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俊才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在中国古代, 女性是附属于男权的衍生物, 她们不仅不能读书写字, 而且没有独立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历史发展到北魏, 情形为之一变。 近年来, 北魏女性颇受学术界青睐, 研究成果也陆续面世。 其中, 皇后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宋其蕤在其《北魏女主论》*参见宋其蕤《北魏女主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为北魏贺皇后、 常皇后、 文明冯皇后、 胡灵皇后立传, 引发了学术界研究皇后这一特殊群体的兴趣, 此后学术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李凭《北魏明元帝两皇后之死与保太后得势》, 《史学月刊》2007年第5期; 王爱民《北魏立皇后铸金人占卜习俗考论》, 《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王佳《北魏皇后研究》, 湖北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知网博硕论文数据库; 石少欣《北魏世宗高皇后出俗为尼考——兼谈北朝后妃出家与宫廷斗争》, 《文学与文化》2012年第2期; 李凭《北魏孝文昭皇后高氏梦迹考实》,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8期; 段塔丽《北魏至隋唐时期女性参政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同时, 普通女性也同样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许智银《论北魏女性出家为尼现象》*参见许智银《论北魏女性出家为尼现象》, 《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石越婕《北魏女性佛教造像记》*参见石越婕《北魏女性佛教造像记整理及研究》, 中山大学2016届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知网博硕论文数据库。二篇文章探讨北魏女性出家为尼的现象; 梁冰雁《河南洛阳北魏时期女性服饰研究》*参见梁冰雁《河南洛阳北魏时期女性服饰研究》, 郑州大学2016届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知网博硕论文数据库。、 宋丙玲《花木兰的着装——北魏女性服装的图像学研究》*参见宋丙玲《花木兰的着装——北魏女性服装的图像学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第2期。二篇文章主要分析北魏女性服饰朴素实用、 美观、 多样化的风格; 阎晓磊《北魏鲜卑族女性的家庭法律地位》*参见阎晓磊《北魏鲜卑族女性的家庭法律地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一文则分析了北魏鲜卑族女性在家庭中较高的法律地位; 《宣扬女性美德的北魏木板漆画》*参见《宣扬女性美德的北魏木板漆画》, 《东方收藏》2010年第11期。探讨了北魏木板漆画所反映的女性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北魏女性群体进行了关注, 对我们了解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女性生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 在北魏拓跋鲜卑民族统治体系下, 女性的社会地位如何, 其文化修养怎么样?囿于资料所限, 其研究一直付之阙如。 本文试结合史书与墓志所见之资料, 将北魏女性分为后宫嫔妃、 女官、 列女和其他女性四类, 探讨其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 冀以引起学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北魏后宫嫔妃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 再由低而高的抛物线式的发展历程。
