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

2018-01-13 00:14郑礼肖孙晓晖��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郑礼肖++孙晓晖��

Dec.2017Vol.33No.6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6.0007

摘要:“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在深刻揭示人的本质与批判虚假的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论学说。现实的人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出发点,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其本质,以公有制为前提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其物质保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其价值旨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与发扬。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对当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公平正义是其价值追求,和谐世界是其本质要求。

关键词:真正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6004105

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马克思着眼于全人类的解放,探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体建构问题,但马克思没有对共同体做过明确的定义,一般都是用共同体来指称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比如原始共同体、封建共同体、阶级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逐资本增殖成为生产的唯一动机,人与人的关系也被物与物的关系取代,造成了共同体中人与人关系的破裂。马克思因而将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描述为虚假的共同体,这也成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把钥匙。真正的共同体是与虚假的共同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马克思在批判改造虚假的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图式的构想。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展现了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蕴味,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阐释与应用。

一、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发生学考察

从最早形成的以实现人类生存为目标的血缘共同体到以协调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矛盾为目标的政治共同体,人类共同体经过了一个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对共同体的关注有其内在的理论缘由与现实需求,强大的家族传统以及古希腊城邦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1]真正的共同体的研究是沿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对虚假的共同体批判的不断深化这两个维度展开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又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可以看出,早期的马克思将人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存在物,任何束缚人的自由的因素都是不合理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开始认识到人是现实的人,历史只是人追求自己目的實现的活动而已,但这种认识仍处于模糊之中。随着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马克思摒弃了以往的思想家单纯从“实体”出发理解人的观点,开始从“关系”出发来考察,否认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认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个人总是栖息在社会之中,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自由发展所需的一切要素。在确认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性后,马克思开始重点关注共同体给予现实的个人自由发展的程度,并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共同体的虚假本质。

马克思对虚假的共同体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历史唯物主义成熟以前的文本中。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追求的是人的类解放,人被当作自由的类的存在物,共同体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且应当是人的一种真正的结合形式。但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与市民社会是分离的,在共同体中“人们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在市民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3]。这种共同体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人的解放在这样的共同体框架内是无法实现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本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来阐述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并将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的基础。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劳动并非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是成了一种异化劳动,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分离使得共同体具有了虚假的形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技术角度出发,诠释了分工和私有制对共同体的影响,指出正是由于分工与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了单个人或者单个家庭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分工还造就了“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4]164,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破裂。

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国家这个虚假的共同体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其制度基础,资本成为了最为核心的要素,整个社会的运行以资本为媒介,由此带来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在资本洪流的裹挟下,世间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利益的标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那种高尚的道德关系,而成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极,即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成为剥削一方的资产阶级,以及没有掌握任何生产资料、只有靠劳动力谋生而成为被剥削一方的无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将其自身的利益伪装为普遍利益,以表面上宣称代表全体人员利益的虚假共同体形式实现着本阶级的利益。自由成为了资产阶级的特权,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那些在统治地位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4]199。这种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4]199。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分工的深化,使得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愈发明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给人一种虚幻的生存错觉,只能是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endprint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2月

第33卷第6期郑礼肖,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始终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研究的价值旨趣,认为现实的个人的发展需要对共同体加以改造,而共同体的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实践探索。经历了莱茵报时期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之后,马克思意识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渐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从爱、绝对精神以及意志等出发研究共同体的思路,转而从现实的感性生活出发。感性生活集中体现在物质生产和交换的活动中,这促使马克思转向了经济学研究,发现了货币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共同体本质的秘密,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在唯物史观成熟以后,马克思完成了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社会虚假性的剖析,开始转向真正的共同体的建构研究。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然要创造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联合形式,使得个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用革命手段来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自由人联合体”成为扬弃虚假的共同体以及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真正的共同体,成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形式。

二、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内涵阐释

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在运用唯物史观以及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对虚假的政治共同体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联合形式,是对人类现有生存方式的否定之否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诉诸于真正的共同体的建立才能达成。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出发点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理解真正的共同体内涵的首要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146,因此现实的人首先表现为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而人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必须参与物质生产活动,这个过程同時也生产出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因而成为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151,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人们在生产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生产自己的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正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所以现实的人还必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依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即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在马克思看来,问题不在于需不需要共同体,而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符合人的本性发展的社会共同体,这种共同体里的生活必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7]394。

首先,真正的共同体的本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这不仅是对资产主义国家的批判,也是对在未来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展望。可以说,真正的共同体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社会形态上具有一致性。自由人联合体涉及个人与联合体两个核心要素,个人与联合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联合体为实现个人自由提供必要的手段支撑,也就是说个人自由只有在联合体中才能实现,而个人自由的实现与深化又进一步保障了联合体的稳定运转。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成为专属于资产阶级的权力,普通人的自由无往不在束缚之中,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出现了矛盾。资产阶级对特殊利益的诉求打破了原本的平衡,同时又通过将特殊利益伪装成公共利益来进一步遏制个人自由的发挥。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私有制、阶级对立被消灭,不合理的分工被废除,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实现了和谐统一。“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7]394,人不再存在于臆造的虚假观念和虚幻的构造物中,个人的自由成为了真正的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个人成为了联合体的主人,“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4]199。自由人联合体真正成为个人自由得以发挥的前提与形式,成为保障社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联合体。

