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上存在多种医院排行榜,可谓名目繁多。经过比较发现,这些排行榜在关注的领域、应用的指标,特别是采信的数据、评价的方法、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差异性都较大。
事实上,国际上也存在很多排名,用来描述国家或者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对于排行榜来说,最重要的积极作用就是能够让被排名者着眼于差距所在、问题所在,形成一个不断进取、攀登高峰的动力。
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的是这些质量排名是否能够符合以下4个要素:
能否发挥对医疗机构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排名,应该能够调动医疗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医疗机构更加关注医疗质量和技术能力提升;而不是引导不合理的患者流动,这也正是我们最担心的结果——排名造成患者盲目按照排名结果来选择医院就医。分级诊疗的目的在于更多地促进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首诊,疑难重症再上大医院诊治,大医院也要担当起对基层扶植、培训和提升的工作,通过医疗卫生体系的整体提升来增进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和客观。在排名指标体系当中,尤其是对于医疗质量的排名,应该以医疗质量相关指标为核心,采用国际和国内公开发布的临床专科病种、医疗技术相关指标进行量化评估;而非过多使用医院规模、设备数量、工作量以及发表论文数量等与医疗质量本身直接相关性并不太密切的指标。同时,希望指标体系聚焦客观、聚焦科学、聚焦统一标准,用量化的数据说明。相比目前一些排名更多运用专家声誉法,由专家进行同行评比的方法,还是应更侧重于用量化的方法、更加聚焦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能力直接相关的重要指标。
排名采信的数据信息是否可靠。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可靠程度,直接影响到排名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科学充分的信息收集、清洗、整理和统计,是保证排名质量的重要基础。另外,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安全性也必须考虑,在采信的数据中,很多是病人的原始信息(比如电子病历),收集单位应该维护好病人信息的安全性。
能否对医疗机构质量持续改进发挥指导作用。希望排名不仅仅是排个名次,更多的是让医疗机构既了解自身先进的一面,又呈现存在的质量短板、薄弱点和不足,这些短板和不足更要成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首次发布《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其中并没有排名,而是把全国各个省份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客观地呈现我国的医疗质量状况,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持续改进质量提供一个对标管理的数据支撑。这一报告于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发布3年,3年之后我们看到,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整体医疗水平在持续进步;同时也发现了不同地区的一些薄弱环节,为各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明确改进方向提供了客观依据。
(根据作者在7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