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现状与对策

2018-01-13 00:46唐君军管艳华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

唐君军+管艳华

摘 要: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积极人格理论相关内容,分析了大学生人格的现状特点,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参考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积极人格 思想教育

传统大学生人格教育以纠偏教育为主,强调对消极问题的补救和纠正,忽视从积极人格理论视角出发,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本研究基于积极人格理论,分析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现状和对策,为提升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提供有益启示。

一、积极人格的理论内涵

美国学者赫根汉指出,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个体通过人格向社会显露自己。也就是说,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可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积极人格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的主张,积极人格理论倡导关注人格中的积极力量,认为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不同因素的交互耦合作用,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个体现存的和潜在的能力和能量,通过引导、激发和强化人的能力和潜力,促进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学者们对积极人格的内涵范围进行了广泛探讨。根据Hillson和Marie的研究结果,积极的人格特质既包括正向的利己特质,又包括与他人所建立的积极关系,这两个维度是独立存在的。Segliman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个体身上具有仁爱、正义、节制等六种良好美德和大局观、好奇和兴趣、宽恕和仁慈等24种对应的积极人格力量。黄希庭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提出,健全的人格应当是自信、自尊、自强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应当是一个具有积极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幸福进取者。刘志军指出,积极人格特质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乐观主义、主观幸福感和复原力。

可以发现,学者们对积极人格理论内涵的探讨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特别是在积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积极人格是可以通过一定引导和干预方式而培养、开发的。对于处在人格养成与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體来说,在积极人格理论视野下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一些大学生人格状况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与过去有区别,例如杨洪泽指出,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依赖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化生存”,这是大学生当前生活方式的客观特点。由此,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人格特征与过去相比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现有研究和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既有一些积极健康的特点,又存在部分需要改善的地方。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但承受力较差。

新生代的大学生成长、生活在信息开放、科技发达的时代,所以他们思维敏捷、心态开放,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具有明显的与时俱进、自我发展、适应性强等积极人格要求的品质特征。但是面对纷繁快速的社会变化,一些大学生时常出现迷茫的情况,对于挫折和困难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甚至轻易放弃。

(二)自信,但也自我。

当前大学生们反应灵敏、学习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时代主人翁意识。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他们通常受到家庭成员的集中关注和鼓励,通常自信心很足。正是伴随着自信心的培养和塑造,有些大学生出现了过于自我的性格表现,存在欠缺为他人考虑、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多疑敏感等需要改进的人格特点。

(三)渴望独立,但自立能力不足。

渴望独立又缺乏自立的能力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又一矛盾问题。他们希望独立思考、独立闯荡,展现自己成熟自主的一面,不被老师和父母长辈过多地干涉。但是同时又缺少生活的磨炼,在生活、学习甚至经济上都很依赖学校家庭的帮助,特别是面对困难挫折时难以应对,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匹配他们的独立意愿,

(四)追求自我实现,但难以面对激烈竞争。

新生代大学生基本上不再为贫乏的物质生活所困,他们是有理想、敢奋斗的一代,渴望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他们身上突出的闪光点。然而,正是出于大家对成功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竞争相当激烈,如何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上进但从容的心态,是当前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的重要内容。

(五)思维能力强,但社会责任心不足。

大学生成长在信息科技发达、各种发展变革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下,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很强,但是大学生的人格还在成长期,并且缺少必需的人生经验,有时一些人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自己应当承担的使命和责任认识不清晰、不到位。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途径

积极人格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和引导提升的,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寻找有效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途径与方式。

(一)个体方面。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发掘和培养个体潜力及能力是养成积极人格的关键。尽管大学生的人格还处在发展成长阶段,但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判断、学习和反思能力,因此,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首先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和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具体途径可以从积极体验和积极认知等方面着手进行。

要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积极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成功体验和控制体验等内容,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当创造条件,增加大学生对于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的切实体会,促进他们积极心理资本的增长,更好地塑造积极人格。

要引导大学生面对消极事件时学会良性反思,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参加有益的分心活动抗衡消极情绪的侵袭,打破消极思维和消极情绪的桎梏,迎接积极情绪的到来,促进人格成长。

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系统。通过个体自身主导建立合理的内部认知系统,可以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增加韧性,关注事物积极健康的一面,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给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不可取代的。因此,家庭因素在大学生积极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和谐、亲密、安全的家庭亲子关系有利于子女积极人格的培养。父母需要承担起确保家庭环境健康和谐的责任,在教育方式上需要对子女尊重、理解但不溺爱,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积极品质。

要重视对子女的人格教育。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塑造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不同影响,一些消极的信息和引导可能会在他们心里产生动荡。因此,父母需要格外重视对子女的人格教育,通过家庭的耐心教导和父母带领下的亲身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

要培养子女的应对能力。人生中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都会发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包括乐观、希望和自信,还包括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韧性。家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子女传达应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方式,合理地看待困难与挫折,同时聚焦于积极阳光的方面,形成良好的应对能力,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三)学校方面。

大学是个体成长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后就要步入社会,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

高校应当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贫困生等特殊群体,需要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要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根据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求,这是一种成长性的动机。高校应当提供平台让大学生展示自我,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鼓励大学生涉足新领域,挖掘自我潜能,在自我展现的过程中促进积极人格的养成和塑造。

应当建立参与式的管理机制,鼓励大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投入相关活动,锻炼身心健康。同时引导他们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做到自强自立,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积极归因能够避免个体将成果或失败简单地归于一种原因,推脱责任,而是形成一种理智而灵活的乐观心态,积极看待事物的结果。积极的归因风格对于大学生的动机是有影响的,因此,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引导,端正动机,不断努力。

(四)社会方面。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社会支持,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系统对于熏陶和养成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可以起到春风化雨的影响作用。

需要构建激励导向的社会系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以有效激发个人的优秀道德及主观幸福感,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如环境保护、关注民生等,打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切实提高民生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在祥和繁荣的社会大环境下推动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建立发展。

要创造积极、正面的媒体环境。电视、网络、书籍杂志等社会媒体对大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成长在科技时代的新生代大学生的生活更是与网络科技密不可分。媒体应当客观、公正、理智地报道事实,从积极的视角出发,挖掘正能量,推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个体积极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鲜.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人格研究简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2]崔丽娟,张高產.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02).

[3]艾亮,赵义泉.浅谈当代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高校管理,2010(07).

[4]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04).

[5]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6]唐艳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7]陈娇娇.以社团为载体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8]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9]周华,胡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享·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10]王文思.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1]刘志军.乐观主义——一种重要的积极人格[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12]黄希庭.人格研究中的一些辩证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江苏省2017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积极人格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实效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1650。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