北魏初期, 皇帝后宫嫔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魏书·序纪》记述了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圣武皇帝讳诘汾……初, 圣武帝尝率数万骑田于山泽……见美妇人, 侍卫甚盛。 帝异而问之, 对曰:‘我, 天女也, 受命相偶。’遂同寝宿。 旦, 请还, 曰:‘明年周时, 复会此处。’言终而别, 去如风雨。 及期, 帝至先所田处, 果复相见。 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 善养视之。 子孙相承, 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1]2这则故事旨在说明, 力微皇帝知父不知母, 大约发生在父系氏族社会。 称“美妇”为“天女”, 意味着在那个男权话语体系中, 女性的地位较高。 美妇与诘汾一夜偶合, 诞生了北魏帝位的继承者, 可见女性的地位多么崇高。 在国家大事难以裁决时, 皇后可以干政, “昭成初欲定都于灅源川, 筑城郭, 起宫室, 议不决。 后闻之, 曰:‘国自上世, 迁徙为业。 今事难之后, 基业未固。 若城郭而居, 一旦寇来, 难卒迁动。’乃止”[1]323。 在定都问题上, 昭成皇帝与群臣意见有分歧, 皇后王氏出面干预, 帝听从王皇后之议。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窥见, 在北魏还处于游牧民族生活阶段, 女性地位是高于男子的, 甚至可以裁决国家大事。
随着部落的不断壮大, 拓跋鲜卑族由迁徙走向定居, 筑城而居, 并建立了国家。 为了限制女性的权力, 北魏实施了“子贵母死”制度:“魏故事, 后宫产子将为储贰, 其母皆赐死。”[1]325据《魏书·太宗纪》记载:“初, 帝母刘贵人赐死, 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 不令妇人后与国政, 使外家为乱。 汝当继统, 故吾远同汉武, 为长久之计。’”[1]49刘贵人被赐死, 标志着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真正实施。 拓跋嗣生于登国七年(392年), 天兴六年(403年)被封为齐王, 拜相国, 授车骑大将军。 因此, 刘贵人之死, 大约就在登国七年至天兴六年间(392~403年)。 北魏世宗宣武帝朝时, “子贵母死”制度被废除。 “及肃宗在孕, 同列犹以故事相恐, 劝为诸计。 后固意确然……既诞肃宗, 进为充华嫔……及肃宗践阼, 尊后为皇太妃, 后尊为皇太后。 临朝听政, 犹称殿下, 下令行事。 后改令称诏, 群臣上书曰陛下, 自称曰朕。”[1]337元诩在延昌元年(512年)被立为皇太子, 延昌四年(515年)即皇帝位, 其母胡充华并没有被赐死, 而是被尊为皇太妃、 皇太后, 并临朝听政, 标志着“子贵母死”制度的终结。 在实施“子贵母死”制度的一百余年间, 北魏后宫嫔妃地位相较之前略有降低。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也有一些特例。 北魏实施的“子贵母死”制度虽有些残忍, 但却是防御部族干预朝政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拓跋后妃多有部族背景, 后妃部族通过后妃干预拓跋内部事务, 特别是影响君位传承和君权行使, 带来无穷纠纷。”[2]46一旦被立为皇太子, 其母就会被赐死。 然皇太子年幼, 总得需要人来照料, 于是皇太子之乳母保太后逐步崛起, 成为后宫的实权派。 如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保母窦氏, 拓跋焘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权倾后宫。 据《魏书·穆寿传》记载:“而吴提果至, 侵及善无, 京师大骇。 寿不知所为, 欲筑西郭门, 请恭宗避保南山。 惠太后不听, 乃止。 遣司空长孙道生等击走之。”[1]665太延五年(439年)蠕蠕国主吴提侵略平城近郊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南), 满朝皆惊, 穆寿力请恭宗离京避难, 惠太后(即窦氏)不肯。 “惠太后不听, 乃止”仅七字, 说明太武帝征讨凉州时, 朝政决策权在于保太后窦氏。又如文明皇后冯氏“年十四, 高宗践极, 以选为贵人, 后立为皇后”[1]328。 冯氏因何被立为皇后?史书未载。 然依照北魏旧例“魏故事, 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 以成者为吉, 不成则不得立也”[1]321, 冯氏大约是铸金人成功而被封为皇后。 高宗文成帝拓跋濬死时冯氏年24岁, 无子。 献文皇帝拓跋弘被封为太子时, 其母李夫人被赐死, 皇后冯氏承担了抚养拓跋弘的义务。 因此, 相对于献文皇帝而言, 冯氏亦为保母。 在显祖朝, 文明皇后冯氏前后临朝称制达20余年, 权倾天下。
窦氏与冯氏在“子贵母死”制度实施期间, 以保母身份弄权, 显示北魏后宫女性至高无上的地位。 那仅是昙花一现, 为时不长, 此时期内后宫嫔妃地位其实并不高。 “子贵母死”制度废除后, 后宫嫔妃走出低谷, 又具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北魏后宫嫔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如《显祖献文皇帝第一品侯夫人墓誌铭》记载侯骨氏:“柔婉表于自然, 静恭光于素里。 入嫔紫闱, 贞问逾芬。 曜质椒墀, 慎徽弥远。 故能协庆承乾, 载育王姬。 既含章之美, 懋于早年; 母德之风, 志而方著。”[3]42侯骨氏德性修养如此之高, 想必自小就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又《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贵嫔夫人司马氏墓誌铭》记载司马显姿:“闲淑发于髫年, 四德成于笄岁……攸归遘止, 能成百两之礼; 潮服常清, 弗失葛覃之训。 虔心奉后, 令江汜再兴; 下抚嫔御, 使螽蟴重作……情陵玉洁, 志辱冰坚, 彰婉崝岁, 显淑笄年。 翔鸣陋野, 声闻上日, 尸鸠在帷, 累功钦质。 灵龟定祥, 长秋纳吉, 之子攸归, 宜其帝室。 作注天江, 虽劳糜愠, 如彼《关雎》, 哀如不悋。 心噣众嫔, 嚖然斯顺, 小星重风, 螽蟴再训。”[4]55司马显姿出身南朝皇族, 修养极高。 墓志用《诗经·周南·葛覃》写其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俱佳, 用《诗经·周南·螽斯》喻其德泽后宫多子多福, 用《诗经·曹风·鸤鸠》赞其威仪棣棣以及内在的修养美, 用《诗经·周南·关雎》写其感情克制、 行为谨慎、 婚姻和谐, 用《诗经·召南·小星》写其无妒忌之行、 惠及后宫、 尽心侍奉皇帝的美德。 这里连用《诗经》中的典故, 明确指出了司马显姿很高的文化修为。
女官的设置, 是北魏女性地位较高的另一个标志。 女官, 又称为宫官, 是指高级的宫女, 具有一定的品秩, 并且领有俸禄。 女官之设由来已久, 《周礼·天官》记载: 周天子曾设九嫔、 世妇、 女御、 女祝、 奚、 女史等管理宫内事务。 秦始皇将后宫妻妾分为皇后、 夫人、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长使、 少使八个等级。 汉元帝更是将后宫妻妾列为皇后、 夫人、 昭仪、 婕妤、 良使、 夜者等 14 个等级。 这些分类, 都是将女官与后宫嫔妃混为一谈的。 首次将女官与嫔妃分别开来, 另立女官系统的是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始“置女职, 以典内事”[1]321, 并首次确立其名号、 等级与职责, 其最高长官为内司, “视尚书令、 仆”[1]321。 尚书令、 尚书仆射是国家政治事务的首脑, 官居一品, 内司可以与之相当, 极大地提升了女性的地位。 内司以下分为四个等级:“作司、 大监、 女侍中三官视二品。 监、 女尚书、 美人、 女史、 女贤人、 书史、 书女、 小书女五官, 视三品。 中才人、 供人、 中使女生、 才人、 恭使宫人视四品, 春衣、 女酒、 女飨、 女食、 奚官女奴视五品。”[1]322由此可见, 北魏女官分类极为明细。
