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直接获取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朗读的方式众多,归纳起来可高达二十余种。然而,朗读方式的差异性会带来朗读效果的变化,它们各有利弊。所以,朗读方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要有所指向性的。本文中,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习期间观察小学课堂朗读实况,对朗读方式作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提出了合理选择朗读方式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方式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73-02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必需要素。朗读带来的成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他们潜移默化地加强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在小学每个学段提出了明确的朗读要求,还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重视朗读,由此可见朗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自身更要合理地选择朗读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朗读能力。
1 朗读方式的研究现状及利弊分析
笔者搜索并整理分析了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章,考察近十年以来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方式”的相关研究状况。根据统计,从纵向上看,笔者发现十年来对朗读方面的研究,在数量上是呈上升趋势的,这说明人们对于朗读的相关问题是日趋重视的;但是从横向来看,对小学阶段的朗读研究相对比较少。再从已有研究的具体内容上看,其中大多是研究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朗读方式的却很少。笔者又收集了不同特级教师以及名师教案中的朗读板块,提取其中实际用到的朗读方式,并结合实习期间观察到的小学课堂朗读实况进行统计归纳,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方式的运用比较随意和缺乏目的性。教师所选择的朗读方式也只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其中齐读所占比例最大,多种朗读方式综合运用的概率也比较低。
前面也已经提到朗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评判好与坏,每种朗读方式都自身的价值和适用范围,也同时存在缺陷和不足。例如,齐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的朗读参与率比较高,并且在齐读中教师能迅速判断学生有无误读、漏读、添读等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学生齐读容易拖慢语速,语调和感情也不易读出来,更是一种不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的朗读方式。相反,自由读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去读。这种形式也可以针对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个性。但是很多时候,自由读容易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老师也很难在自由读中做到全面的朗读指导。指名读、个别读可以检验个体的朗读效果,也可以给予部分学生表现的机会。虽然如此,但是这些方式会使得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也就是缺乏齐读的效果。以上仅仅举了几个例子,其他的朗读方式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有相应的优缺点,我们需要全面地看待每一种朗读方式。而在课堂上也不可能呈现所有的朗读方式,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 有效选择朗读方式的策略
为了真正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在分析朗读方式利弊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和观察课堂实录,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选择的依据。
2.1 根据文体
朗读也需“因材施教”,教材篇目繁多,如果把小学语文课文按照文体来归类,以文体类型特点来选择朗读方式也会比较简单容易。这里以小学语文常见的四种文体为例来进行分析,这样教师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选择出适宜的朗读方式,在共性中找到规律性。
记叙文是小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体裁,以叙述、描写为主,总的来说比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最开始为了渲染氛围,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形式;当学生进入情境之后,为了理清文章脉络就可以采取快读、自由读的方式;当要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时,可采取配乐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释事物、说明事理来给人知识。一般不需要生动形象的语调,比较冷静客观,主要采用自由读与快读的方式来朗读科普说明文,其平实的语调更容易将事物的概念、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条理清晰地陈述出来。其重点的段落可采用齐读、个别读的方式加深印象。当然也有少数的说明文比较生动活泼,教师要学会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
而像寓言、童话这种对话式较多、角色性比较强的文体则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性朗读,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找骆驼》,课文中就有很多人物的对话,这时候如果分角色来读,学生就会把自己融入到课文角色之中,更能有角色代入感,由此便于理解课文。
诗歌,语言凝练,情感浓烈,韵律和谐,节奏感强,齐读是常见的方式,但是如果仅仅只是齐读就比较单调,要是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再齐读,整体效果呈现时就会更有感染力。根据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氛围的渲染产生共鸣。笔者在观摩教学实例《我们爱祖国》一课时,老师播放了适宜的背景音乐,感染了学生,整堂课学生的情感都非常饱满,学生也自然从读中体会到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以读代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根据学段
朗读方式的选择不仅要根据文体,还要依据不同学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成长的阶段理论,他将儿童的认知成长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并且划分了每个阶段的大致年龄和分析了对应的认知特点。他以为儿童的认知成长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教师应当按照儿童的认知成长特色和生理成长的程度因材施教。
根据这些理论,小学低段老师的领读、范读、引读应多一些,因为小学低段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果没有范读,他们自己很难达到正确朗读的水平。與此同时,小学低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多贯穿一些表演性的朗读,将课文内容形象化,以增加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中段的学生由于处于思维过渡期,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比较注重的是文本的情感体验,这一学段可以范读、演读、评读为主,其他朗读方式综合运用。小学高段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发达,理解能力也进一步发展,这时重点应该放在理性思考上,这一学段可采取研读法、品读法等,其他朗读方式综合使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这样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重点朗读方式,更有助于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endprint
2.3 根据学情
朗读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每个班甚至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来判断。例如当学生朗读得不到位时,老师可采用范读和引读的方式。学生没有读透彻没有读好的地方,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去讀,直到读好为止,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直接跳过,就只会造成无效的朗读。当学生已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老师就不宜再做过多的范读,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品味和感悟;当学生情感低沉,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可以采取齐读的方式渲染气氛,加强气势,也可采取竞赛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快乐;在初次了解课文内容时,这时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大致的熟悉,就不宜齐读。这种情况更适合轻声读、自由读、快读,这样才能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当有后进生跟不上朗读节奏时,老师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学生加强相应的朗读指导和范读。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处于中心和主体的位置,在注意学情的同时要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自由读、评读、个别读就可以较好地发扬学生个性。以评读为例,儿童心理学认为:适宜的评价可以促使朗读能力向上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必要的认可和赏识。在运用评读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只是运用传统的单一的老师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多留置一些空间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评价中进步和提高。再以个别读为例,个别读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独特的朗读风采,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由此按照具体的学情选择朗读方式,更让朗读训练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切实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可以得到显著的朗读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朗读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应该落实其目标,做到朗读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朗读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上,应该明确相应的技巧,灵活地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更应该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摸索出不同情境中最适宜的朗读方式,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捷.小学语文不同文体课文的朗读指导[J].小学时代,2014:66.
[2] 李焕霞.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学周刊,2016:139-40.
[3] 刘丹凤.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40.
[4] 李丽.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J].现代交际,2016:214-1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