林已10个月,Hb稳定在140g/L左右。

按:胡老师在治疗时,强调该病病机为“热毒为重”,并指出这类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或脑梗,而出现热毒亢盛、阳亢风动所致的头晕头胀、言语不利等症。故以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合全蝎散加减治疗。四君子汤专主于虚,血府逐瘀汤专主于瘀,全蝎散专主于解毒化瘀。胡老师从虚、瘀、毒入手,随症各有所偏重。正虚明显,多用薏苡仁、炙黄芪等益气扶正,毒瘀较重,多用地龙、石见穿、三棱、莪术等解毒活血,并适当减低西药剂量或停用西药。

例2:董某,男性,63岁。2015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诉3年前体检查血常规示血小板增高(>450×109/L),未予以重视。近日乏力、头晕症状明显,多次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增高,最高达660×109/L。骨穿检查示:骨髓增殖性疾病。基因检测JAK-2/V617F(+),无脾肿大,拒绝西药治疗,求治于胡老师。就诊时症见:乏力明显,偶有头晕头痛,食欲欠佳,眠可,二便调,舌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既往有脑梗病史。查体:腹部未及明显包块。血常规:Hb 131g/L,WBC 4.4×109/L,PLT 621×109/L。西医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中医诊断:血积;辨证:正气不足,毒瘀阻滞;治法:益气扶正,化瘀解毒;拟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合三棱莪术汤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各 15g,炙甘草 5g,炙黄芪、生地各 20g,川芎 15g,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10g,石见穿、龙葵、半枝莲、夏枯草各20g。煎汤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同时给予低剂量羟基脲:0.5g/次,1天1次。二诊(2015年11月4日):乏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食欲较前稍有好转,舌暗,舌体稍有回缩,苔薄白,脉弦涩。查血常规:Hb 167g/L,WBC 8.84×109/L,PLT 702×109/L。因患者正虚未见明显改善,故于前方加大党参用量至20g,炙黄芪30g,薏苡仁20g。维持低剂量羟基脲0.5g/次,1天 1次。三诊(2015年 12月 22日):乏力明显改善,食欲好转;舌暗,舌体稍大,脉涩。查血常规:Hb 144g/L,WBC 8.03×109/L,PLT 560×109/L。本次就诊患者正气恢复,故可加大解毒化瘀之力,于前方加重楼、山豆根各10g,白花蛇舌草20g。维持低剂量羟基脲:0.5g/次,1天1次。四诊(2016年2月6日):偶有头部不适,余无特殊不适,舌暗,舌体明显缩小,齿痕减少,脉小弦。查血常规:Hb 136g/L,WBC 4.22×109/L,PLT 475×109/L。患者正气有力抗邪,但仍有瘀血之象,于前方加水蛭10g,地龙6g。维持低剂量羟基脲:0.5g/次,1天1次。随访6个月余,至2016年8月底,患者无特殊不适,舌边齿痕显著减轻,PLT稳定在450×109/L左右。

按:胡老师在治疗本例患者时,强调该病病机为“血瘀为甚”,这类患者容易合并脑梗,出现瘀血阻络、血脉不通所致的头痛等症。本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虚、实表现明显,但以正虚为主。故治疗时时刻顾护胃气,多用党参、炙黄芪、薏苡仁等益气扶正。待胃气恢复,抗邪有力,加大重楼、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等化瘀解毒之力。经6个月诊治,患者无特殊不适,PLT维持稳定。

例3:王某某,男,62岁。2013年6月17日初诊。2013年4月患者自觉脾大于北京某医院就诊,查血常规:Hb 125g/L,WBC 11.38×109/L,PLT 476×109/L;骨髓象:增生Ⅲ~Ⅳ;骨髓活检:骨小梁间成纤维细胞增生;Gomori∶++++;基因检测 JAK-2/V617F(+)。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给予羟基脲、干扰素及沙利度胺治疗。近日,患者因不能耐受西药副作用而求治于胡老师。就诊时症见:乏力、腹中包块,头痛明显,饮食欠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缓。查体:腹部可触及巨大包块。B超示:脾大(19.1cm×17.5cm)。西医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纤维化(MF);中医诊断:血积;辨证:正气不足,毒瘀阻滞;治法:益气扶正,化瘀解毒;拟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合三棱散加减。党参15g,炒白术、茯苓各 12g,炙甘草 10g,炙黄芪 30g,赤芍20g,桃仁 12g,红花 10g,川芎 15g,三棱、莪术、醋鳖甲、石见穿各10g,生山楂20g,夏枯草 10g,半边莲 12g,白花蛇舌草、重楼各 10g,青黛 6g,龙葵 30g,地龙 10g。煎汤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二诊(2013年7月22日):头痛不显,乏力、腹胀、饮食不佳等症未见明显改善,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查血常规:Hb 136g/L,WBC 10.4×109/L,PLT 388×109/L。脾胃虚弱,失于运化,前方加陈皮12g,厚朴10g,薏苡仁20g,并加大剂量党参20g,炒白术、茯苓各15g以健脾助运,龙葵45g,青黛10g解毒化瘀。三诊(2014年8月20日):乏力、腹胀减轻,食欲较前好转,腹部触及包块,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查血常规:Hb 129g/L,WBC 6.48×109/L,PLT 327×109/L。患者脾胃之气渐复,可加强解毒、化瘀之力,于前方加山豆根10g,猫爪草20g,调整剂量青黛12g。四诊(2014年 9月 20日):无特殊不适,腹中包块较前缩小变软。查血常规:Hb 133g/L,WBC 7.46×109/L,PLT 299×109/L。患者虽无不适,但腹中包块未除,故于前方加生牡蛎20g,赤芍15g以活血消癥。随访6个月余,患者诉诸症未发,腹部彩超示脾脏较前缩小,血象维持稳定。

按:胡老师在治疗本例患者时,强调该病病机为“毒瘀积聚成块”。这类患者多有脾肿大,出现毒瘀积聚、结块不散所致的腹中包块、头痛等症。该初诊时毒瘀重伤正气,致正气无力抗邪。方中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等一则益气以扶正,二则寄希望于扶正而解毒、化瘀。经治疗后,患者正气渐复,毒瘀交阻可见破解之象而加大山豆根、猫爪草等解毒化瘀之品。待患者正气充足、毒瘀交阻之势已破,加用牡蛎、赤芍、青黛等以破血、消癥。经6个月诊治,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脾脏亦缩小,血象维持稳定。

综上所述,骨髓增殖性肿瘤表现为血细胞生成增加,基因突变导致疾病预后不良。PV、ET以及MF之间常可相互转化,不仅容易并发血栓形成事件,而且有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趋势。西医治疗以羟基脲、干扰素降低肿瘤负荷为主。该病病程较长,中医药可在该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西汇通,减少使用西药或减低西药剂量,尤其年轻患者应防止长期使用西药带来的二次疾病,积极发挥中医优势,从“虚毒瘀”入手,以益气解毒化瘀为大法,同时结合PV、ET以及MF各自的临床特点,辨证加减,可以降低并维持稳定血细胞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预防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化瘀正气羟基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12β-羟基藜芦酰棋盘花碱在小鼠体内的代谢
对羟基苯甘氨酸合成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