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国际交流、贸易往来、到外交洽谈、政府合作都有英语的身影。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被众多国际组织、国家定位第一官方语言。鉴于此,本文就同声传译条件下英语应用及汉语表述特征做出探讨,供读者借鉴。
关键词:同声传译;英汉比较;问题研究
一、英汉同声传译的内容和特征
同声传译,顾名思义,指的是语言思维转化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语言意识的相互切换。常见的同声传译大多以听力和口述为主,翻译人员在听取第三方外语时,将所听到的语言、文字、情感、信息用目标语言通俗的表述出来,将第三方外语中的逻辑、语言信息、语言情感用目标语言转化成能被人理解的语言信息,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从现代语言应用趋势看,同声传译依旧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境界,任何语言应用形式都不能像同声传译这样综合考察一个翻译者的语言应用功底。根据交流场景的不同,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之间,同声传译的要求也有着极大的不同,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译员要从官方语言进行切入,围绕官方活动和利益出发点进行表达。商业贸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求较为简单,只需满足双方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即可。对于科学文化活动而言,同声传译的条件近乎苛刻,不仅要求译员能准确使用各种科技名词、专业术语、还要求译员有专业的学术背景,对所翻译的领域有着详细的了解,能利用翻译语言、目标语言,自由地进行表达。在新闻传播视野中,同声传译用于国际会议、商业谈判和外交斡旋,这些新闻事件中英汉同声传译是重头戏,翻译官往往要做出大量的名词解释,其翻译信息除了用于双方交流之外,还用于新闻广播,便于受众接受信息。同声传译的应用不仅仅限于新闻直播报道,还被应用在一些专题谈话类和娱乐性节目中,对国外知名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当红影视明星等进行采访时,往往采用同声传译的报道方式。
二、同声传译条件下的英汉比较
(一)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
同声传译条件下的英、汉语翻译转化有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表达方式上。同声传译以语言作为信息交互媒介,通过直接的听力和口述来表达信息内容。而汉语的引申性和寓意性往往让翻译者理不清其逻辑思路。这就要求译员要一心二用,既要听清、听懂英语的信息内容,也要用汉语将英语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译员的在同步翻译环节中既要注重汉语的表达,也要找到英语的信息关键点,能够将英语的信息内容以汉语引申性、寓意性的语言逻辑表达出来,实现沟通。其中的难点在于,英语的问答方式、叙事手法、语言含义直接而准确,一问一答互成关联,而汉语的问答方式、表达手法婉转而引申,字面上的意思与表达的意思互补关联,不乏语境联系。因此在同声传译练习中首先要摆脱母语思想的限制,对英文要进行断句,通过断句再把句子有机的链接起来。例句:
1. I came to China at an important time.
书面表译:我到中国来访问,正逢一个重要的时刻。
同声传译:我是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来到中国的。
2.Aristotle,the greatest of the ancient Greek writers,had written a work containing all the knowledge of his time.
直译:亚里士多德,这位最伟大的古希腊作家,曾写了一部囊括同时代所有知识的著作。
表译:亚里士多德是最伟大的古希腊作家,曾写了一部囊括同时代所有知识的著作。
同声传译:最伟大的古希腊作家亚里士多德曾写了一部囊括同时代所有知识的著作。
做新闻同传虽然有很少准备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译员总是在打无准备之仗。平时,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时候,译员必须保持对新闻时事敏锐的触感,除了要紧密跟踪新闻动态发展,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外,还要具备专业理论学科背景,以及新闻报道技巧等各方面的知识,并整理出词汇表,以备不时之需。
(二)语言思维的差异
同声传译条件下,英语和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不同的。虽然英语和汉语语句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谓宾”,但是英语强调的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以动词直接进行连接和修饰,表达语句的动作趋向和逻辑结构。而汉语强调的是动词之间的状态联系,同一种语意,汉语可以用选择多种动词进行主谓连接,保持基本的语意不变,但是情感状态和感情色彩会有所变化。简而言之,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表达趋向基本一致,都是直接描述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阐述逻辑关系。英语的语言思维表达的简单、直接,能够直接告诉人事物的运动状态。汉语强调语意表达的情感色彩和描述程度,语言思维富有较强的情感变化趋向,能够结合事物不同的状态做程度表达。对于新闻信息而言,英汉同声传译的语言要有具体、准确、简明、通俗、生动的特点。例句:
1.They are trying hard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同声传译:他们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和民主化的目标。
2. There remains a sizable gap between aspiration and accomplishment.
同声传译:愿望与成果之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只有结合新闻语言的特性,准确理解英汉语言思维的差异,才能准确翻译出新闻信息的意思,保证翻译语言的准确。在新闻的直播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未知状况,但直播却不能停止。如遇到发生声音信号不稳定、杂音、声画不同步等技术性问题时,译员可以用手势示意技术人员,请求解决问题。但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以不变应万变。
(三)语感意识的差异
同声传译条件下,汉语和英语的语感意识也是不同的。汉语的语感强调平仄和对仗,语句要通畅,句式结构要突出动词修饰和情感副词,要蕴含节奏感。英语的语感强调语意连接,翻译者要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经验意识,在不考虑英语语法的前提下,凭借经验潜意识的进行翻译。在实际翻译中,英语的句式结构、短语组织架构都较为直观,能够清晰理解,而汉语的句式结构、短语结构过于复杂,既要求翻译者有较强的信息接受能力,更强调译员的语言理解能力,从语法、语意、短语、成语乃至俗语的变化中准确把握,根据英语信息内容直接口述出来。译员的语言表达不能照本宣科,要将感情元素、主旨思想全面融合进去,增强汉语的情感程度,让人理解的更为清晰,透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汉同传的语感意识具有較强的社会属性,适合于新闻信息的翻译与处理,优秀的英汉同传往往能根据外国直播的新闻节目直接以汉语信息方式将节目信息表达出来,不仅有着浓厚的情感元素,而且语言逻辑、结构科学严谨,直接向新闻受众传递信息。例句:endprint
1. At the meeting he made a long speech.
同声传译:他在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他在会议上作了长发言(四音词语)
2.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tandards must be pursued with vigor.
同声传译:贯彻国际人权标准的工作必须大力进行。(范畴词)
(四)语言逻辑的差异
同声传译条件下,英语与汉语在语言逻辑层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汉语强调举一反三,能从事物一方面的语言特征,联系到事物的其他特性。在特定语境中,汉语不做出明确表达,汉语的诗人、文学家往往借物喻人、借事说理,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来表现事物的某种特点。英语截然相反,它不强调修辞变化,事物有什么特征就直接表达出来,直白、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同声传译条件下,英语和汉语的信息转化要直接突出各自不同的表达逻辑,强调表达结果更客观、准确。例句:
1. The country has increased its overall strength.
同声传译:该国综合国力大增。
2. Will all those who are in favor of this draft resolution,please signify by raising
their hands?
同声传译:同意这项决策案的人请举起受。
综上所述,同声传译条件下,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极大的不同,要想高效的应用英语就要突出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表达差异、逻辑思维、语言意识等,找到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两种语言的基本结构,找到翻译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提高翻译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张彩洁.第九届中博会有稿同传口译实践报告[D].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邓雯.口笔译学生及授课教师在同声传译中听辩与表达差异的实验报告[D].内蒙古大学 2017
[3]刘洋.精力分配模式下开幕式致辞同传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7
作者简介:关子愚(2000.03.07)男,籍貫:成都市武侯区,学校: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