以上仅仅是正史中对北魏女官制度记载, 墓志资料中所见女官, 可补正史之不足。 墓志资料中女官, 由于资料有限, 今人之分析, 多含混不清*参见苗霖霖《北魏女官制度考略》, 《济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闻鸣《北魏女官补校》, 《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今试从墓志中所载杨氏、 王遗女、 张安姬等仕履, 分析北魏女官制度的复杂性。
《大魏宫内司高唐县君杨氏墓誌铭》记载: 杨氏在皇兴二年(468年)北魏攻陷历城后, 以平齐民的身份进入皇宫。 “出入紫闺, 讽称婉而, 是以文昭太皇太后选才人充官女。 又以忠谨审密, 选典内宗七祏, 孝敬天然, 能使边(笾)豆静嘉, 迁细谒小监。 女功紃综, 巧妙绝群, 又转文秀大监。 化率一宫, 课艺有方, 上下顺厚, 改授宫大内司。 宣武皇帝以杨历懃先后, 赐爵县君, 邑号高唐。”[4]60由这段叙述来看, 杨氏是逐步升迁的, 故其所任之职——官女、 内宗七祏、 细谒小监、 文秀大监、 内司也应呈现出自低向高的态势。 官女, 史籍中未见有此官职, 赵万里认为是“女尚书之类, 视三品”[5]48。 赵万里之说值得商榷。 平齐民是以罪臣的身份进入北魏, 杨氏有何功德过分拔擢为四品才人, 不久又跃居三品女尚书?而且“官女”即“女尚书”, 在文献中从未有佐证。 因此, 笔者疑“官女”为“宫女”之误, 杨氏初入魏宫, 身份是宫女, 再合理不过了。 杨氏的父亲是平原太守杨景, 故北魏给予杨氏以才人的身份, 实际上还是宫女。 由古代女官任职来看, 才人是从宫女中选拔而成的。 内宗七祏是什么职位, 难以明辨。 闻鸣认为是主管宫内七庙祭祀之人。*参见闻鸣《北魏女官补校》, 《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这种说法恐不妥。 古代宗庙祭祀一般主祭之人都是男性, 不可能是女性。 故内宗七祏难以辨别, 暂付之阙如。 细谒小监、 文秀大监均属监, 盖监分大、 小, 因掌管之事务不同, 大、 小监又分出不同的门类, 如细谒、 文秀等。
《王遗女墓誌》记载: 王遗女在高宗朝入宫, “其夫幽州当陌高, 字洛阳, 官为深泽令, 与刺史竞功抗衡, 互相陵压, 以斯艰踬, 遂入宫焉”[4]59。 当陌高, 史书中未有此人。 深泽为县, 属博陵所辖。 北魏深泽令, 史书中亦未有任职之记载。 王遗女卒于正光二年(521年), 享年83岁, 则其生于太延五年(439年)。 据《魏书》所载, 在王遗女有生之年, 发生在深泽县可让县令与刺史竞功之事唯有一件, 那就是和平二年 (461年) 十月镇压当地强盗之事。“冬十月……博陵之深泽、 章武之束州, 盗杀县令, 州军讨平之。”[1]120盗杀深泽县令, 新任县令当陌高与博陵刺史一起平定盗贼, 二人发生了争功之事。 在博陵刺史的压迫之下, 王遗女没入后宫, 此年她23岁。 入宫之后的仕履, 《王遗女墓誌》记载:“女质禀妇人, 性粹贞固, 虽离禁隶, 执志弥纯, 尤辨鼎和, 是以著称, 故显祖文明太皇太后擢知御膳。 至高祖幽皇后, 见其出处益明, 转当御细。 达世宗顺后, 善其宰调酸甜, 滋苦允中, 又进尝食监。 至高太后, 以女历奉三后, 终始靡愆, 奖训紫闺, 光讽唯阐, 故超升傅姆焉。 又赐品二。”[4]59王遗女所任职有御膳、 御细、 尝食监、 傅姆, 这些职位均不见史书所载。 尝食监属监官, 三品。 御膳、 御细, 大约为宫内掌管膳食的女官, 相当于《魏书·皇后传》五等女官中“女飨、 女食”一类, 五品。 傅姆是宫内辅导、 保育皇子、 公主之人, 多为德高望尊的老妇人担任。 王遗女担任傅姆, 又赐二品, 相当于大监。 若与《杜法真墓誌》对读, 傅姆实际上就是傅姆大监。
《魏宫品一墓誌铭》记载: 张安姬是在皇兴二年(468年)北魏攻陷济南后, 以平齐民的身份进入魏宫。 “年十三因遭罗难, 家戮没宫。”[4]58张安姬卒于正光二年(521年), 享年65岁, 则其13岁在皇兴二年(468年), 此年北魏攻陷青、 齐, 张安姬没入后宫。 进入掖庭后, 张安姬的官职逐渐高升。 《魏宫品一墓誌铭》又载:“年廿蒙除御食监。 历心自守, 莅务有称, 后除文秀大监。 于是处当明件, 上知其能, 复除宫作司。”[4]58张安姬历任御食监、 文秀大监、 作司等职。 御食监, 亦即王遗女所任之尝食监, 掌管宫内膳食。
此外, 《刘阿素墓誌》记载: 刘阿素任大监, 秦阿女任御监; 《冯迎男墓誌》记载: 冯迎男任女尚书; 《刘华仁墓誌》记载: 刘华仁任典禀大监; 《王僧男墓誌》记载: 王僧男任女尚书; 《孟元华墓誌》记载: 孟元华任细谒大监; 《杜法真墓誌》记载: 杜法真任傅姆宫大监; 《魏故胡昭仪墓誌铭》记载: 胡明相任左昭仪。
