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教育政策40年:历史回顾、价值演进逻辑及未来展望

2018-01-13 04:06丁红玲郭晓珍
终身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习型政策社区

□ 丁红玲,郭晓珍

教育政策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规定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指导性的行动准则和依据。[1]成人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完成一定时期的成人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战略性行动纲领,具有对成人教育实践的引导、调控、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及价值演进逻辑,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基础保障作用,并为未来成人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成人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具有教育对象的成人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生活性,教育途径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育面向的社会性等特点,与此相适应,它涵摄了与之相关的教育类型,包括职工教育、农村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夜大、电大、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老年教育)等。为此,本文研究以这个大系统为逻辑基点。

一、历史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恢复与发展,服务经济建设(1978—1991年)

1978年12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成人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阶段,成人教育的政策价值诉求主要体现为恢复与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其主基调可以从以下几种教育类型的发展得以彰显。

1.职工教育:确立制度

成人教育的恢复发展,首先体现在职工教育方面。积极恢复和促进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建立职工教育与培训制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2]1981年《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出台,对职工教育的管理体制、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及参加培训人员学习期间的待遇问题做了相应规定,我国职工教育制度正式建立。1989年《关于开展岗位培训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开展岗位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岗位培训的实施考核与发证等都做出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岗位培训在全国展开试点,并逐步推广。

2.农村成人教育:两大任务

1978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颁布, 提出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首先是青年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从此,拉开了农村成人教育恢复与发展的序幕。其相关政策内容主要包括两大任务:一是阵地建设。其内容涉及独立设置农村成人教育办学机构,或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办学机构,具体政策如: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1987年 《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暂行规定》、1991年《关于大力发展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意见》等。二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其重要标志是“燎原计划”。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组织实施“燎原计划”的请示》,其中对“燎原计划”的基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实施办法做了明确的说明,强调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学校应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活泼多样的农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应因地制宜、灵活适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实施“燎原计划”,国家教委在 1989年颁发《在全国建立“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提出要重点抓好约100个县作为实验区,使“燎原计划”真正落地。

3.成人高等教育:四轮并驱

这一时期,成人高等教育致力于社会经济建设,电大、函授、夜大、自学考试四大类教育四轮并驱,并行发展。基于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成人高等教育政策分为恢复发展期和整顿期。

(1)恢复发展期(1978—1987年)。197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制定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此后,广播电视教育迅速普及到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198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第一次对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方针任务、办学形式、教学工作、人员编制和经费、毕业生的使用和待遇,以及组织领导等问题做出了全面规定。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诞生。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这是我国函授教育史上第一个带有法规性质的综合性指导文件,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函授教育的各个方面做出了权威性规定。

(2)整顿期(1988—1991年)。1988年之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进入整顿期。基于文凭热导致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出现的“三乱”(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现象,国家教委于1990年初部署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治理整顿工作。同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治理整顿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管理,控制规模,保证质量,使高等成人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其他各类培训进修辅导的工作进行规范。

(二)第二阶段:规范完善,制度化推进(1992—2000年)

1992年,我国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渐显现,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各条战线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成人教育需要规范完善,由此进入了制度化运行轨道。

1.职工教育:综合制度改革

基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经济快速发展对职工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这一时期,职工教育政策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综合制度改革。一是教育培训制度。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各行业都要建立从业人员在岗和转岗的培训制度。二是证书制度。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强调要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2.农村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制度

致力于服务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这一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内容主要聚焦于“绿色证书”制度。 1994 年3月,国务院转发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意见》指出,要明确规定农民从业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并制定配套政策。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使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

3.成人高等教育:规范管理

1992年,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成人教育价值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即产业、教育即经济风靡社会,充斥着成人教育领域,导致实践中成人教育办学机构重规模、轻内涵,重效益、轻质量,管理混乱,社会公信力低下,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3]为此,1993年《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提出了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的总体目标及十项政策措施。2000年《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进一步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的计划、运行、质量、评估及师资队伍管理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4.社区教育:星星之火

这一时期社区教育试点实验初露星火,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相关政策有:1996 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 2010 年发展规划》提出积极进行社区教育试点。1998 年制定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2000 年《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提出社区教育要先从部分地区试点开始,由此点燃了社区教育实验的星火。

(三)第三阶段:系统规划,全面推进(2001—2009年)

进入21世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至此,成人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期。与此相适应,政策层面也进入了系统规划和全面推进期。

1.职工教育:两大工程

立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提倡开展职工教育,大力推广学习型组织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建设两大工程。其一,学习型组织建设。2003年7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各个行业,推荐创建学习型企业。众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纷纷加入打造学习型企业的行列。[4]同年12月,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和社会团体联合,在全国启动了旨在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创争活动,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呈现出燎原之势。其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强调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培养工作,动员全社会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技能培训,之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步入快车道。

2.农村成人教育:“两翼”建设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这一阶段,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重音符为“两翼”建设,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育。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主要有:2003年《关于做好 2003 年科教兴农工作的意见》、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2004年《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有关新型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有:200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3.成人高等教育:深化管理