其次,真正的共同体的物质保障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全部人类历史产生以及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水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8]。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是真正的共同体能否实现的最终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的时候,人的自由与解放才有了充足的物质保证,真正的共同体才有可能产生。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首先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9]262,资产阶级也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生产资料来进行更大程度的剥削与压榨。只有在否定私有制、坚持劳动者“占有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个人才能“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0],实现个人消费资料的私有化[1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巨大的社会财富进一步满足了劳动者的需求,使得每一位社会成员得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真正的共同体成为了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的联合形式与活动方式。

最后,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旨趣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终其一生从事的都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的共同体作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一种价值维度上的考量,关切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诘问之中,其最终的价值诉求也正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化的个人以自由平等的方式联合,以最适合于自己本性发展的方式组织社会生产,“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2]。人成为了物质世界的“掌权者”,成为了共同体的主人。人在能动的物质生产中也创造出最适应于自己本性发展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再是人们发展的束缚,而是他自己的运动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存在方式,即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融入并体现在社会功能中,成为“真正的共同体本身”。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得以自由支配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获得了实现自身发展所需的手段,人的素质因而得到了极大提高。在论及如何实现真正的共同体时,马克思指出只有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国家这个虚假的共同体,剥夺资产阶级手中掌握的一切生产资料,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endprint

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回到马克思,充分发掘和领会马克思思想的真谛,找到指导我们继续发展的理论元素。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目标在于建立一个以往一切世代未曾出现过的崭新的社会形式。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增强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体精神、构建共同体范例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全球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为携手全世界人民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世界提供了关于如何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秩序以及国际体系的科学方法,指明了国际社会治理结构改革的发展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表现形式。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掘出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内涵,明确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以及和谐世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位[13],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底蕴更加丰富、价值取向更加突出、行动方向更加确定。

首先,走向共同富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无论哪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其之所以被追求,首要在于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感觉到自由与幸福。真正的共同体在于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因而真正的共同体实现的条件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要想不使自己出丑,就一定要与利益联系在一起,“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4]。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表现为利益共同体,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的利益而互相联合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利益诉求以及价值倾向的多元化,国家之间往往会出现利益纠纷,一些比较强大的国家更是为了满足本国的利益,漠视他国的正当利益,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来巧取豪夺,甚至公然诉诸于武力,给全球协同发展带来众多的负面因素。物质利益关系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由共同发展而带来的物质利益有助于提升各国的合作意识以及促进各国之间矛盾纠纷的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寻求广泛共识的价值目标与现实行动,要求各国必须从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视野出发,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长远利益,寻求最大程度的共识,建立一种多赢的发展格局,积极达成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只有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国之间才能进一步在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广泛共识,从而加深各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其次,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价值标准,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真正的共同体追求的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意识到别人是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9]264,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成为了人们遵守的思想规范。人类命运共同體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前国际上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的问题,因而必须将公平正义作为价值追求,抛弃狭隘的利益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公平正义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坚持公平正义就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15],要求各国以公平的方式开展包括经济交往在内的各种交往活动,平等互利并不是要求绝对的平均与统一,应当认识到各国力量的不一致,实行有差别的平等待遇,从而合理地照顾较为贫困的国家的权利与利益。坚持公平正义不意味着要求发达国家以牺牲自身发展利益为代价来帮助发展中国家,而是要求发达国家以其较高的技术水平、管理理念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际共同利益与单个国家的利益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和根本统一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尽力去实现国际共同利益,才能够实现本国的利益。

最后,构建和谐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和谐“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定、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6]。和谐世界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真正达成了和谐,共同助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是一位具有高度国际主义精神的思想家,真正的共同体在根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推及至国际关系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和睦共处的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着的共同体,追求世界和谐是其在运动中必须始终遵循的理念。这种和谐是人类在意识到自身正参与的社会历史进程,并自觉作为整体来面对一切的机遇与挑战后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标识。这种和谐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上的和谐,而且是一种建构在物质利益和谐基础上的包括精神、文化、思想等在内的多维度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和谐。这种和谐表明各个国家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并自觉承担起各自的义务。这种和谐不意味着一切矛盾与冲突都被消除了,而是处于共同体的国家与个人主动地去求同存异,去化解矛盾,国家之间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与冲突。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是国际间合作,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实现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因而这种和谐还代表着人类共同体中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充分发挥个体生命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5):5461.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5.endprint

[6] 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7] 马克思.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9]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4.

[11] 周宇,程恩富.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1):6470.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13] 姜建成,王萍霞.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及当代启示[J]. 江苏社会科学,2012(6):4148.

[1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15] 王存刚.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正义理念[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10):94113.

[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

责任编辑:陈可阔

Marxs Thought of "the Real Commun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ZHENG Lixiao, SUN Xiaohui

(School of Marxism,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the real community" is the theory on the form and connotation of futur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at Marx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his profound revealing of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criticism on the unreal community. The real man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al community thought, the union of the free individuals is its essence, the highly develope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 are its material guarante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its value.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creativ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community thought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real community though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goal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fairness and justice is its pursuit of value, and a harmonious world is its essential requirement.

Key words: real community; unreal community; union of free individuals;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