由正史记载与墓誌资料相印证, 就会发现北魏女官的任职比较复杂。 虽然孝文帝将女官分为五等, 但在具体任职过程中略为庞杂。 如监官可分为大监和小监, 大、 小监各自因其执掌事务不同, 又可分为不同的门类, 如大监可分为文秀大监、 细谒大监、 傅姆宫大监等, 小监可分为细谒小监等。 尝食监、 御食监隶属大监抑小监, 目前难以判断。 如果女官工作出色, 朝廷会给予优渥, 如杨氏被赐高唐县君。 有些女官, 比如昭仪是世祖朝所设, 孝文帝改革后应该被废, 但实际依然存在着。 如胡明相卒于孝昌三年(527年), 享年19岁, 在孝明帝朝被任为左昭仪。 至于内宗七祏、 御膳、 御细等职, 很可能是北魏旧官的遗存。 因此, 北魏女官在孝文帝改革后, 仍然是新、 旧体系的杂糅。
女官的选拔, 标准非一, 或因罪遣, 或来自宫女, 无论哪种来源, 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如《魏故宫御作女尚书冯女郎之誌》记载女尚书冯迎男:“年十一蒙简为宫学生。 博达坟典, 手不释卷, 聪颖洞鉴, 朋中独异。”[4]57博览群书、 聪明灵秀的冯迎男, 文学修养较高, 其文学作品今不传。 《魏品一墓誌铭》记载女尚书王僧男:“惠性敏悟, 日诵千言, 听受训诂, 一闻持晓……能记释嫔嫱, 接进有序, 尅当乾心, 使彤管扬辉。”[4]59博闻强记、 日诵千言的王僧男文学素养亦很高, 而且亦有文学创作。
列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是儒家伦理观念下的产物。 早在《周礼》中就有极为明确的阐述: “九嫔掌妇学之法, 以教九御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各帅其属, 而以时御叙于王所。”[6]76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就是对女性的具体要求。 汉代班昭对德、 言、 容、 功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诠释:“清闲贞静, 守节整齐, 行己有耻, 动静有法, 是谓妇德。 择词而说, 不道恶语, 时然后言, 不厌于人, 是谓妇言。 盥洗尘秽, 服饰鲜挈, 沐浴以时, 身不垢辱, 是谓妇容。 专心纺绩, 不好戏笑, 挈齐酒食, 以奉宾客, 是谓妇功。 此四者, 女人之大德, 而不可乏之者也。”[7]2789列女就是践行这些行为规范的最好载体。 《魏书·列女传》记载了17位列女事迹, 不仅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且都具有很高的德性修养。
北魏列女大都是女顺父母, 妇敬舅姑, 妻助夫, 母长子女, 姊妹娣姒, 各尽其分的奇女子, 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像封氏:“有才识, 聪辩强记, 多所究知, 于时妇人莫能及。 李敷、 公孙文叔虽已贵重, 近世故事有所不达, 皆就而谘请焉。”[1]1978就连尚书李敷、 公孙文叔都向封氏请教近世以来之事, 可见其博闻多识, 其地位似乎与男子无二。 又如张氏:“事姑王氏甚谨。 太安中, 京师禁酒, 张以姑老且患, 私为醖之, 为有司所纠。 王氏诣曹自告曰:‘老病须酒, 在家私酿, 王所为也。’张氏曰:‘姑老抱患, 张主家事, 姑不知酿, 其罪在张。’主司疑其罪, 不知所处。 平原王陆丽以状奏, 高宗义而赦之。”[1]1980为治姑病, 甘愿以身试法,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似乎男子都与其难以企及。 最让人感慨万千的则是崔氏:“清河房爱亲妻崔氏者, 同郡崔元孙之女。 性严明高尚, 历览书传, 多所闻知。 子景伯、 景先, 崔氏亲授经义, 学行修明, 并为当世名士。”[1]1980崔氏是饱读诗书的鸿儒, 曾亲自传授《毛诗》 《曲礼》给房景伯、 景先兄弟, 房景先撰《五经疑问》百余篇, 是北魏著名的儒学家。 更令人惊异的是崔氏清河太守房景伯如何判决疑案:“景伯为清河太守, 每有疑狱, 常先请焉。 贝丘民列子不孝, 吏欲案之。 景伯为之悲伤, 入白其母。 母曰:‘吾闻闻不如见, 山民未见礼教, 何足责哉?但呼其母来, 吾与之同居。 其子置汝左右, 令其见汝事吾, 或应自改。’景伯遂召其母, 崔氏处之于榻, 与之共食。 景伯之温清, 其子侍立堂下。 未及旬日, 悔过求还。 崔氏曰:‘此虽颜惭, 未知心愧, 且可置之。’凡经二十余日, 其子叩头流血, 其母涕泣乞还, 然后听之, 终以孝闻。”[1]1980崔氏以榜样感化贝丘民列子, 使其悔过自新, 重新做人, 决意侍奉母亲, 使一件刑律案消弭于无形, 这是儒吏的最高境界。