致力于进一步发挥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管理,提升内涵和质量。相关政策如:2002年《关于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2007年《关于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和办学秩序管理的通知》等。

4.社区教育:实验推进

伴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作为终身教育主阵地的社区教育日益受到政府的关注。这一时期主要以推进社区教育试点实验、典型示范为抓手。200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社区教育实验经验交流会议”,确定了2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2004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及保障,成为我国社区教育政策史诗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乐章。

5.远程教育:两大主音符

我国远程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试点工程。以1999年教育部《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出台为标志。进入21世纪后,在继续推进试点工程的同时,远程教育聚焦以下两大主音符:一是加强质量管理。200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对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点)管理和网络教育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提出要求。二是向农村拓展。2006 年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持续推进农远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8 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眼于培养新型农民,提出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6.老年教育:徐徐启动

老年教育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步形成办学与教育体系,而真正的发展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步伐的加快,国家层面有关老年教育的政策开始启动,如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加强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建设,完善老年教育网络等。同年12月《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颁布,白皮书高度概括了老年教育发展状况,并提出扶持计划和具体任务目标,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第四阶段:深化提升,重点聚焦(2010年至今)

伴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进入了深化提升和重点聚焦阶段。

深化提升主要表现为:首先深化了成人教育的内涵,廓清了范畴,成人教育被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继续教育的内涵,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明确将成人教育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其次,以任务为导向,彰显了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提出要加快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打通继续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的沟通桥梁,建立学分积累与互认制度;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5]

重点聚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领域:

第一,农村成人教育。致力于推进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这一阶段的农村成人教育政策更突出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对农民的社会角色定位由上个阶段的“新型农民”转为“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了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角色地位。2012年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启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2013年农业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和先进典型予以经济扶持。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

第二,社区教育。致力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这一阶段的社区教育在上一阶段开展实验项目推进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化推进和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2014年《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教育社会化进程和公共治理机制的建立。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社区教育。

第三,远程教育。致力于构建终身学习线上服务平台。这一阶段国家政府尤为重视远程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2016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系统地对开放大学的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优质课程、师资队伍、学分银行等方面建设作了规划和部署。

第四,老年教育。 致力于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老年教育在这一阶段受到国家政府的热切关注。2016年《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战略高度对未来十年老年教育进行了详尽而具体的部署规划,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推进计划、保障措施等内容。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推进老年教育机构建设,完善老年人学习服务体系,办好老年大学,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二、价值演进逻辑

1.主题聚焦:依顺环境,应时而为

政策脱胎于环境,又服务于环境。从我国成人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来看,其每个阶段都能够聚焦环境需要,应时而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如第一个阶段的主基调——恢复与发展,服务经济建设,正是适应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满足了改革开放亟需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的需要。第二个阶段的主基调—— 规范完善,制度化推进,是基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成人教育需要规范办学,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第三个阶段的主基调——系统统摄,全面推进,是基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需要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视野全面审视与推进各类成人教育的发展。第四个阶段的主基调——深化提升,重点聚焦,是基于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经济、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对成人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立足着眼点:从规模化推进到规范化统整

政策总是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的,伴随实践问题的出现而产生。从我国成人教育政策制定立足的着眼点来看,经历了一个从规模化推进到规范化统整的逻辑演进过程。第一个阶段立足于改革开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当时的成人教育政策的着眼点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促进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如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1980年)、《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1981年)、《关于组织实施“燎原计划”的请示》(1988年)等。从第二个阶段开始,伴随着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增加以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成人教育政策关注点开始转向规范办学。如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1993年)、《职业资格证书规定》(1994 年)、《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意见》(1994 年)、《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评估基本内容和准则》(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夜大学评估基本内容和准则》(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试行)》(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夜大学评估指标体系(试行)》(1994年)等。

3.推展路径:从试点到全面推展

纵观我国各类成人教育政策的推展路径,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和推展机理,即一开始先提出试点要求,然后再全面推展。如就农村成人教育政策而言,首先颁发《在全国建立“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1989年),然后再制定全面推展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 年)等。再如,社区教育政策,首先发布《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 2010 年发展规划》(1996 年),指出“积极进行社区教育试点”,接着下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2000 年),然后再制定全面推展政策,如《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 年)、《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2016年)等。

4.理念设计:从分散关怀到集中统摄

成人教育系统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职工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其中,每个子系统属性不同,所面向的教育服务对象诉求不同,内在机能和运行模式不同,所依循的发展路径不同,所以,各个系统的内在运行机理具有天然的差异性。而各个子系统既是成人教育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又有必然的联系,具有天然共生性和相互依存性。因此,各个子系统成人教育政策制定的大生态系统是同一的、一致的。各个子系统成人教育政策的制定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殊途同归,最终服务于社会成人继续社会化的诉求。具体看来,我国成人教育政策理念设计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关怀到集中统摄的过程。其中,第一、第二阶段分散关怀的特点较为浓郁,各级各类政策的制定主要立足于各自系统的内在生态环境;第三、第四阶段则进入了集中统摄系统化设计阶段,基于21世纪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社会大背景,政策设计将各子系统集中统摄、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的大怀抱进行审视。

