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正炎
摘 要 专业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和竞争优势。在“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强化专业特色,以校园文化和技能竞赛引领专业文化体系建设。强化校企产学合作,应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契合点融合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从而探索一条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统一的专业文化建设新途径。
关键词 专业文化;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技能竞赛;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9-0074-04
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每个学校独有的特色文化是其立校之本、强校之源,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体现在悠久的办学历史、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在校园环境、日常管理、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色,还体现在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上。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努力打造专业品牌形象,注重专业文化建设,并融合相应的职业(行业)文化,将专业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专业文化的涵义与建设必要性
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提高专业内涵底蕴,增强专业社会适应力,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途径。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是按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设置的。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是最核心的工作,专业文化也就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职业性、应用性、行业性和区域性是高职专业的根基特性,是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宗旨,同时也蕴含了高职专业特有的文化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
但是专业文化不是从天而降、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基于学校的行业背景、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成果的长期凝练、倡导和铸造,通过可持续发展措施,影响和引导专业文化建设向深度、厚度和浓度发展。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提高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和特色。
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模式下专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构思专业文化的发展之策,必须紧紧围绕专业特色发展而展开,贯彻到创建高水平和独具个性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始于1980年,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双证融通”试点专业,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在30多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培养出了像邓建军一样的一批优秀毕业生。围绕“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注重校企产学合作,营造浓郁的专业文化氛围。
(一)强化专业特色,推动专业文化体系建设
1.践行建军精神,提炼专业文化因子
“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邓建军从一名普通技术员逐步成长为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的历程中,围绕这种精神,积极探索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的建设体系。经过30多年建设,专业无论在专业品牌知名度、名师名教、强大的硬件条件,还是在学生社团协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和优秀毕业生等方面,积累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严谨规范、勤奋踏实、开拓创新”的专业文化建设思路。严谨规范体现了工科技术人员应有的职业素养,勤奋踏实反映了工作学习中待事待人的态度,开拓创新是敢于进取、永不放弃的思维和观念。其提炼的“严谨规范、勤奋踏实、开拓创新”的专业文化因子,与国家教育目标、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是相一致的。通过杰出校友邓建军精神的弘扬,建设过程中制度保证、氛围导向,提升学校和专业的软实力,形成了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形态。
2.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构建专业文化体系
提升专业文化也是优化创新“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重点围绕四大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目前已构建金字塔结构的专业文化培养体系,按职业发展导向理念,由底层“四个平台”、中层“技能大赛”、顶层“工程师训练营”组成,详见图1。底层由“四个平台”构成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层由各级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构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技能训练、参与技能竞赛与选拔赛,也使各项职业资格培训更加富有成效。顶层由“工程师训练营”构成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职教精英。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最有效载体之一就是技能竞赛。从2008年教育部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后,技能竞赛已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目前已有的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等赛项,竞赛的相关知识点、技术技能点基本涵盖了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内容,不仅促进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创新,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提供适宜的载体,而且能有效检验教师和学生的团队协作、计划组织、交流策划能力。
学校竞赛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使本专业技能竞赛制度化、全员化和常规化,为构建技能竞赛文化提供了保障。本专业从2005年开始,已经举办了12届“建军杯”技能竞赛,赛项设计有紧贴国赛赛项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电气系统设计与装调等,也有趣味娱教的废旧元件创意焊接、照明灯花样控制等。通过创新赛项模式和赛项内容,逐步提高学生参与面,目前每届学生的参与面达到60%以上,学生以代表班级参赛为荣。每届“建军杯”技能竞赛都会评选技能状元、技能之星,有素质拓展学分奖励,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更高一级比赛,已形成“专业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技能竞赛序列。技能竞赛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之具有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思维意识。以竞赛作为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兴趣,让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識、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endprint
3.围绕“工程实践创新”,推动专业文化内涵纵深建设
由技能状元、技能之星和专业社团优秀学员组建工程师训练营,以“工程坊”为阵地,提出“技能优先,实战训练”的理念。将学生的专业教学带入企业,感受企业环境,接受企业5S管理,实践企业真实工程项目,采取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师制”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就业意识等方面训练。
工程师训练营抓住三条主线,即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e),逐层递进,以真实的工程项目和设备,进行专项核心技术的实践,探索创新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校内外与企业联合建设学生现代技术实践训练基地,通过先进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应用,营造激发学生发明创造意识的环境。
训练营成员还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扩大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面,了解社会、拓展专业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三下乡”“万名大学生志愿进社区”等活动,用专业技能去“服务他人,提升自我、回馈社会”,进一步发扬“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建军精神,提高社会影响力。
(二)深化专业内涵,推动校企文化立体融合
专业内涵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专业文化必须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感受“工作”的氛围,体验“工作”的乐趣。
1.校企协同育人育文化
