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展了“聚焦小練笔,读写巧结合”的语文教研活动,它贯穿本学期的始终,常态课、公开课、邀请课等等。 “小练笔”已跻身于阅读教学课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
立足五年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让课堂练笔怎样更加有效呢?
本学期,我们通过年组教研,教师之间研讨,在自己的课堂上初步的实践,听取公开课以及参加教研活动,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研读文本,初步模仿,有素材可写
在教学完《凡卡》这一课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三种途径来进行读写结合。第一种凡卡梦醒了,回到现实,发生了什么?第二种凡卡做了怎样的梦。第三种,爷爷收到了信,他会怎么做?等。因为这是一篇课内阅读,学生们对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课堂上,对细节描写学生们挖掘的很深,想象丰富。孩子们把作文交上来之后,当我批的时候非常惊讶,写的真的非常好。语言、动作、侧面描写都非常的到位,都能生动形象的渲染了凡卡的悲惨命运。(因为他们有东西可写,不是凭空的想象,假设。)
我只是摘录了其中的一些句子
例如:老板把他当成了出气筒,随手那个东西就打他…..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了,可是凡卡每天都在等着,每天饱受虐待,但还是没有回信。
老板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凡卡在撕心裂肺的哭喊着,没有人来帮他,伙计们在旁边看着热闹……
爷爷把他接回了家,他又去和爷爷砍圣诞树了,爷爷吭吭的咳,他也跟着铿吭的咳……
二、挖掘文本,放飞灵性
文本中多有文笔含蓄处、空白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读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中,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诠释文本内涵,提升表达能力,真正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1.聚焦词语,激活形象
词语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灯光》文章中多次出现“多好啊”这个词语,其实每一次出现都有它的深刻内涵,他都深刻的反映了郝副营长的内心愿望,那么文中这样的词语就是激活形象的关键词。那么第一次出现,它带有什么含义,第二次呢?引导学生体会,有的是羡慕、有的是憧憬、期盼、向往等等。这样的练笔也好,补白也好,都突出了郝副营长的是一个精神世界很丰富的人,不是简单的服从命令,冲锋陷阵的战士,同时更深化了郝副营长的伟大英雄形象。
2.升华体验,扩展情节
情节扩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丰满的练笔方式。
3.运用图片,丰富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直观形象,除了有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练笔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
例如:在教学《秋浦歌》时,我引导学生们观察图片,看一看,红彤彤的天空,你还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了劳动人们的笑脸,我看到了劳动人们红彤彤的脸庞,又仿佛听到了他们慷锵有力的劳动号子等等。运用插图进行练笔,既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充实了文本内容,丰富了文本内涵,一举多得!
4.遇空白,化为实
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学生可以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捕捉到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把概括的地方写具体,把含蓄的内容补充圆满,通过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为学生提供练笔的平台。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
教师应潜心会文,精心选择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触动思想的空白,尽情释放那倾泻而出的灵性和情怀。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才能得以锻炼。语言的洞察意识也会越来越敏感。
总之,小练笔篇幅小、要求单一、易写易改。我们要精心设计小练笔,合理评价小练笔,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为有效,更为灵动,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常态课上,应该找准切入点,创设情境,真正的为了练笔而动手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想法。脚踏实地的做到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让课堂练笔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