5.价值诉求:从社会取向到兼顾个人和社会取向

毋庸置疑,成人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功能属性,但其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的生命生存与和谐发展。从我国成人教育政策发展演进路径不难看出,其价值诉求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价值取向到兼顾个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演进过程。第一、二阶段,政策的基本主旨是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属于社会价值取向;第三、四阶段,政策主旨除了重视社会价值取向外,开始关注人的自身的需要,如从第三个阶段开始政策视角逐步投向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在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重视人本关怀。同样,农村成人教育政策的演进也是沿着这一理路展开的,第一、二阶段的政策制定主要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从第三个阶段起,除了立足于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等社会大环境诉求外,开始关注农民的个体需求,如从“新型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扬厉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三、未来展望

1.政策技术逻辑设计:重视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属于政策供给在资源分配上的效率性范畴,是指基于政策安排下的各投入要素(包括人、财、物)在各产出主体的分配上所产生的效益。未来成人教育政策在技术逻辑设计上更追求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其一,政策制定强调市场机制的引入。即成人教育政策在成人教育运行机制设计上,强调市场机制的引入。这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政府行政指令计划集权的僵化体制弊端——“搭便车”“低效率”相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它可以促进和激发行为主体的内在自主性、积极性。近年来我国各类成人教育政策的制定已经开始陆续关注制度机制的市场化运作。例如,无论是农村成人教育政策,还是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政策,均提倡引入市场机制,提倡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其二,政策设计制定遵循系统性原理。首先,为了确保政策运行的高效率,减少外部阻力,政策制定的资源配置效率要求政策的设计必须与其上下位政策及相关政策相互兼容、联合促进。其次,为了减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执行阻力,发挥政策系统核心功能,要求政策执行系统内部各要素(各执行主体)实现有机的组合、协同与配合,并充分调动执行系统内部各层次的能量。例如,在各类成人教育(如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政策制定中,要重视部门间协同配合的制度机制设计,提高各执行部门政策执行合力。

2.政策制定机理:关注适应性效率

政策不但要有资源配置效率,还要有适应性效率。适应性效率是政策制度体系能够根据适应性原则对自身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和修正的特征属性,具有动态适应性。政策的适应性效率要求政策的制定一方面要确保与现实的耦合性,另一方面要确保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首先,与现实的耦合性。政策制定主要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今后成人教育政策的制定要注重与现实问题的耦合性,倡导接“地气”,开展充分扎实的前期实证调研。要立足问题,抛准问题之“锚”、矛盾之 “锚”,避免无的放矢。其次,与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协调性。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政策制定,往往囿于对政策制度自身的局部设计,缺乏对政策所处外在环境的全方位、多领域、整体性的考量,以及对政策运行持续稳定性、长期性的关照,导致政策功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这在各类成人教育政策制定中屡见不鲜。显然,开放视野,整体性、立体性思考,是今后成人教育政策制定的逻辑选择。

3.政策目标取向:强化公共治理与社会化推进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发展一直是政府行政导向,政府充当的是发号施令者、控制者的角色,而非引导者和指导者。成人教育资源输出以政府单向能量输出为主。政府作为成人教育的主要资源供给方及组织管理者,对社会力量的动员较少。伴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今后成人教育政策更强调社会公共治理与社会化推进,即通过动员社会多元主体聚合功能的发挥和能量的释放来推进成人教育社会化。近年来,政府的相关政策已经有所涉及,如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推出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推动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公共治理; 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支持社区教育发展;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推进举办主体、资金筹措渠道的多元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总之,公共治理、社会化推进将是我国今后成人教育政策理念诉求的目标取向。

4.政策主旨:彰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弭这一矛盾的利器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因此,今后我国成人教育政策的主基调将是聚焦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这是因为,成人教育是一种包容性、权益性教育,最能体现教育民主化思想。成人教育具有全纳性,全纳教育是一种人权,不应该排斥和歧视任何人;全纳教育强调教育的平等,即在尊重和认识文化差异、身体差异、智力差异的同时,关注个体的发展。由此看出,全纳教育是一种民生工程,政策制定者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对处境不利群体予以教育学习资源上的政策倾斜与关怀,为此,今后的成人教育政策导向更强调差异化扶贫,倡导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而丧失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人群予以教育援助,为他们提供公平就业机会,使其有尊严地生活。例如今后政策的制定可以注重福利性项目的设计,如针对家庭困难者的补偿教育、针对残障群体的技能教育、针对失业者的再就业培训、针对老年人群的教养一体化服务、针对妇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针对劳教服刑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等。[6]

5.政策制定原则:提升质量,协调发展

首先,要重视提升质量。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成人教育质量一直不容乐观。为此,今后需继续提高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强化规范办学,重视内涵建设,推进质量评估标准体系的制定,确保成人教育健康、持续和良性发展。其次,分类补短,协调发展。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成人教育,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制度化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职工教育,应推行职工继续教育福利政策,并深化培训证书制度建设;对于社区教育,要重视社会化推展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对于老年教育,要加强保障机制和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远程教育,要进一步强化技术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学习型政策社区
政策
政策
社区大作战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D打印社区
助企政策
政策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