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目前,临床上大多数肺结核患者经系统治疗可完全治愈,但部分患者有复发的可能,未经充分治疗者病情常迁延不愈,会并发肺源性心脏病、肺癌等[1]。临床对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要求更严格。本研究选取98例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整理护理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选取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为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2)依从性好,能够配合接受护理教育;(3)不存在其他原因所致心力衰竭;(4)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56.75±9.38)岁。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56.29±9.11)岁。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57.14±8.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结核和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基本宣教、隔离意识培养、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组建护理团队,进行护理技能培训,让每位护理人员熟悉整体护理流程,包括一般护理、心理干预、药物护理、隔离意识、知识教育、电解质护理等,具体措施如下。(1)一般护理: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多进食高蛋白食物,控制每日盐摄入量,补充适量水分,注意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同时减少高GI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同时嘱患者禁烟戒酒。运动方面,鼓励患者多运动,同时注意运动强度。对于病情较重的卧床患者,嘱患者家属每日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对于运动出汗的患者,嘱其及时更换衣服,避免感冒等情况的发生。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以利于患者入睡。对于病情严重者,采用呼吸机给予支持,调整患者睡姿,使患者处于半卧位,从而使膈肌下移,减少患者夜间喘憋的发生率。记录患者每日的排泄量、排尿量,以便临床医生调整药物用量[2-3]。(2)心理干预方面:肺结核治疗周期长,患者需长期服用大量药物,起效慢,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的负面情绪。及时疏导患者及家属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维持相对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太大,减少意外发生。(3)隔离意识培养:告知患者结核病的特点,对于处在传染期的患者,应避免其随地吐痰,同时在日常交往中避免直接对人打喷嚏、咳嗽等行为,日常应戴口罩,不与家属或其他病友共同餐具、洗漱用品等,定期对患者私人用品进行消毒杀菌,并定期采集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为减少传播可能,家属等探视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应立即洗手,接触过程中注意遮挡口鼻,避免病原菌传播[4]。(4)知识教育:向患者告知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的严重性,引起患者足够重视,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树立信心。告知患者此病的治疗特点,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逆反心理的出现。在进行每项护理工作前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5]。(5)药物护理:肺结核药物主要包括异烟肼、利福平等,临床治疗中要求长期并足量服用。每日督促患者服用药物,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请示上级医生调整药物。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包括强心药、利尿剂及扩血管药物。利尿剂使用中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利尿剂,同时注意心律失常、低钾血症等发生情况。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服用药物前首先排除洋地黄禁忌证,服用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避免出现洋地黄中毒。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类型和剂量[6]。
(1)记录患者入院治疗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以百分制进行评分);(2)治疗效果。患者心肺功能改善70%以上,即治疗显效;患者心肺功能改善30%以上,即治疗有效;患者心肺功能改善在30%以下,即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照组治疗时长为(18.08±3.63)d,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5.17±3.48)分;观察组治疗时长为(9.52±2.41)d,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8.36±0.19)分。观察组治疗时长较对照组长,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9.59%(39/49);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6%(48/4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结核作为慢性传染性疾病,如果长期未能接受有效治疗或病情长期迁延不愈,发展成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较大,也会出现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可能[7]。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不仅要进行抗肺结核治疗,同时也要兼顾对心力衰竭的干预治疗。无论肺结核还是心力衰竭,都是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遵医嘱服用药物,配合相关治疗,这对患者及护理人员都是巨大挑战。由于肺结核具有传染性,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自我防护,也要做好患者自身的隔离意识。同时,抗结核与抗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等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常规护理工作包括基本宣教、隔离意识培养、饮食指导等,由于缺乏整体意识和综合思维,护理效果差强人意。整体护理作为新兴护理措施,更加注重强调环境护理,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其他对病情恢复有帮助的护理措施,是以患者为中心,把先进的护理观作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将护理的基本程序作为护理框架,并考量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和护理管理。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其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考虑和服务的思想[8]。本研究针对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特点,从一般护理、心理干预、药物护理、隔离意识、知识教育、电解质护理等几方面着手,开展整体护理,从而给予患者更优质的护理体验,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积极配合临床医生的治疗工作,以促进患者迅速恢复。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长较对照组长,护理满意度评分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肺结核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较于常规护理,整体护理不仅可帮助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并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