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孩子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最深的,作为父母除了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需要掌握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学会自强自立,并在情感,游戏以及学习上感到愉悦,才能真正保持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15-01
西北幼儿家庭教育普遍较南方存在较大差距,在许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多种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家庭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当家长的首先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历程,知道幼儿正常发展指标。家庭教育目前诸多误区如下:
1.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许多家长还表示,现在即使培养孩子某项技能和特长也是为了能让孩子在将来的升学中比别的孩子有优势。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儿童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很多父亲以工作忙为理由,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传统观念。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父亲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而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不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儿童在通过模仿进行性格学习阶段,由于缺少了父亲的影响,会导致男孩子胆小柔弱,缺少男子气。
3.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4.过度宠爱,儿童消费过高
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过高。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得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针对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结合多年在幼儿园工作的经验,总结了一些经验。
4.1把握好幼儿心理依恋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刚出生时,在心理上并不能认识到有一个外部世界。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两个月,这段时间,幼儿的心理成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依恋转移,也就是由自我依恋向他人依恋转移转变。如果这段时间父母脾气暴躁,对孩子疏于照顾,幼儿就不能顺利完成依恋转移,在孩子较大点以后就表现出怕生,爱哭等不良现象。
但实际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可以补偿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补偿必须在孩子五岁之前完成,否则,这就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4.2 寻找一切机会鼓励孩子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作为父母,你都应该说:“孩子,你比以前进步多了,继续努力,你会越来越厉害的”。发现并表扬孩子的进步,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率,而且会改变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态度。人都有一种追求快乐的本性,特别是孩子,他们更需要在快乐中成长。因此,要让孩子感觉到快乐,这就需要父母多表扬、少批评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交流模式,可以有效地打开孩子心扉,排解心中的困惑,树立其信心,阳光般地成长。
4.3潜移默化,良好习惯早养成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所谓教育,就是有計划地感化孩子。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事事想在孩子前面,为孩子预设成长的空间和过程,既要想怎么引导,又要想清孩子面临挫折如何面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曾这样说过:“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意思是要让孩子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的习惯,而不是“包办代替”。著名学者孙云晓也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此外,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起到模范的作用,必须清楚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没理由推给父母、公婆,甚至老师。必须从细、从严抓起,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巩固下来,使其成为孩子受益终身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好孩子 好习惯:孙云晓23年家教精华[M].漓江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王翠萍(1971-),女,河南孟州人,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幼儿园副园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