在建设专业文化内涵时,务必要改变浮躁的心态,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就是用文化的角度切入专业建设,把属于文化的东西积淀下来。高职专业本身就是面向地方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专业文化除了具有学校本身的痕迹,也要体现出行业企业的痕迹。学校在推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时,既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也要传承学校办学历史,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共同培育校企文化。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资格标准融入專业课程体系,如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IHK机械电子工资格标准等。与行业、企业的岗位对接,培养学生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标准衔接,使学校人才培养路径更清晰。专业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措施,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教授)工作室等,发挥专业理事会的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2.校企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企业与学校的运行有众多相似之处,应在实践中探索企业文化和学校专业文化立体融合的契合点。本专业与中国百兴集团、三菱、西门子、ABB等国内外优秀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文化管理等优势,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契合、如何共推文化融合。
一是物质契合点。物质契合点主要体现在真实企业工作实践和真实企业环境。一方面,创设企业职业岗位情景,在实验室、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布置生产场景、5S管理等。与西门子共建工程体验中心、与未来伙伴共建机器人创新工程坊等,利用企业学校废旧设备建设机电博物馆,展示技术发展历程和项目应用案例,组织学生体验活动,与第二课堂的文化结合。另一方面,针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选取企业工程案例融入课程教学,真正做到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教学。
二是精神契合点。精神是承载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诚邀企业的技术员、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一线技术精英,或邀请企业的HR经理、CEO等管理精英来为专业文化建设献言献策。邀请他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宣讲企业文化、新技术动态、管理制度等。无论是技术精英还是管理精英,无论是来自企业一线还是管理阶层,其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处处渗透着企业文化,能助推学院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改革,从而使企业文化要素立体融合到专业文化建设中来。另一方面,专任教师通过下厂锻炼、访问工程师、技术合作等形式参加企业实际运行,亲身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自身企业文化素养。而作为专任教师本人,应该熟悉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的文化,要有企业的朋友,和他们有共同语言。
三是制度契合点。制度是文化立体融合的保障。“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将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过程中,让学生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感受企业规章制度的规范性、严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持续推进专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优劣势
优势:虽然不同学校专业文化建设要求的定位和品味不同,但是其对专业建设的导向性作用非常重要,可以提炼和塑造专业特色和专业氛围,助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辅推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对专业的深厚情感。专业文化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高定位和文化品位,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都是靠省级、国家级专业带头人(名师)和教学团队的影响力来提升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专业地位,未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
劣势:高职专业建设的时间短、底子薄、积淀少,专业负责人对专业文化认识不到位,分院领导或系部主任对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中缺乏文化基因考虑,学校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中对专业文化建设也没有要求,学校的专业三级管理层未形成良好的共识、互动和资源整合。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建设热点多,有些学校盲目追求热点,往往以项目来推动专业建设,缺乏对专业文化内涵建设的思考和规划,使专业文化建设在总体规划中处于“休克”状态。只有少数高职院校进入“小康”,有“余力”考虑学校和专业的内涵建设,而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处于“温饱”求生存状况。多数高职院校班级规模大、专业师资力量有限、缺乏经费和制度保障,专业文化建设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阻力,也面临同类院校之间的竞争。endprint
(二)重視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因素
文化虽然是精神层面的,但其建设与传承需要人和物的有机结合作为保障。专业文化建设主体分别是学校管理者、分院领导或系部主任、专业负责人以及专业师资团队和学生群体。人的参与才使得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可预测性和可知性,使专业文化建设活动有序进行。建设文化、传承文化和弘扬文化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专业文化建设也需要硬件设施,例如实验实训设备、学生活动场所、校外实习基地等,还有技能竞赛、创新创业中心、工程中心等平台,这些物质基础能确立专业的高地位。
人和物两个因素需要有机统一,人的因素对物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得到开发利用。由人来建设文化环境、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在夯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下,由专业内涵中孕育出专业文化底蕴,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大家共识的专业文化形态。
(三)科学规划专业文化建设
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写进学校发展规划中,总结前期在启蒙阶段和培育阶段中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以规划推动建设,逐步进入巩固阶段和特色阶段。在规划时,应科学设计文化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具体措施,使学校发展和专业活动相统一,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统一,使教师思想和学生思想相统一,达成专业文化目标的共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总体规划,要做到长期坚持、积极推进,更要做到全面统筹、科学运作、有序推进,不断提炼专业文化的核心思想,还要通过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奖惩制度等措施,规范、约束和强化专业师生的文化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 考 文 献
[1]桑雷,马蕾.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需求及特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3-95.
[2]朱发仁,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4):22-23.
[3]陈克文.高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1):45-46.
[4]李占文.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4):22-24.
[5]周桂瑾.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23-24.
Abstract The special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school. The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culture system with the campus culture and skills competi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Production-education Cooperation". Strengthening the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school,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specialty cultur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pirit and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a new way of building the specialty cultur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alent need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specialty culture; dual-certification integration; production-education cooperation; skill contest; enterprise culture
Author Jiang Zhengyan, Cha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Changzhou 213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