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娜
在西宁的公益圈,一提到“张明琪”三个字,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曾经有一位公益团队的负责人这样评价他:“为了公益,他能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
认识好几年,我与张明琪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多时候我们通过微信和电话交流。前段时间,我在微信里告诉他,要采访他,他一口回绝。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之后,我们通过电话、发过信息,我绝口不提采访的事。等到约定见面那天,我直奔目的地,让他没办法拒绝。
1
见到张明琪人之前,我先看见了他的电动三轮车。不过从敞篷的变成了遮雨的,从拉货的变成了载人的。他抱着一摞画笔从一家文具店走出来,高兴地说:“这家店要停业了,处理一些物品,我买了十盒彩笔,送到脑山地区的学校去。”
这是他正在进行的一个公益项目——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乡美术教室建设。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关系,一点一点地筹集美术用品,彩笔、画板、画纸、石膏像……他要打造一间标准的美术教室。别看他在朋友圈发“昨天买了几盒彩笔”“今天又买了几盒彩笔”等类似琐碎的信息,传递出的爱心看似微小,但这已经是他打造的第三间乡村美术教室了。第一间和第二间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
张明琪所从事的公益事业,跟他的经历,跟他过去的教师身份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张明琪出生两个月就被父母带去果洛,他自称“果二代”。他在达日县当了17年老师,在当地教育局工作了几年,2013年病退回到西宁全职做公益。
“清尘书舍”算是他的第一个正式公益项目。2013年,他用自己所有家当购置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用来装图书和各种物资,他的初衷是为农牧区的学校打造一个阅读平台。这几年,他已记不清通过“清尘书舍”捐赠了多少册图书,他后来开展的所有助学类公益项目都是围绕“清尘书舍”展开的。
而实际上,张明琪接触公益活动要从他19岁当老师算起。在牧区当老师,看到很多孩子生活困难,老师们工作艰辛。没有钱,他发动身边的亲人、朋友募捐,一起保障孩子们的基本学习和生活,一起改善老师们的工作条件。
在各方的努力下,1992年,他所在的学校一年能为孩子们提供两套校服,还有棉鞋和棉袜,甚至能提供免费午餐。这在当时连城里的学校都羡慕不已,即使是现在,也令人刮目相看。
二十多年过去了,牧区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设施大大改善。如今的校园修建得相当气派,张明琪关注的不再是上不上得起学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变孩子们的生活陋习,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毕竟他是一名专业教师,他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做公益。
我第一次见张明琪是2015年的3月初,他来参加《西海都市报》举办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大型公益活动。他骑着那辆传说中的红色三轮车,载着一车文具开进了会场,他要义卖文具为牧区的孩子购买卫生用品。
那天,他的“生意”一点也不好,他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悦。他很平和地对我说:“没事儿,我就骑着这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总会有人买的,多一分钱就多一份力量。”
2
回忆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张明琪不好意思地说:“我都恍惚了。”是的,我们都恍惚了。眼前的这个自称“草根公益人”的男人47岁了,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随意,胡子没刮,嘴里念叨着:“文具店处理一台打印机,3500块钱,我想买下来,就是没有钱。”
他不是没有钱,他一个月退休工资7000多元,除去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家人看病的支出,剩下的钱都拿来做公益了,他身上还背着20多万元的债务。他穷到啥地步?买一部2000多元的手机也要贷款,一个月还280元钱。