除后宫嫔妃、 女官、 列女三类外, 笔者将其余女性划分为一类。 这类女子或为亲王妃子, 或为权臣命妇, 或为佛门比丘尼, 或为贫家女子, 数量庞大, 不一而足。 颜之推论及南北治家不同时云:“邺下风俗, 专以妇持门户, 争讼曲直, 造清逢迎, 车乘填街衢, 绮罗盈府寺, 代子求官, 为夫诉屈。 此乃恒、 代之遗风乎?”[8]48在治家方面, 北魏女子地位是高于男子的。 从文化修养层面而言, 这类女子普遍修养较高。 如《魏北海王妃李氏誌铭》记载北海王妃李元姜:“组黻斯章, 乃金乃玉。 肃穆妇仪, 优柔靖默, 女子有行, 光家荣国。 四德宣扬, 六行允塞, 彼姝名媛, 寔邦之则。”[4]26李元姜在道德修养、 仪表情态方面堪称国家女性的表率。 又如《魏黄钺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定靖王第二子给事君夫人王氏之墓誌》记载王氏:“贞顺自性, 听令天骨, 德容非学, 言功独晓。 凝质淑丽, 若绿葛之延谷; 徽音远振, 如黄鸟之集灌。 是以羔雁贵礼, 叠烂阶庭; 毕醮结离, 作嫔蕃室。”[4]22王氏贞顺、 德容、 言功、 淑丽, 是女性的楷模, 墓誌用《诗经·周南·葛覃》的典故, 赞美王氏躬俭节用、 服澣濯之衣、 尊敬师傅的美德。
北魏女性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北魏历代国君非常重视学校教育。 太祖道武帝建国后不久, 便“以经术为先, 立太学, 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1]1841, 开始了官学教育。 此后太武帝建太学, 显祖献文帝建乡学, 孝文帝建皇子学, 世宗宣武帝建四门学, 这一系列举措都彰显了北魏官学的魅力。 北魏统治者是严禁私学的, 太武帝明确提出“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 主人门诛”[1]97, 对办私学者师死、 主人门诛, 其处罚是相当严厉的。 尽管北魏有这样严酷的刑律, 私学仍在缓慢地发展。 如宣武帝、 孝明帝之际, 徐遵明“教授山东, 生徒甚盛, 怀征遵明在馆, 令郁问其《五经义例》十余条, 遵明所答数条而已”[1]1178。 徐遵明精通《毛诗》 《尚书》 《礼记》 《孝经》 《论语》 《毛诗》 《尚书》 《三礼》, 并撰三十卷《春秋义章》, 是北魏著名的儒学家。 他讲学二十年, 门徒甚众。 无论官学还是私学, 受教育者仅限于男性, 女性是很难参与其中的。 陈寅恪论及魏晋南北朝学术时云:“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 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 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而家族复限于地域, 故魏、 晋、 南北朝之学术、 宗教皆与家族、 地域两点不可分离。”[9]20陈氏之言极是。 北魏女性文化程度较高, 正与家族、 地域因素有莫大的关系。
孝文帝迁洛后, 推行汉化教育, 拓跋鲜卑族向学之风盛, 拓跋鲜卑族女性文化修养有所提高。 如《魏故宁陵公主墓誌铭》记载: 宁陵公主的祖父是显祖献文帝, 父亲是彭城王勰。 元勰文学修养很高, 史载其“敏而耽学, 不舍昼夜, 博综经史, 雅好属文……勰敦尚文史, 物务之暇, 披览不辍。 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 三十卷, 名曰《要略》”[1]582。 有这样一位文学成就极高的父亲, 宁陵公主的修养自然也很高,“七德是履, 六行唯彰, 与仁何昧”[4]22? 宁陵公主的夫君, 墓誌仅言“瑯琊王君”, 赵万里认为是王诵, 并说“公主为初配, 而贵妃乃继室矣”[5]109。 赵说可从。 宁陵公主生于太和十二年(488年), 卒于永平三年(510年); 《魏徐州瑯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通直散骑常侍王诵妻元氏誌铭》记载: 元贵妃生于太和十三年(489年), 卒于熙平二年(517年)。 元贵妃比宁陵公主晚一年出生, 却比其多活了八年。 