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四团医院,新疆 伊犁 835214)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而言,在临床上除了尽早展开正确科学的医学治疗措施之外,还应大力展开行之有效的整体性临床优化护理干预法,以此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现本文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双盲随机分组,一组为普通护理组60例,另一组为优化护理组60例,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及差异比较,具体结果分享如下。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与干预护理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0例,进行双盲随机分组。其中60例为普通护理组,另60例为优化护理组。普通护理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1~7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57.32±4.56)岁;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部位:前壁10例、广泛前壁19例、前间壁21例、下壁10例。优化护理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40~7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57.29±4.51)岁;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部位:前壁11例、广泛前壁18例、前间壁21例、下壁10例。对比2组一般资料,其数据之间的对比性良好,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60例普通护理组患者开展普通性的心血管内科临床常规护理法。
而对60例优化护理组患者开展整体性的心血管内科临床优化护理干预法,具体如下;
①注重心理指导
注重对每一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心理指导,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多互动交流,向其全面普及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理知识及医疗计划,多介绍被成功治愈的此病病例,以帮助建立其坚定的信心及勇气[1]。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若发现异常情绪(如焦虑、抑郁等)的出现,应及时进行健康心理指导;必要时,可遵医嘱对其实施药物镇静处理。
②加强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应坚持每日少吃多餐的健康膳食原则,少食辛辣、刺激性等食物。
③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嘱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及尽可能提高睡眠质量,以减少身体不适反应;并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的演变情况,如实记录。若发现其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疼痛等[2],应及时进行医学处理。
④预后指导
治愈出院时,应对患者其给予全面的离院指导,叮嘱其定期复查并养成良好习惯,如每日运动、保持心情顺畅等。
比较2组的护理总有效率,可得出:优化护理组95%(57/60)要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81.67%(49/60),可判定组间的对比结果能够在统计学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状况评分,优化护理组的(3.37±1.02)分、(4.07±0.92)分均明显低于普通护理组的(5.45±1.51)分、(6.11±1.62)分,在统计学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塞是因心肌出现持久而严重的缺血缺氧症状而引起部分心肌急性坏死[2]。常临床上表现出持久剧烈的胸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或休克,以及进行性反映出一系列的急性心肌损伤、缺血或坏死等特征性心电图演变。若患者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初期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医学处理,则易引发出其他相关并发症,可导致死亡。因此,除了给予医学治疗措施外,还应实施行之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以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
随着当前国内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临床医护工作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常规性护理干预方式多为被动操作模式,这种模式显然已不在适应当前发展的要求。因此,更具人文内涵的整体性临床优化护理干预法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根据本文的结果分析可得出:优化护理组的临床护理干预法显著优于普通护理组,由此证明,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积极实施整体性的优化护理干预是有十分肯定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大力开展整体性的心血管内科优化护理干预法,可有效降低其内心焦虑及抑郁等状况,缩短其住院的时程,提高护理效果及预后生存质量,在临床医学护理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推广意义。
[1] 陈秀兰.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月刊,2016(12):140-141.
[2] 马 媛.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护理干预分析[J].饮食保健,2017,4(2):148-151.