说到钱,必须得说说他创办的“农牧民之家”,一个专门为从牧区来西宁看病的贫困家庭提供免费住所的机构。多年来,在达日开往西宁的班车上,他遇到了无数带着孩子到西宁看病的贫困牧民,他们拖家带口,背着锅碗盆瓢,640公里奔波,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无助。在西宁的各大医院,他也遇到了无数同样的人,他听见了他们绝望的恸哭声,他看见了他们不愿放弃的眼神。他思考,他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他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像家一样的地方,让这群离家在外的苦难者,有个地方可以休息,可以做饭,可以慰藉彼此。
“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跑大老远看病,语言不通,手头又拮据。我不是医生,无法救死扶伤,我能做的就是租一套房子,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张明琪淡定地回忆。他的第一个“农牧民之家”建于2015年,位于南山路,115平米大,租金和水电暖费由自己的退休工资支付及其他爱心人士支持。
当年12月,张明琪听说果洛州班玛县来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家里5个孩子全是瓷娃娃,在青海大學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他找到了这家人,安排他们住进“农牧民之家”。
从入住到瓷娃娃赴济南就医,再到顺利返回西宁,他和其他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全程提供帮助。当时,包括《西海都市报》在内的省内外媒体给予了大量报道,张明琪一次没有出现在媒体的闪光灯下。他总说,他啥也没做,瓷娃娃被成功救助多亏了政府、医院、媒体及各个公益机构。
之后,几乎每年,这群瓷娃娃都会住进“农牧民之家”。让张明琪感到欣慰的是,得到了各界援助的瓷娃娃的父亲十分懂得感恩,他每次到西宁都会主动提出要跟着张明琪做公益。他没有钱,就出力,帮着搬运物资,帮助同住在“农牧民之家”的其他家庭。在张明琪看来,从最初的被救助者变身为志愿者,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这是公益最大的魅力,也是公益最大的成功。
3
2016年初的一天,我接到了张明琪的电话,他得知《西海都市报》在开展“支付宝红包满足春节心愿”公益活动,想报名参加。
他的春节愿望是拥有一台洗衣机。礼物不是送给自己的,而是为“农牧民之家”添置的,方便入住的家庭清洗衣物。我们很乐意实现他的愿望。几天后,他骑着他那辆红色三轮车,拉着洗衣机高高兴兴地回“农牧民之家”了。
那年冬天,张明琪马不停蹄地创办了“农牧民之家2号”,主要接待来西宁看病的贫困心智障家庭,有的家庭一住就是一两年。目前,光“农牧民之家2号”就入住了11户家庭,两个“农牧民之家”一个月的支出至少要5000元钱。
张明琪想方设法地让这些家庭住得舒心。他为他们筹集米面油等物资,为小孩子募集衣物、图书、尿不湿、童车、玩具等,让孩子们快乐地治疗,让家长们安心地陪伴。
他看到,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位单亲母亲,为了孩子更好地康复,咬着牙挺过了四年,让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这位单亲妈妈没有更多的生活来源,面对困境,她没有放弃,他们对未来总是满怀希望。
他看到,来自海东市一名脑瘫孩子的母亲,苦苦坚持了三年,虽然没有盼来好消息,但是受过帮助的他们也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当他告诉来自果洛州的一个患病家庭,这里不是旅舍,这里是家时,男主人用生硬的普通话发出“家”的音,他看到了他眼里流露出的感激,更感受到了他从心底迸发出的一种力量。
当他得知一位尿毒症患者一直坚持自强自救,从不轻易去麻烦别人,用双手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他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他邀请他成为“农牧民之家”的一员……
说起这些故事,张明琪哽咽了。他见多了与苦难相伴的家庭,感受多了他们如同煎熬般的日子,但一提起他们,他还是忍不住要流眼泪。他不敢当着他们的面流泪,他假装很轻松的样子,一背过身就哭成泪人,一转身又面带笑容。他唯一的发泄和放松方式是抽烟。
还好,这个世界不缺善良和善良的人,也不缺坚强和坚强的人,尽管一路走来他们很辛苦,但因为善良和坚强,他们看见光明就在前方。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张明琪把他标志性的红色载货三轮车换成了载人三轮车,以便接送入住的家庭。大半夜,老在朋友圈看见他的三轮车,不是去火车站接人,就是送人上医院。
4
张明琪是个不知疲倦的人,更是一个正义凛然、爱憎分明、热情执着的人,浑身充满了正能量。
去年夏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他的小报道,刊登在《西海都市报》上。故事发生在西宁机场,我还记得他当时的语气,他很生气。
那天,他去西宁机场送朋友,走出候机楼听见一名司机用青海话训斥两位老人。两位老人从省外来,拉着行李箱,准备乘坐出租车前往西宁市区。司机是一名中年男子,戴着墨镜,老人和司机讲好价后,嘱咐司机一定要把他们送到指定地点,因为第一次来青海,人生地不熟。
“我只管把你们送到市内,至于你们要去哪儿,你们自己去!”司机说完就骂骂咧咧起来。一位小伙子看不下去,说了司机两句,司机嚷道:“关你什么事,你别管!”