元贵妃祖父是高宗文成皇帝, 父亲为安丰王猛。 誌云:“父侍中太尉安丰圉王。”[4]41“圉”当为“匡”之误。 元猛, 封安丰王, 进位侍中, 卒赠太尉, 谥曰匡。 元贵妃的哥哥元延明是北魏后期著名的文学家。 “延明既博极群书, 兼有文藻, 鸠集图籍万有余卷。 性清俭, 不营产业。 与中山王熙及弟临淮王彧等, 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 虽风流造次不及熙、 彧, 而稽古淳笃过之。”[1]530受其兄长的影响, 元贵妃“敬慎言容, 惇悦书史, 爰从爰降, 腾徽素里。 女仪既修, 妇行必齐, 智高密母, 辩丽袁妻。 霜华阃内, 松茂中闺”[4]41, 喜好读书, 妇德、 妇容堪称模范。 王诵“学涉有文才, 神气清俊, 风流甚美”[1]1412。 《魏故使持节侍中司空尚书左仆射骠骑大将军徐州刺史王公墓誌铭》记载其“散书满筵, 交柯蔽户。 一时无双, 当求于古”[10]231。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宁陵公主、 元贵妃耳濡目染, 其文学修养自然会很高。
北魏汉族女子要么是从南朝北徙, 要么是来自北魏攻占的中原地区。 这些区域文化程度很高, 受其影响, 女性的文化修养自然也就较高。
河西是文化发达之区域, 在中原动荡、 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之际, 河西却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文化高峰, 即“区区河右, 而学者埒于中原”[11]2778。 “西晋永嘉之乱, 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9]2河西在东晋、 南北朝之际存在过前凉、 后凉、 西凉、 北凉、 南凉五个政权。 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凉州后, 将河西士人迁徙至平城, 他们带来了河西优秀的文化遗产, 这其中也包括部分女性。 如元寿妃麴氏, 是沮渠时扬列将军、 浇河太守麴宁孙之长女。 麴宁孙不见史传, 河西麴氏也未见史册。 唯《元和姓纂》有云:“汉有麴潭生閟, 避难湟中, 因居西平, 十一代孙嘉仕沮渠氏, 后立为高昌王。”[12]1469麴宁孙恐是其之后乎?麴氏来自沮渠氏之北凉, 故其文化素养颇高, 《故城阳康王元寿妃之墓誌》记载其“姿量外洞, 贞丰内效, 德比九亲, 行征一国, 五训具备, 礼染家人”[4]17。 又如《故平州刺史巨鹿郡开国公于君妻和夫人之墓誌铭》记载: 和丑仁亦来自河西, 其祖、 父历爵天水侯, 她“禀纯和于四绪, 资妙质于山岳, 令淑著自绮年, 婉顺彰于笄岁。 兼志在女工, 躬存简约, 温良慈惠……夫人有德有行, 乃孝乃慈, 迈金兰于往古, 挺芳神于盛世”[4]166, 修养亦是很高。
十六国时期由慕容部鲜卑建立的前燕、 后燕、 西燕、 南燕和由鲜卑化汉人冯跋控制北燕五个政权, 史称五燕。 五燕政权所控制的是关东地区, 以及龙城、 蓟、 邺、 中山等核心区域, 是汉民族文化发达的地区。 北魏灭亡后燕、 北燕, 五燕士人迁入北魏, 其中也包括部分女性。 如《李璩兰墓誌》记载: 李璩兰本勃海郡条显广乐乡新安里人, 是汉族文化发达之地。 其祖上曾仕燕, “高祖中庶, 温良约俭, 名重燕邦”[4]44。 此处未言祖父名讳, 亦难确定其仕五燕政权中的哪一朝, 但自燕归魏为不争之事实。 李璩兰承祖上之家风, “幼而聪悟, 长弥谦顺……四德渊茂……曲尽妇道, 造次靡违, 颠沛必是。 妙善女工, 兼闲碎务”[4]44, 德行女红俱佳。 又如《魏元氏故兰夫人墓誌铭》记载兰将是昌黎(今属河北)人, 是汉族文化发达之处。 其“祖休燕代, 父魏留光”[4]144, 大约其曾祖、 祖父仕燕。 其曾祖父是营州刺史、 鄢陵闵侯, 祖父为散骑常侍、 泾营二州刺史、 寿阳简公, 未及名讳, 故难以考索。 魏灭燕后, 归顺北魏。 兰将秉承家族文化因子, 其修养自然就高, “幼怀四德, 声实两著……恭孝之性, 发自天然, 倒裳之志, 未笄而备。 是以舅姑钦其至诚, 娣姒敬其高轨。 覆爱之心, 义姑未加其善; 劳己下人, 敬姜不比其量”[4]144。
