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追问”

2018-01-12 21:08王生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语文课堂

王生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的过程是一种事件的序列链。这一生产过程从反思开始移动到探究,再到批判性思维,最后得到比个人信仰和想象更为具体的“可以证实的结论”。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但是它一定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怀疑”“引发”的。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的过程。或者说,思维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既然贯穿于思维的始终,教育当然也应该围绕问题开展自己的工作。有效的追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效果非常明显的教学方式,运用恰当, 可以引领儿童由记忆、理解和运用这种“低阶思维”跨越到分析、综合和评价这种“高阶思维”。追问是语文学习中儿童 “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跨越路径。

一、追问的内涵解读

“追问”一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追根究底地问。”所谓追问,就是围绕某一内容或问题,为求通求懂,在一问之后也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堂“追问”,是根据学情特点、学科特性,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或学生自主发问,促使学生深度理解遣词造句、文本内涵以及情感升华,直至达成教学目标及任务的过程。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教学指导策略。学生在多方位、长时期的追问中,获得的将不仅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基本技能,追问还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个性品质的锤炼起到促进作用,引领儿童由记忆、理解和运用这种“低阶思维”跨越到分析、综合和评价这种“高阶思维”。

在当前教育情形下,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課题,也赋予追问更多的内涵。

1.追问是一种“关注过程”的教学手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实现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的学习。教师有效性追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追问是一种“输反信息”的重要途径

课堂追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追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向学生输出信息。这些信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后再把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反馈的信息进一步调整升华课堂教学,如此反复循环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有效的课堂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3.追问是一种“沟通认识”的主要渠道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追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追问的有效性,使教学中老师问得清楚、学生答得明白,老师问得有效、学生答得具体。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而追问也就成了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二、追问的价值体现

对于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课堂互动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追问让表意明确

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语言的贫乏,有时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窘相。如果此时教师把握住时机巧妙追问,就能给予学生帮助,给他一根“拐杖”,使学生摆脱窘相,表达更明确。追问之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失准确,且模糊不清。追问之后,学生对词语文本的理解到位,表意明确。

2.追问让思维深刻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后,就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往往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及时通过追问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3.追问让个性升华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借鉴别人的较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较少,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常出现雷同、简略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点,使学生的思路完全扩展开来。在教师的追问引导下,学生的潜能得到展示,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三、追问的实践策略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在追问中思索,在追问中内化,在追问中沉淀是一种教学策略。当教师把握了追问时机,还要注意追问策略,使教学效果更有实效。

(一)追问的实施原则

1.时机性与期待性的把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学生默契的配合下顺利展开,这是大家期待的教学效果。可有时,课堂并不会如同你预设的那样,“黑马学生”的出现,甚至“黑马问题”“黑马答案”的出现,时常会让上课教师感到很棘手。这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解读,学会赞赏,并以此为契机,把握追问的时机,尽可能把学生引领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化解课堂意外。正是因为你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达到了追问期待性的效果,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收获。endprint

2.灵活性与多样性的融合

课堂上问题提出了,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回答不上来。“启而不发,问而无答”,怎么办?这时,追问就要以另一种形式出现——要么,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小问题,要么,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去思考。对学生不恰当的回答,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3.科学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课堂追问的科学性是有效追问的前提,既然是语文课,它首先要求我们的问题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对学生的常识性知识进行“穷追猛打”,甚至不断拷问学生其他学科知识,失去了语文课堂的基本定位,这是极不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追问不仅要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特点设问,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另外,课堂追问的科学性还要求我们在追问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的过渡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追问的操作策略

1.恰当把握留白艺术

当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没有预设的回答时,老师会有一系列的追问。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中,老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等候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有需要的追问。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能让教师更明确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有更多的发问时间。如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教师追问:这里的“画”“背景”“舞台”指什么?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教师再次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学生在老师留给的足够“等候时间”中,进行思考之后,先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及时反馈学生表现

追问往往不会只有一个问题,时常由多个问题串联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也是慢慢地靠近我们的目标,正确的回答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并给予鼓励。然后,为进一步探寻、进一步追问做铺垫。对于偏离主题的或者不完整的回答,老师应委婉进行引导、纠正,或问另一位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通过追问进行调整。重要的一点是,你应该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你已经听到了并权衡了他的答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步伐,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老师提供的句式说一句话。(出示句式:我敬佩〈憎恨、同情……〉)学生开始朗读课文,非常投入。生:我敬佩孙悟空,他不怕困难,虽遭误解,却忍辱负重,誓与白骨精斗争到底。师:说得真棒!孙悟空的确值得人们敬佩。还有别的说法吗?生:我敬佩白骨精,她遇到困难与挫折不灰心,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我在学习上要向她学习。师:(略一沉思)噢!你想得与众不同,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了不起!教师接着追问:“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当学生明白了她的目的与出发点,就不会再产生“敬佩白骨精”的想法。适当的追问,帮助学生明确价值观取向。

3.科学设计追问梯度

追问过程中,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梯度。虽然追问中的每一个问题并不都是我们能够预设的,可能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我们不可知的状况。但是不管是预设还是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思维进度来设计问题,并且能够根据学生在被追问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思路来进一步追问。比如,教师的第一个追问问题没有让学生回答出我们想要的或与主题很靠近的答案,我们就应该根据第一个追问问题的答案,来确定我们的第二个追问问题的难易程度,再根据第二个答案来设计或提炼第三个追问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构建一架适合孩子来“爬”的思维梯子,到达老师所要达到的思维“彼岸”。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樣的人”。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并在课文空白的地方作批注。在学生找出相关的描写,并初步感知老人形象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两处外貌描写追问:为什么不把两处外貌描写放在一起写?针对三处语言描写分别追问: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扫路老人为什么舍不得走,舍不得的到底是什么?“笑声”怎能“伴随”作者回到住地?通过有梯度的追问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

4.合理针对追问对象

教师追问时,要尽量兼顾每一个学生。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追问哪些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选择追问对象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追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如能通过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的,就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然后再追问全班:“你们觉得他说的怎样,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引导其他学生能从多方面去思考,多角度去体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得开心,都能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教学《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时,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一共做了四次实验,这四次实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就能找出,那么就给后进生机会,让他们回答:主角是怎样做实验的?结果怎样?在他们找出的基础上,再追问全班:“你从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围绕课文主旨,谈谈自己真切的感受,活跃自己的思维,体会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还可引导学生从科学家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思考,谈一谈所受到的启发。也可从好奇心方面谈一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科学家也正是拥有一颗好奇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才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实现实效课堂、高效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语文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