张明琪很气愤,怎么能这样对待外地游客,更何况是两位老人,这样做实在有损大美青海的旅游形象。于是,他走到老人跟前,当着司机的面向两位老人道歉。他真诚地说:“老人家,很抱歉,我作为青海人的一员,跟你们说声对不起,请相信青海有很多善良的人,我们非常欢迎你们到青海旅游。你们要去哪里?我可以给你们一些建议。”
得知两位老人是一对夫妻,来自杭州,张明琪为他们购买了机场大巴车票,叮嘱他们下车后再乘坐出租车前往目的地,并帮他们把行李搬上机场大巴。
在电话里,他嚴肃地跟我说:“像那名出租车司机一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青海人都很热情、善良,我们不能让少数人破坏大美青海的形象,要不然以后谁还敢来青海旅游。我这么做只因为我也是一个热情、善良的青海人,我有义务维护青海和青海人的形象。”隔着手机屏幕,我能想象到他当时的表情。这些话他的口中说出来,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今年初,《西海都市报》评选青海地区“十佳志愿者”,许多人推荐张明琪,我也首推他。进入网络投票环节,他打来电话明确表示,不参加任何评选和表彰,请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我熟知他的秉性,没有劝他。后来,我们想邀请当颁奖嘉宾,也被他谢绝了。
我写这篇文章是在深夜,拍了一张电脑文档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被张明琪看见了,他还看见文档里隐隐约约有他的名字。第二天一早,他打来电话,问我在写什么,怎么还提到他了,可不能再报道他了。我赶紧哈哈一笑。
5
翻看张明琪的朋友圈,你会发现,没有一条信息是为他自己发的,没有一条是关于他的家庭的,有的发于凌晨两三点,有的是四五点发的,有时一天要发三四十条。我很好奇,这个人的精力是有多充沛呀!这个人的生活除了公益再没有其他的内容吗?
的确没有。他说,对于一个草根公益人来说,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每天一睁开眼就有好多事情等着他。从2013年至今,张明琪几乎没有休息过。对他而言,做事即休息。
有一天,他被朋友开车强行接走,逼着他给自己放假一天。结果他硬是带着朋友去脑山里做起了项目调研,路过边麻沟花海,在大门口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
张明琪太忙了。8月初,他出现在西宁朝阳公园,为乐都蒜农义卖大蒜,他自己卖掉了两吨大蒜。在其他大蒜义卖点,也能见到他的身影。照片上,他扛着一大袋蒜,笑容满面;另一张照片上,他身后堆放着二十多袋大蒜,体积庞大。之后,他多次前往多个种植大蒜的村庄,了解泥石流受灾情况及大蒜滞销情况,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卖出去500吨大蒜。
8月中旬,他忙着为爱心厨房项目筹集爱心锅等设备,忙着购建义仓,忙着慰问乐都区中坝藏族乡的受灾群众;8月下旬,他在夜里骑着三轮车,免费送被雨水困住的市民回家;9月初,他又一次走进中坝藏族乡,为受洪灾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棉被等物资……
前不久,《西海都市报》刊登了一篇关于蝴蝶女孩的报道,张明琪打来电话,问我要蝴蝶女孩父亲的联系方式,想组织一些公益人士帮助她。
他就是这样一个片刻停不下来、永远行走的公益路上、始终以“草根公益人”自居的人。他不光忙于自己的公益项目,还时刻关注其他公益组织的动向,只要自己有空就会去帮忙,哪里有公益哪里就有他。因此,其他公益组织对他向来都是赞不绝口。
他还长期活跃在微博上。没见过他本人之前,我先在微博上认识大名鼎鼎的他。应该说,许多外省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是通过他的微博了解青海公益,通过他的微博传递爱心。
帮助别人的同时,张明琪清楚地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公益的队伍中,越来越多人愿意付出和奉献,越来越多人在交换真心、真诚待人。他不止一次地感叹:善良是天生的,也是可以传染的!
6
此刻,我和张明琪隔着一张方桌,我能明显地感受到他情绪的起伏,我的心情也跟随他的讲述起起落落。我问他,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他眼中的西宁有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就。他思考片刻,认真地回答:“精神文明就是最大的成就。”
这几年,他在别人的贫困、疾病、天灾、人祸中遭遇了不幸,但更多的是遇见美好,遇见美好的人。回顾走过的公益路,他对公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他说,公益是更多人的付出和努力,不是一个人的;要多谈责任和担当,责任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修行;要站在专业的角度,依靠专业的力量推动公益发展。而做公益的首要前提是,照顾好自己和家庭。他认为,这一点他做得非常不好,他极力反对别人像他一样。
采访结束,我注意到张明琪戴着一个旧旧的手环,上面写着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这个手环他戴了十年。这是一个淳朴的西宁人最纯真、美好的愿望。
多么温暖的一个男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