北魏连年征战, 领土逐步向南拓展, 占领了中原大片领土, 北魏部分女性来自于南朝。 如《元新成妃李氏墓誌》记载: 元新成妃李氏来自于刘宋, 李氏父李超为刘宋龙骧将军、 析县侯, 归魏后, 李氏被聘为元新成妃。 李氏“幼则贞华, 睿性自高, 神衿孤远。 风仪容豫, 比素月而共晖; 兰姿炤灼, 拟芳烟而等映。 柔湛内恭, 温明外发, 凝然若云, 洁然如玉……志量宽明, 性度方雅, 顾史自修, 问道针阙, 五礼既融, 四德兼朗。 九族称其贞淑, 邦党敬其风华”[4]42, 德礼通融, 风仪光晖, 内外兼修, 修养颇高。 又如《大魏龙骧将军崇训太仆少卿中给事中明堂将伏君妻昝氏墓誌铭》记载: 昝双仁来自文化核心区域青、 齐, 故文化修养颇高, “务灵发映, 方斯淑令, 望桂俦芬, 瞻霜比净。 展转四德, 徘徊六行, 发言以顺, 动应斯敬。 穆穆在容, 温温表性, 永锡弗当, 妙美摧伤”[4]97。
北魏还有来自域外的女子, 虽然她们的汉文化程度不高, 但却都有很高的修养。 如《大魏先朝故于夫人墓誌》记载: 于仙姬来自西域, “世曾祖文成皇帝故夫人者, 西城宇阗国主女也……讳仙姬”[4]96, 可见, 于仙姬是高宗文成皇帝的夫人。 “西城”当为“西域”之误, “宇阗”为“于阗”之误。 根据《魏书·高宗纪》记载:“(太安)三年春正月……粟特、 于阗国各遣使朝贡……十有二月……于阗、 扶余等五十余国各遣使朝献。”[1]116大约在太安三年(457年), 于仙姬随其国使团进入魏宫, 此年她21岁。 于仙姬来自西域于阗国, 没有中国姓氏, 故以国名为氏, 姓于。 于仙姬虽然来自外邦, 《大魏先朝故于夫人墓誌》记载: 其文化修养却是很高,“虽殊化异风, 饮和若一……早练女训, 四光自整, 雅协后妃。 圣祖礼纳, 寓之玫宇”[4]96。 又如《魏故武昌王妃吐谷浑氏墓誌铭》记载: 吐谷浑氏来自吐谷浑国, “妃吐谷浑国主冑胤, 安西将军、 永安王斤之孙, 安北将军、 永安王仁之长女, 太尉公、 三老、 录尚书、 东阳王之外孙”[4]138。 《魏书·吐谷浑传》云:“慕利延死, 树洛干子拾寅立……显祖以重劳将士, 乃下诏切责之, 征其任子。 拾寅遣子斤入侍。”[1]2238又《魏书·高祖纪》云:“(延兴四年正月)辛亥, 吐谷浑拾寅遣子费斗斤入侍, 并献方物。”[1]140兴四年(474年)正月, 吐谷浑氏祖父费斗斤始入北魏。 不久, 费斗斤返回吐谷浑国。 吐谷浑氏是入魏宫为妃, 是吐谷浑国与北魏二国交好的见证。 吐谷浑氏来自外邦, 《魏故武昌王妃吐谷浑氏墓誌铭》记载: 其修养亦颇高,“兰枝散馥, 桂胤垂芳。 六行外显, 四德内彰, 金华比耀, 玉质承光。 双娥伫映, 素体凝霜, 媛德雍雍, 婌问济济。 涉月怀春, 游汉思礼, 百两来仪, 终远兄弟。 同车去国, 作嫔魏庭”[4]138。
综上所述, 北魏女性是来自汉族文化程度较高的五凉政权所在地河西、 五燕政权所在地河北、 南朝以及域外, 她们与鲜卑族文化交融, 促使民族团结与融合, 导致其修养颇高。
[1] [北齐]魏收. 魏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2] 田余庆. 拓跋史探[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3.
[3] 赵超. 汉魏南北朝墓誌汇编[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4] 朱亮. 洛阳出土北魏墓誌选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5] 赵万里. 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M]. 台北: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6.
[6] 林尹. 周礼今注今译[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9.
[7]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8] 王利器. 颜氏家训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9]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10] 黄立猷. 石刻名汇[M]. 辽阳: 辽阳书社, 1990.
[11] 李延寿. 北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12] 林宝. 元和姓纂[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